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感受和情绪的共享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2023-01-03徐慧慧
吴 晶 徐慧慧 杨 影 陈 巍,2
(1 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 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 绍兴 312000)(2 同济大学心理学系, 上海 200092)
1 引言
内感受指感觉、解释和整合身体感觉的过程(Khalsa et al., 2018)。 内感觉包括心脏、肺和胃等内脏器官的感觉(Dworkin, 2007)和皮肤、 疼痛等其他组织的感觉(Craig, 2002)。 内感受包括内感受准确性、 内感受敏感性和内感受觉知三个心理维度(Garfinkel et al., 2016)。
内感受准确性的测量依赖于可以进行客观测量的行为指标,目前常用心跳检测任务来检测受试对象的内感受准确性。内感受敏感性的测量主要通过各种以身体觉知为研究对象的自我报告问卷。内感受觉知指个体对内感受准确性评判的可靠性程度,是对内感受准确性的元认知。在测量上主要依据内感受准确性和内感受敏感性间的差异,即内感受特质预测错误来判定。对个体内感受能力的测量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个体对内部感觉的认识和评估对于维持体内平衡和指导自我调节行为具有重要意义(Craig, 2002)。
内感受与情绪密切相关,身体状态及内感受信号的变化可以构成情绪感受,有可能塑造一个人的情感风格(Tsakiris & De Preester, 2018)。美国心理学家James(1884)最早提出情绪和身体密切相关的观点。他认为外周自主神经的变化构成了情绪,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这一理论也被称为情绪外周理论。Schachter和Singer提出情绪归因理论强调认知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即生理唤醒和认知因素。身体和情绪的相互影响基于两者有相似的神经结构(Zaki et al., 2012)。脑岛对内感受和情绪都有特殊的作用。当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内部状态的变化时,脑岛特别是前脑岛被激活,突出了前脑岛在感知自主神经变化中的作用(Williams et al., 2000)。
关于情绪和内感受过程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可以整合到预测加工理论体系中(图1)(Bruineberg & Froese, 2016),这一新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感受和情绪间的关系。预测加工将大脑看作一个分层的生成器,用来预测最有可能出现的下一个状态。大脑将这些预测与实际的感官输入进行比较(产生预测错误),根据新的证据(感知)改变预测,或者改变外部环境(产生主动推断)。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对外部感受信息的加工处理,也适用于预测和控制身体内部感受状态,即内感受预测加工(Seth, 2013)。
图1 预测加工理论示意图
图2 内感受预测加工理论示意图
根据内感受预测加工理论(图2),情绪状态是在减少内感受预测错误和对内感受信号原因的预测推理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和内感受间的密切关系使得从提高内感受能力进而改善情绪状态成为可能,这对于治疗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心理疾病有重要意义(Garcia-Cordero et al., 2021)。本文首先介绍了情感和内感受的共同生理基础机制,进而阐述了整合内感受和情绪的内感受预测加工理论,最后讨论了内感受障碍与情绪问题间的关系。这不仅为重新理解内感受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从内感受角度治疗与情绪相关的心理疾病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
2 内感受和情绪的共享机制
内感受和情绪的共享机制首先表现在两者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这一生理基础以前脑岛和前扣带回皮层为中心。内感受预测加工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合内感受和情绪的新的理论框架。
2.1 生理基础
