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诞生始末

2023-01-03闫树军

中外文摘 2022年23期
关键词:军旗旗帜

口 闫树军 丁 洁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 周年。回顾95 年的发展历程,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荣誉的象征,激励着全体指战员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和尊严。然而,从南昌起义打出的第一面旗帜到军旗样式的最终确定,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近年来,笔者通过查阅各种档案、文献、影像,汇集有关“军旗”的各种资料,较完整地梳理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演进历史,明晰了军旗的发展历程。

八一南昌起义打出的是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

1927 年8 月1 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2 万余人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揭露蒋介石和汪精卫集团背叛孙中山革命精神的真面目,南昌起义是以国民党左派名义进行的,起义部队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打出的是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打出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呢?这主要是受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特别是中共与国民党左派良好关系的影响。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与中华民国国旗(即俗称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相似,只是将青天白日移到了旗幅中心,并在左侧加上标有部别文字标识的旗裤(位于旗幅的边侧,用于穿旗杆,通常写有部队番号)。

不过,受时代限制,后世的一些绘画或影视作品在表现八一南昌起义时,大多采用模糊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的旗帜问题。如20 世纪50 年代,涌现出许多以八一南昌起义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影视作品。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观的原因,这些作品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南昌起义打出的是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这一史实,多数是以“模糊”的表现手法,将南昌起义的旗帜改为“红旗”。

秋收起义打出了共产党自己的旗帜

1927 年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历史上著名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在旗帜问题上有了这样的共识:由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选定的国民党党旗是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别旗帜,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而且一直成为国民党左派的中心,共产党基层组织及党员的行动与宣传,使国民党在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以至一部分工人群众中已很有革命的威信,共产党现在不应当丢掉这个旗帜。同时,在国民党的旗帜之下组织暴动,可以吸引小资产阶级中的革命分子,使中国革命阵营更加壮大。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当让出这个旗帜,使一般叛徒篡窃国民党的旗号,而做军阀及反动资产阶级掌握里的玩物。(据中央档案馆“八七会议”档案)

但在此前后,中共湖南省委已在残酷的现实中进一步认识到,必须放弃国民党左派旗帜和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8 月18 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举行湘赣边秋收起义。会议决定:这次起义要公开使用中国共产党名义的旗帜,即正式亮出工农武装的旗帜来号召和发动。

两天后,即8 月20 日,毛泽东代表中共湖南省委向中共中央报告:“国际新训令主张在中国立即实行工农兵苏维埃……因国际这个新训令,影响到我对国民党的意见,即在工农兵苏维埃时候,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与蒋、唐、冯、阎等军阀所打的国民党旗子相对。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一点我在鄂时还不大觉得,到湖南来这几天,看见唐生智的省党部是那样,而人民对之则是这样,便可以判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从前我们没有积极地取得国民党领导权,而让汪、蒋、唐等领导去,现在即应把这面旗子让给他们,这已经完全是一面黑旗。我们则应立即坚决地树起红旗,至于小资产阶级,让他完全在红旗领导之下,客观上也必定完全在红旗领导之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第211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8 月第1 版]

毛泽东的这份报告,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湖南省委在关于旗帜的问题上,已经走在了中共中央的前面:即不再打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要打红旗,只有共产党的旗帜才是人民的旗帜。

1927 年9 月初,中共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起义,继而又赴铜鼓。在此前后,参加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湖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军、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共约5000 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团。师部和第一团(即原警卫团)驻地设在修水县城。

为了做好起义的准备工作,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部奉前敌委员会之命,在师部驻修水的参谋处办公室开始设计制作军旗。

工农革命军旗帜的设计者到底是谁呢?虽然没有档案实证,却有当事人的回忆。

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处处长的陈树华在《关于秋收起义的回忆》一文中说:“到修水后,我们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钟文璋是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我是师参谋处处长……我记得为了制作工农革命军五星斧头镰刀军旗,真是左画也画不好,右画也画不好。”“我同参谋长钟文璋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加上何长工同志才三人……我记得在设计红旗时,画五角星画不合格,何长工帮助我画了又画,弄到半夜才定妥。”陈树华的回忆,给我们明确了这样的史实:即陈树华、钟文璋、何长工参与了军旗的设计。

何长工后来在《秋收起义和工农革命军》及《艰苦的岁月》等文章中回忆道:“旗子和袖章的图案还是当时师部副官杨立三同志和我在修水设计,并请人按图案制作的。”

《何长工传》也记述:上级对军旗没有具体的要求,也没有可以参考的样式旗。在这种情况下,9 月上旬的一天晚上,何长工与师参谋长钟文璋、参谋处处长陈明义(陈树华)、司务长杨立三一起受命,在师参谋处办公室里秘密设计制作。

1987 年年底何长工逝世后,1988 年1 月10 日,新华社电、《人民日报》刊载的《何长工同志生平》一文中指出:“他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由他设计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这个生平,明确了何长工参与设计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

