APP下载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我国当代建筑形式的发展

2023-01-03

河南建材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李 瑶

鲁迅美术学院(110004)

1 后现代主义理论概述

后现代思潮产生于1960-1970 年,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以西方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各类因素为依托的,但现代主义仍是其本源。二战后后现代主义脱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的出现与发展伴随着各类声音,充斥着西方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逐渐发展起来。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很多建筑师、理论家的观点都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他曾提出建筑风格的象征意义及模糊含义,这一理论有其进步性并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所参考,极大地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一词影响范围广泛且深刻,首当其冲的便是建筑领域,之后在哲学、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理论中说,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往往会考虑精神方面的需求[1]。也就是后现代主义所展示出的新奇、前卫的视觉效果,将建筑的装饰性发挥到极致,从外观上刺激观者的视觉,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后现代主义不同于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功能的特点,外观表现出出奇的一致性,正是对此种设计风格的反叛,其否定千篇一律的功能主义建筑及冷漠的设计观念,赋予建筑多样性、个性化、情感化等多种特质。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本质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改进与发展,而不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全盘否定。美国建筑师R.A.M.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分别是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英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至少在两个层次上说话的建筑:一方面,其面对其他的建筑师和留心特定建筑含义的少数人士;另一方面,其又面向广大公众或当地居民,这些人注意的是舒适问题、房屋的传统和生活方式等事项[2]。”然而,实际上倡导后现代主义理论相对完整的是文丘里,他的言论刺激和推动了后现代主义运动。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有隐喻性、装饰性、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以及与现有环境的融合,如由乌松设计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正是其中最为有名的建筑之一,是一个融合了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悉尼歌剧院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水,环境开放,凭借其独特的造型设计举世皆知。其的外形似一个张开的贝壳,细看更像从海中跃起的海豚,与海面交相呼应,融为一体,是一个多元融合的产物,并未刻意从传统的建筑形态中寻找设计语言,而是从现有的环境出发,提取元素,抽离建筑语言,充满巨大的生命力。

还有贝聿铭所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玻璃金字塔是一个地下采光天窗,在具备一定功能性的同时,也起到了美化周围环境的作用,他的设计更加重视建筑外界环境与人的视觉体会。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也迫使现代主义建筑顺应时代的需要,全新地定义了建筑的语言与风格,增强了人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达方式通常采用古典的片段或符号,通过运用抽取、拼贴、重组以及简化等建筑手法,来完成建筑的整体外观设计。其的造型设计构图则是吸收很多学科的概念,将其融合与创新,在建筑设计中加以运用,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比较突出的表达方式是含糊性、戏谑性,这一手法体现在用建筑的外部形态来刺激人的感官神经,使人们利用自己的经验在大脑中重构或加以联想,加强建筑的趣味性,能够为场地带来意想不到的生命力和活力。

2 后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影响

2.1 中国当代建筑的兴起及后现代建筑思潮的涌入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领域开始在摸索中求发展,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陆续出现在世人眼前。建筑的外形随着社会的变革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从新中国的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三年的恢复阶段,建筑理念由原来的适用性、经济性转向了追求外部的美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筑师将关注点放在建筑的形态及审美的探讨上,这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我国新一代建筑师与前一代有明显的不同,其中的原由便是所处的时代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经历更不相同,而这两代人在建筑领域的受教育程度与方式也大不相同,这就导致了这一时期我国建筑产生了自相矛盾的局面,徘徊在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此时的建筑大都采用传统的开间比例。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各领域几乎停滞不前,国家开始着重开展经济建设,有利于国内建筑师研究发展我国建筑。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加快,我国的建筑界也开始慢慢吸收外来思想,结束封闭,进入与世界建筑潮流紧密相连的国际化时代。1960 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战后重建和经济复苏的逐步完成,当代建筑得到迅速发展,我国建筑的变革也受到影响。

2.2 后现代建筑思潮对我国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我国建筑师在参考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同时,在学习和运用上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由于我国在还未真正吃透现代建筑含义时,后现代理论就已经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否定,这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局限,让很多后来的建筑师上来就肯定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进性,并追随后现代建筑理论进行设计。后现代理论中注重形式、文脉以及对传统推崇的特点,在我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1)设计对人性的关注。在建筑设计时,更加关注人的感受与需求是必然。但在工业发展的进程中,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与自然关系也趋于恶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单调、刻板,因此,在现代建筑之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主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加以关注。