有研究者让被试观看讲述情感故事的视频并评估自己的情绪体验。紧接着让被试完成内感受测试任务——心跳检测任务。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情绪评估和内感受表现拥有相同的功能性神经结构,相应的大脑激活部位位于前脑岛和相邻的额叶岛盖,双侧前脑岛在内感受和情绪评估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Terasawa et al., 2013)。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内感受和情绪处理拥有共同的联合神经网络,该网络以前脑岛和前扣带回皮层为中心(Terasawa et al., 2013; Pace-Schott et al., 2019)。情绪由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共同调节产生,这些结构的活动同时与身体内部状态的变化相关(Phan et al., 2002)。具体来说,腹侧前额叶、 前扣带回、 脑岛、 杏仁核、 腹侧纹状体和脑干背侧被认为是与情绪相关的结构, 也与心率(Critchley et al., 2005)、 温度(Nummenmaa et al., 2014)和血压(Critchley et al., 2000)的变化有关。
脑岛位于大脑两侧额叶和颞叶下方,是大脑皮层的一部分。它分为前脑岛和后脑岛,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神经元和功能结构。脑岛与顶叶、额叶和边缘区双向连接(Deen et al., 2011)。后脑岛与第二躯体感觉皮层相互连接,接收丘脑的信号输入,传递疼痛、温度、氧气状态等信息,前脑岛与前扣带回皮层紧密相连。前脑岛和前扣带回皮层共同参与皮层下区域,如杏仁核和眶额皮层。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后脑岛支持身体信号的主要、客观表征,而前脑岛将这些信号与外部感受和动机信息重新表征并整合(Seth, 2013)。
脑岛和前扣带回在情绪和内感受的联合加工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前脑岛被认为是内感受准确性(Critchley et al., 2004)和情绪处理缺陷(Berthoz et al., 2002)的重要调节。有研究发现,前脑岛的信息整合过程反映了身体内部状态,进而影响情绪处理(Terasawa et al., 2013)。具体来说,脑岛活动的增强与内感受加工和情绪强度的加工有关(Zaki et al., 2012),这支持情绪强度的判断是由身体内部感觉决定的观点。
内感受和情绪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相互影响。对情绪刺激的反应强度会随心动周期的变化而变化(Critchley & Garfinkel, 2017; Fittipaldi et al., 2020)。研究发现,当压力感受器(感受血管和心腔压力变化的内感受器)处于活跃状态时,恐惧刺激更容易被检测到,也更强烈(Garfinkel & Critchley, 2016; Garfinkel et al., 2014)。这表明心血管唤起可以增强恐惧和焦虑的体验。机体炎症也会对情绪状态产生影响。炎症会导致疲劳、社交退缩和易怒等情绪表现(Harrison, 2017)。到脑岛的内感受通路同时参与炎症信号的传递,这表明炎症与情绪状态之间存在共同的内感受机制。对猴子的心肺迷走神经研究发现,迷走神经也是内感受和情绪重要的生理基础(Strigo & Craig, 2016),对迷走神经的适当刺激可以提高内感受能力和情绪水平(Richter et al., 2021)。
2.2 预测加工和内感受预测加工
近十年来,在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内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正在席卷心灵和认知的讨论,引发了一场堪称“认知革命”的范式转换(陈巍, 胡烨, 2021)。这种理解心灵和大脑的理论称为预测加工范式。大脑作为一个内嵌的器官,如何实现与身体和外部世界的联系?预测加工理论认为大脑以预测推理的形式实现与外界的沟通,为此大脑构建了一个有层级的预测推理模型,这一模型旨在最小化预测推理与感觉输入之间的差距。预测加工理论以往被用来解释感知和行为,最近这一理论被扩展到解释内感受和情绪(Seth et al., 2012)。 内感受预测加工理论提供了一个整合的视角重新理解内感受和情绪间的关系(Ibanez & Schulte, 2020),这使得对内感受和情绪的理解可以在预测错误最小化的单一原则下得到解释。
内感受预测加工遵循与外部感受状态推断相同的原则。下一个最可能的内感受信号的预测模型被生成,并与实际输入进行比较。这种机制的作用是使身体状态保持在预期范围内,并灵活地适应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它不是简单地将输入与体内平衡的设定值进行比较,并相应地改变内部环境,而是系统预期偏离平均水平的需求,从而有效地调节需求和资源。根据预测错误的大小和估计的可靠性,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减小预测错误:通过更新内感受状态的生成模型;通过参与激素、内脏、免疫和自主机制,通过主动推断改变内感受信号;或通过改变对身体有影响的外部条件的动作(Karoly, 2021)。