何长工等人受命设计军旗时,上级并没有明确军旗样式,他们几个人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定军旗应突出几个主题:一是军队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二是军队是工农子弟兵的军队;三是为了革命他们不怕流血牺牲。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决定模仿苏联国旗的样式,设计出有镰刀、斧头、五星的红色军旗。最终确定的军旗样式为: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为白色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镶有黑色的镰刀、斧头,分别代表农民和工人,相交叉表示工农联盟;旗幅靠旗裤一侧缝有一条白布,上面用黑布缝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全旗的含义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

工农革命军军旗设计好后,共赶制了100 面,并迅速发到各部。第一师指战员高举鲜红庄严的军旗,举行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红色的军旗成为秋收起义部队的重要标志。可惜的是,这100 面旗帜没有一面能保存下来。在一些画册和全国各地革命纪念馆的展陈上所看到的秋收起义旗帜,都是根据相关资料描摹或复制的。也许正是因为实物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涌现的一大批关于秋收起义题材的绘面作品或影视作品中,都出现了一些史实性的错误。比如,一些关于秋收起义的画作,旗帜的旗裤上写的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明显地多了“中国”两个字;旗上五星中间应是镰刀、斧头,但多数作品都画成镰刀、锤头;在镰刀、斧头(锤头)的方向上,应当是向着旗的左上角,而不是右上角。此外,所画旗帜大都缺少旗顶。在当时红缨枪还算为武器的情况下,没有旗顶是不可能的。

中共中央军委正式对军旗样式作出规定

1928 年4 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陆续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会师,增强了井冈山地区工农武装的力量,为进一步扩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部队合编后,军旗仍沿用原来的图案,只是标识部别的文字进行了调整。

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正规化建设逐步提上议事日程。1930 年4 月,中共中央军委即时发出《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通知规定:“各级军旗一律用五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中央为五星,五星为白色;中为镰刀、斧头交叉排列,镰刀、斧头用黑色;旗之左边镶白布长条书写番号,旗须用大红色。”“星之顶点皆向上。……刀斧之柄皆在下,刀斧相交叉,刀柄在左(右)下方,刀尖在右(左)上方,刀口向内。斧柄在右(左)下方,斧头在左(右)上方,斜尖向内,平尖(斧头系两头开锋的)向外。”“左(右)是指从正面或背面看旗方位不同而云。”“旗上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还规定了连以上建制的军旗尺寸。军旗样式的统一,对于红军的正规化建设无疑是一件大事,是红军正规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和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旗

但由于受当时通讯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加之1930年样式颁布后不到一年中共中央又颁布了1931 年军旗样式,因此1930 年式军旗并没有得到及时执行。

1931 年3 月18 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以下简称《式样》)。《式样》中对军旗作了新的规定:“旗幅的左上方为顶角向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旗中间为一交叉的镰刀、锤头(当时认为锤头才是现代产业工人的象征,也是国际布尔什维克的通用标志),而不再是镰刀与斧头,代表工农;镰、锤相互交叉,基本位于旗幅的中心位置,镰柄向左下,锤柄向右下,镰尖和锤顶面均向左上方的五星方向;除旗裤一边外,另三边有旗须;旗裤为2 寸3 分宽的白布,用以书写部队番号;旗幅上不再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旗顶为梭镖,带须;五星、镰刀和锤头用金黄色布制作。”

《式样》还规定了各建制的旗幅的横(长)、直(宽)及五星、镰刀和锤头的尺寸。规定以旗须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军种:红色旗须代表步兵,黄色旗须代表骑兵,黑色旗须代表炮兵,白色旗须代表工兵,蓝色旗须代表辎重兵,绿色旗须代表医护兵。

长征时期的旗帜

1934 年10 月至1936 年10 月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谱写的壮丽英雄史诗,是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两年间,红军长征纵横14 个省,转战数万里。红军在长征时期,各部队均已打出1931 年式军旗,而不再是工农革命军式的军旗。红军长征时期,最著名的一面旗帜,当属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这面旗也同样反映了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所打出旗帜的基本样式。

1935 年10 月,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艰苦转战,胜利完成了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根据瓦窑堡会议的决议,1936 年2 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进行东征,向华北地区发展。东征战役历时75 天,共歼灭国民党军约7 个团,俘虏4000 余人,扩红8000 余人,筹款30 万元,恢复和巩固了陕甘苏区。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活动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完成了极其光荣的任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收入了大量陕北苏区红军的照片,其封面使用了一张名为《抗战之声》的照片。由照片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军旗基本样式和1931 年式红军军旗类似,旗的左上角为五星,中间为交叉的镰刀和锤头,只是旗裤上注明的部队番号改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这张照片也是红军时期军旗展示得最完整的一张,各个组成部分都很清楚。