2)设计关注艺术性。新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更加完善的科学技术以及优秀文化,建筑设计不再一味追求现实的价值,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价值,也就是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设计与艺术不断碰撞、接近,产生火花,建筑的外部也更加多样化、艺术化,并且在对建筑本身的意义进行挖掘时,必然会探索本土传统文化,将本土传统文化引入建筑设计,利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赋予建筑更深层次的意义,也能够使建筑更融入周围环境,从而达到文化传承的意义,达到建筑与人情感上的共鸣。

3)设计关注功能性。如果说感官是人与建筑间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功能性是建筑赋予人外在需求的最重要的纽带。人在建筑中得到功能性的满足,便会停留,会认为其存在很合理。尽管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更加关注装饰,但在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建筑继承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衣钵”,是对现代建筑的改良与创新。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建筑领域的设计实践影响颇深,同样,在我国建筑设计届也深受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于传统的回归,将传统回归做得较好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万科第五园的建筑,被赋予了很深的中国情节。建筑师在设计时,综合运用传统文化的同时,还结合了科学技术手段。设计师将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手法进行了打碎重组,形成了具有个性的造型手法、砖墙结构、采光方法以及三雕等,对当下人的生活习惯加以考虑,从人本身的需求出发,设计满足我国人居习惯的建筑。在创作手法上,强调装饰性,在丰富建筑样式的同时还能够吸引观者的注意。此手法通常在色彩和形式上进行设计,极具变化的造型与装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隐喻手法的运用,由于现在的时代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随符号性、标志性。再加上信息化的快速普及,大众对于绝对真理的东西开始产生质疑,开始被隐喻事物吸引。回顾我国当代建筑设计,越来越多具有隐喻性的建筑出现在大众视野,是纪念一段历史、或是表达一种警示意义、或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内涵。此类建筑不仅有纪念意义,更有教育意义,其是一种印记与传承。如甲午海战纪念馆、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等都完整地印证着一段事实,都是隐喻建筑的典型代表。由此可见,隐喻建筑的可读性强、适宜性好、造型独特、模糊性强、无损于建筑的功能等特点是对我国建筑设计来说最为重要的实践参考。

3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局限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局限性是在上世纪80 年代逐渐体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对现代主义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在其基本理念下创造更有张力的建筑形式。后现代主义的优势其实并不明显,由于后现代主义极力强调形式美,强调色彩,会使整个设计作品过于表面,为了形式而形式的这种误区也存在着,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而现代主义建筑相对成熟。在还没来得及参透时,后现代主义的浪潮就已经涌入国内,所以在面对后现代主义建筑所存在的问题时缺少足够的理论依据,如形式语言的滥用、设计原的混乱、考虑的合理性不够等,不成功的案例层出不穷。

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过度强调装饰,这种手法能够让一部分人非常喜欢,也会让一部分人觉得无所适从。后现代主义建筑虽然遵从了现代主义实用性的部分观点,但将更大的关注点放在了装饰上。关于装饰的应用有好有坏,若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去进行实践,必然会导致一些不合理的建筑出现。

从另一方面来讲,在建筑设计时,常常会使用到一些既定的设计符号,而这种符号语言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试想随着时代的演变,建筑的符号特征也会随之过时,甚至落后于时代。由于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人的审美方式一天一个样,只对新鲜事物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但对一些特别经典的建筑却很友好。经典建筑一般体现为装饰少、特征不明显。由此可知,后现代主义建筑衰落的原因也正是其装饰性特点。

4 结语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挖掘自然的艺术价值,使二者和谐共生,相互依托。在设计方法上,设计理念向传统文化靠拢,综合运用当代设计手法,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精华,创造出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建筑作品。在各类尺度上,遵从理性设计,尽管当今国内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作品日益增多,但部分后现代主义建筑都只是流于表面的装饰,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并没有很合理。所以为使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实践更具中国特色,更应该回归理性,对各类设计思想分析考量,利用其可取性,再结合先进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设计。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