在调整内感受预测和身体状态的整个过程中,会出现情绪体验(Barrett, 2017)。内脏运动皮质产生自主、激素和免疫预测,这是系统稳态应变的基础。稳态应变与内稳态不同,不是机械地遵循体内平衡的设定值,而是系统地预测机体需求的变化,并相应地调整身体状态。这些预测不仅被转发到身体,引起内部变化,同时被发送到脑岛, 即初级内感受皮层(Barrett & Simmons, 2015)。在脑岛中预测与内脏、肌肉和皮肤变化所产生的传入信号进行比较,错误信号传播回内脏运动区域,也就是预测产生的地方。如果内感受信号输入被预测模型充分解释,情绪就出现了(Barrett, 2017)。
内感受情绪模型借鉴了James-Lange的情绪外周理论,但是又与外周理论有所不同。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情绪体验首先是由对内感受状态的监测构成的,情绪反应和内感受原因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Bruineberg & Froese, 2016)。但是,实际情况更有可能是有几个不同的原因共同引发了一种情绪。从内感受预测加工的角度可以积极推断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完善先前理论存在的问题。
内感受预测加工进一步描述了外部感受、本体感受(指人对于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以及运动的感知)和内部感受过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内感受预测加工假设来自所有三个渠道的信息在更高层次上被整合。情绪将低水平的单模态信息(即内感受、外感受或本体感受信息)与对可能原因的高水平预测相结合。这意味着情绪是在整合来自多个来源的信息以形成内感受预测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预测包含来自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和本体感觉的上下文信息,并与实际传入的信号进行比较。有研究者认为情绪反应主要依赖于持续更新的内感受输入原因预测(Seth, 2013)。
内感受预测加工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洁的、整合性的理论视角重新理解内感受和情绪的关系,它还提供了研究精神病理学的新方法,这对于未来治疗与情绪相关的心理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3 临床意义
许多精神疾病伴随着情感障碍。精神病理学研究表明内感受表现和述情障碍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有研究者认为有述情障碍的个体,内感受准确性较差(Murphy et al., 2017)。内感觉多维信息整合失败是高度述情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Murphy et al., 2018)。事实上,许多临床疾病同时伴有述情障碍和内感受处理障碍(Mai et al., 2019)。自闭症、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内感受表现和情绪处理之间有紧密联系。
3.1 自闭症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特征是伴随社会认知和情绪处理的改变,以及兴趣和活动的限制和刻板行为模式的神经发育终身障碍(Frith, 2014)。自闭症患者表现出高比率的述情障碍,这表明患者在处理和检测自己的情绪状态方面存在困难,在与他人交往方面,表现出处理和识别他人情绪的障碍。
在神经层面上,自闭症研究报告了情绪处理区域的活动改变,以及对内感受和情绪都很重要的区域的功能连通性下降。有研究者发现,自闭症患者表现出后脑岛和躯体感觉皮层,以及前脑岛和杏仁核之间异常的功能连接。这些区域是内感受和情感的中枢。基于这些证据,研究者认为内感受加工障碍与异常情绪加工相关,内感受预测编码机制改变引发异常情绪处理(Ibanez, 2019)。当内感受信号检测中断时,情绪障碍随之而来(Khalsa et al., 2018)。这些研究似乎证实了情绪外周理论的主要观点,即对身体内部信号的检测引发了情绪体验。内感受障碍通常与高度述情障碍同时发生。有研究发现,述情障碍水平而非自闭症严重程度可预测低内感受准确性(Shah et al., 2016)。较低的内感受准确性可能是述情障碍的一个普遍特征,也是自闭症个体述情障碍的一个突出特征。
