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种植体支抗联合MBT矫治技术在青少年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中的应用
2023-01-03李月明
李月明
(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口腔科 北京 100086)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青少年及其家属在保障牙齿健康的前提下,对面部美观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骨性Ⅱ类1分类病例通常会出现上颌向前突出、下颌骨后缩及颏部形态模糊,影响美观[1]。目前,口腔正畸是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1分类的常见方法,其中MBT操作便捷,对牙槽骨、牙龈、牙周膜和牙骨质损伤小,能通过持续轻力对牙齿进行矫正,在治疗中被广泛使用[2-3]。但单独通过MBT进行矫正时,无法完全实现对骨性Ⅱ类患者前牙最大限度的后收,因此,需要另外加强支抗持续矫正[4-5]。传统的口外弓、横腭杆、Nance弓能有效获得支抗的控制,但存在一定程度上磨牙前移动的风险[6-7]。近年来,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的治疗上逐渐成熟,取得了较好效果[8-9]。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微种植体支抗联合MBT矫治技术在青少年骨性Ⅱ类1分类病例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9月-2019年7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64例青少年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常规组(n=32)。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13.23±3.52)岁,开唇露齿情况(是/否)为15/17;常规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13.18±3.59)岁,开唇露齿情况(是/否)为18/14。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衡可比。本研究符合赫尔辛人体实验准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12~17岁;②经X线头影测量上下齿槽座角(ANB)为2~8°,下颌平面角(SN-MP)>29°;眼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H-MP)≥22°;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S-Go/N-Me)>62%;③上、下牙弓宽度协调;④磨牙或尖牙为远中关系;⑤前牙覆盖≥5 mm。
1.3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面部发育异常;②伴严重牙周炎或牙龈疾病;③牙弓拥挤超过8 mm;④伴创伤性咬合;⑤伴严重系统性疾病;⑥低角病例。
1.4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牙齿排列情况及牙根状态的检查,并使用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采用的是日本Tommy的自锁直丝托槽)。常规组采用横腭杆支抗或Nance弓进行正畸治疗,在正畸治疗前,患者上颌双侧第一磨牙放置横腭杆或Nance弓加强支抗防治磨牙下垂,近中移位;0.014 Niti圆丝排齐上下颌牙列3个月后换0.01825 Niti方丝整平3~6个月;再过度到0.01825不锈钢方丝关闭间隙。通过Ni-Ti拉簧内收前牙,关闭拔牙间隙;颌间Ⅱ类牵引调整磨牙关系,直至间隙完全关闭,矫正时间为18~24个月。嘱咐患者每6周复查一次,复查时调整Ni-Ti拉簧;观察组联合微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首先根据患者X射线检查确定置入角度、深度和位置,避开牙槽神经和牙根,在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或颧牙槽嵴处采用碧兰麻浸润麻醉0.5 ml局麻下手术刀切开黏骨膜后置入微种植钉(韩国NEO1.6×8 mm),即刻进行尖牙远中结扎,患者每月复查一次,同时通过颌间二类牵引调整磨牙关系。矫治完成后嘱咐患者佩戴保持器,矫正时间为15~20个月。
1.5 观察指标
1.5.1 治疗效果[10]:观察两组患者矫正后的效果,分别在唇部放松状态下采用X线拍摄头颅侧位片,再通过头影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上颌磨牙未发生明显位移,上中切牙倾角明显缩小,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即为显效;上颌磨牙轻微前移动,上中切牙倾角缩小,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程度减轻即为有效;患者伴有严重磨牙前移,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程度无改善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 X线头影测量数据比较:矫治结束后,通过X线头影测量磨牙位移、上中切牙凸距及上中切牙倾斜角度。
1.5.3 咀嚼功能:通过传感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咬合力,采用称重法检测咀嚼功能,分数越高代表咀嚼功能越好。
1.5.4 组织侧貌变化测量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矫正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软组织侧貌变化,分别取两次测量平均值。测量指标为颏唇沟深、软组织面角及颏前点距离,测量项目示意图见图1。
图1 面部软组织测量项目示意图
1.5.5 并发症:统计术后矫正24个月内,发生牙髓反应、牙周组织损坏、黏膜溃疡及牙根吸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常规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0.63%、71.8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正畸前后解剖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上颌磨牙前移量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患者上中切牙凸距和上中切牙倾斜角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正畸前后解剖情况比较 (例,±s)
表2 两组患者正畸前后解剖情况比较 (例,±s)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较治疗前上颌第一磨牙前移量/mm 上中切牙凸距/mm 上中切牙倾斜角度/°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 2.15±0.43 3.67±0.83 2.29±0.51* 24.88±4.01 18.21±2.91*常规组 32 3.61±0.44 3.62±0.81 2.62±0.58* 23.90±3.82 20.05±2.87*t值 16.545 0.244 2.417 1.001 2.547 P值 <0.01 0.808 0.019 0.321 0.013