内感受不同维度之间的差异,即高内感受敏感性和低内感受准确性(内感受特质预测错误)可以作为焦虑症的预测指标。焦虑和抑郁的表现研究发现,内感受特质预测错误在自闭症患者中得到增强(Khalsa et al., 2018)。内感受特质预测错误在不同的内感受维度上描述了相关的错误信号,这两种错误信号都可能导致自闭症特征的出现。内感受敏感性和准确性之间的区别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内感受加工是如何影响和改变自闭症患者的。
3.2 焦虑症
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内感受敏感性通常较高,较高的内感受准确性与较高的焦虑特征相关(Domschke et al., 2010)。从内感受预测加工的角度来看,焦虑可能来源于对身体感觉的错误归因。与健康人群相比,焦虑症患者对内感受状态的变化特别敏感,倾向于放大内感受信号,这些放大的信号能够更容易上传到更高层次以更新预测。但是放大的内感受预测信号和实际传入的身体信号是不匹配的,这种不匹配使有机体处于失调状态,产生内感受预测错误,进而引发焦虑情绪。
有研究者认为对内感受信号的检测是焦虑产生的重要机制(Khalsa et al., 2018)。在预测焦虑情绪随后产生的负面事件时,高焦虑特征的个体对内感受状态的变化尤为敏感。放大的内感受信号与潜在的负面结果相关联,构成焦虑性思维的基础。焦虑性思维倾向于关注事件潜在的负面结果,这会极大地放大身体信号引发的情绪效价,进而导致出现焦虑症状。
目前,已有一些疗法尝试从内感受角度降低患者焦虑情绪。正念冥想练习可以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到的身体状态和减少对预测的身体状态的注意来帮助减小身体预测错误(Farb et al., 2013)。漂浮-休息疗法让焦虑症患者漂浮在充满镁盐的水池中,以此减少对神经系统的外部感觉输入。漂浮的环境使患者从日常压力环境中解脱出来,减少外部环境刺激触发身体预测的可能性,给焦虑症患者提供了暂时放松的环境。同时在漂浮休息过程中引发的内感受意识增强会与放松状态联系起来,与在压力环境中形成的联系形成竞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内感受体验。研究发现漂浮-休息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Feinstein et al., 2018)。
3.3 抑郁症
与焦虑症患者的内感受敏感性增强不同,抑郁症患者普遍表现出内感受敏感性降低的特点。研究发现,心跳感知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负相关(Pollatos et al., 2009)。神经生理研究发现,伴随抑郁发作的外周内分泌免疫变化会干扰内感受传入的准确性(Seth & Friston, 2016)。内感受准确性降低的患者感受到的情绪较低落,这些情感障碍将会影响其社会功能。
为了更好地研究抑郁与内感受之间的关系,有研究选取了没有共病焦虑症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Furman et al., 2013),研究发现内感受准确性和积极情感强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抑郁症患者对积极刺激的自主反应减弱,这表明了抑郁症患者存在一种异常的内感受机制(Sloan & Sandt, 2010)。
用内感受预测加工理论来解释抑郁症,可以将其描述为灵活适应内部身体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降低,内感受预测机制出现紊乱。抑郁症患者内感受敏感性降低,对内感受预测错误不敏感,不能及时更新内感受预测,导致能量调节效率低下。而这种低下的调节效率可能与负面情绪有关,使得患者倾向于放弃体力和脑力活动,从而引发抑郁。同时内感受预测包括体内平衡设定值预测,功能失调的预测将导致体内平衡失调,这可能引发疾病行为和疲劳,标志着抑郁症的发作。
4 总结和展望
来自实验和临床研究的结果均表明内感受状态可以引发情绪,影响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内感受通路的改变可能是精神病理障碍中情绪处理异常的重要原因。作为一种整合内感受和情绪的新范式,内感受预测加工理论为临床治疗情绪障碍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情绪障碍的治疗和干预可以尝试以身体治疗为中心改善个体内感受状态的方法。当内感受维度出现分歧,导致焦虑等精神病理学症状时,训练内感受的准确性可以减少这些症状(Mai et al., 2019)。因此,对特定内感受缺陷的深入了解可能为改变情绪障碍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未来临床和实验研究可以从改变内感受通路,提高个体内感受性出发,寻求改善自闭症、焦虑症、抑郁症等与情绪密切相关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