2.3 咀嚼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咬合力和咀嚼效能均较手术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情况比较 (例,±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情况比较 (例,±s)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咬合力/1hs 咀嚼效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 96.77±7.65 146.68±11.84* 72.29±4.54 94.07±7.75*常规组 32 95.89±7.43 138.52±10.75* 72.32±4.56 89.42±7.01*t值 0.467 2.886 0.026 2.517 P值 0.642 0.005 0.979 0.014
2.4 软组织侧貌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的软组织面角较治疗前明显增大,颏前点距离明显减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颏唇沟深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正畸前后软组织侧貌情况比较 (例,±s)
表4 两组正畸前后软组织侧貌情况比较 (例,±s)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颏唇沟深/mm 软组织面角/° 颏前点距离/m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 4.59±0.82 4.34±0.91 86.13±2.21 87.59±2.01* 0.93±0.12 0.60±0.07*常规组 32 4.60±0.98 4.30±0.68 85.80±2.01 86.54±2.04* 0.91±0.09 0.74±0.10*t值 0.044 0.199 0.625 2.074 0.841 11.200 P值 0.965 0.843 0.534 0.042 0.404 0.001
2.5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在术后矫正12个月随访中,观察组、常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为6.26%、15.63%,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青少年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往往因面部发育异常,唇部无法完全闭合使面部美观度降低,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正常社交,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1]。相关研究发现,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往往下颌骨长度发育不足,颏部后缩、下颌角高,软组织鼻唇角(Cm-SN-Ls)和H2角(NB-PgLs)超过正常值[12],因此,在治疗上常通过矫正患者上颌前突及下颌后缩、改善软组织面型,使面部更加协调美观[13]。在治疗方案选择上,正颌手术虽能尽快达到治疗效果,但费用高,且手术存在较大风险,故并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手段[14];功能矫正器能促进下颌骨发育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也会增大下前牙倾斜度,导致面型恶化[15];口外弓需要长期佩戴,临床效果个体差异较大[16],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MBT矫治技术联合强支抗常用来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1分类病例,只需通过轻力就能进行持续性矫治,且对牙周损伤小[17]。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索微种植钉支抗联合MBT矫治技术在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例中的应用效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上颌磨牙前移量观察组显著小于常规组;上中切牙凸距、上中切牙倾斜角度较治疗前显著减小,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咬合力和咀嚼效能较手术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常规组;说明微种植体支抗联合MBT矫治技术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1分类病例能有效内收患者前牙,减小凸度,改善面型,增强咀嚼能力。初步探索其原因,不锈钢和钛合金为微种植体支抗的主要材料,无需骨性结合,便能提供合理支撑,有效减少种植体松动移位[18]。MBT可以实现对轴倾角和转矩角的调整,联合微种植体支抗利用Ni-Ti拉簧能最大程度实现前牙内收,还能一定程度上使前牙压低[19]。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患者,通过对磨牙支抗的控制,能刺激下颌骨发育,使下颌骨逆时针方向旋转,调整颏部向上向前,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20]。另一方面,微种植体支抗联合MBT矫治手术创口小,不会对牙周组织造成伤害,有利于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故而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和翟俊辉等研究结果一致[21]。
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的软组织面角较治疗前明显增大,颏前点距离明显减小,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说明经矫正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颌骨均有逆时针旋转趋势,使软组织点明显向前,调节患者侧貌比例。另外,两组治疗后的颏唇沟深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MBT矫治技术联合微种植体支抗或传统支抗治疗,均不会改变颏唇沟深度。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6.26%)显著低于观察组(15.63%),说明微种植体支抗联合MBT矫治技术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病例安全性高。究其原因,微种植体支抗之前进行X线拍摄,保证了种植的安全精准,避免了正畸过程中与牙根距离过近导致牙根吸收等并发症的出现[22],另一方面,微种植体支抗不需要骨性结合,不会对牙周组织造成伤害,术后舒适度高,有利于患者后期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陈东强等研究结果一致[23]。
综上所述,微种植体支抗联合MBT矫治技术应用于青少年骨性Ⅱ类1分类病例中,能改善上颌向前突出、下颌骨后缩情况,提高患者面部美观,增强其咀嚼能力,且安全性良好。但微种植体支抗治疗仍存在诸多不足,该疗法为入侵式手术,其置入和拆除过程操作复杂,多数青少年易产生抵触心理;与传统支抗治疗比较,费用较高,且存在微种植钉、微钛板周围炎及脱落风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微种植体的置入时间:若微种植体置入于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应等这两颗磨牙即将或完全萌出后置入;若在下颌尖区或鼻旁骨壁置入,需待恒尖牙萌出后再置入,避免干扰恒牙萌出。因此,临床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耐受程度、口腔卫生状况及牙性代偿等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