抗战期间共产党打出的旗帜

1937 年2、3 月间国共在西安谈判之际,国民党谈判代表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向周恩来提出,派视察团前往陕甘宁边区视察。经中共中央协商后,周恩来有条件地答应了国民党的要求,即:不能称视察团,应称考察团。国共双方积极协调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考察团”一行18 人于5 月23 日从西安出发,乘车前往边区考察。23—25 日,考察团考察了三原县云阳镇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庄里镇及附近红军部队。29 日,考察团一行抵达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所在地延安。考察团在延安期间,先后到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驻延安各部队和边区政府机关等处考察参观,受到延安民众和各部的热情迎接。一时间,延安城到处洋溢着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热烈气氛。

1937 年,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夕,延安方面为迎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考察团,在延安大礼堂上将红军1931 年式军旗和中华民国国旗悬挂在一起

珍贵影像留下了这一时期的真实。此时,延安大礼堂大门上方破天荒地将一面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1931 年式军旗(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并排悬挂在了一起。以军旗代国旗,是因为1931 年《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中规定的国旗与1931 年式军旗相近,且军旗已深入军心、党心。5 月31 日,考察团乘汽车离开延安,赴云阳、两峰、陇东等地考察。考察结束后,考察团对红军和中共领袖力主全国团结抗日有了相当高的认识和评价,对促进国共合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列属国民革命军序列。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列属国民革命军序列的八路军、新四军本应打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但八路军、新四军实际上却很少这样做。究其原因,是因为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时,国民政府承认的只有八路军115师、120 师、129 师三个师以及新四军四个支队的编制。在抗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大量人民武装不被国民政府承认,没有列入国民革命军的序列之中。当时,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非常害怕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壮大,所以不给编制,更不给未被列编的部队提供军需物资。这里的军需物资,就包括军旗的制作和发放。而对于广大红军战士来说,脱下红军军装、摘下红军军帽,换上国民革命军的军服、戴上青天白日徽帽,是非常不情愿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是刘伯承给战士们做思想工作。他说:“换顶帽子算什么,只要我们的心是红的,我们是白皮红心萝卜。”就是说,就算戴上青天白日徽章的军帽,我们同样是人民的队伍。

事实上,从这一时期开始,关于旗帜的照片就不是很多了。我们从一些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八路军、新四军打红旗的影像,但通过查阅大量抗战时期的照片,发现八路军、新四军很少打红旗。尽管历史并不一定完全被影像留存,但缺乏历史影像的印证,我们对此就会存疑。为了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毅然放弃了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等一系列政策,这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作出的历史抉择。既然已经作出这样的决定,为维护来之不易的国共抗战大局,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就不可能再打出象征革命的红旗。

既然不打红旗,同时又很少打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那八路军、新四军时期到底打的是什么旗帜呢?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历史影像中查找。

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中的影像进行认真梳理、仔细稽考,笔者最后发现:八路军、新四军打的是中华民国国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什么要打出这样的旗帜呢?因为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民族的象征,打国旗既可以表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政治立场,同时也不影响国共合作的大局。再者,中华民国国旗在20 世纪20 年代末以来已经逐步深入民心,为国人认可与接受。使用这面旗帜,顺应民众共识,更容易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同时,无论在抗战前还是在抗战中,中华民国国旗相比于陆军军旗来讲,在广大敌后地区散布更广、数量更多。还有,如果八路军、新四军想要深入敌后,发展抗日根据地,必须做有依托的斗争。根据地的建立需要动员和调动一切有抗日意向的力量,因此中共提出“三三制”方针。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呈现军政一体特色的情况下,选择打出中华民国国旗,不仅适应了政权建设的需要,同时也适合部队当时的情况,各得其宜。

在抗战时期选择打出中华民国国旗,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策略方针。他们抓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灵活掌握和处理次要矛盾;抓住最关键的问题,灵活处理非关键的问题。这正是一个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政党逐渐成熟起来的标志。当然,也需要知道或记住的是,红旗在全国抗战时期并没有完全被“放弃”。在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内以及共产党内部,还是有红旗出现的,但一般仅代表着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不代表军队,也不被八路军和新四军等部队使用。

解放战争后期,制作统一的军旗样式提上中共中央议事日程

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国旗已不再可能成为人民军队的代军旗。由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军旗问题上没有进行统一规范,因此在解放战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民军队各部打出的旗帜呈现出以红旗为主、荣誉奖旗为辅的各种旗帜共存的局面。

解放战争时期,在“八一”军旗样式还没有制订颁布前,许多部队在作战过程中往往高擎着一面红旗引领广大将士冲锋陷阵。红旗的旗幅上没有任何标志性文字或图案,只是一幅红布。但就是这一幅红布,不仅体现了鲜血浸染的革命斗争历程,还体现了广大官兵一往无前的斗争意志。红旗的制作方便快捷,在战争环境下又极为鲜明醒目。在战斗中,旗手往往是冲在最前面的,体现出人在旗在、旗在部队在的作战精神。因此,在解放战争开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红旗所指,英勇无敌。

到1948 年时,战局的胜负已清晰可见。人民解放军不久即可向全国进军,彻底打垮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但这时人民解放军尚没有统一的旗帜和个人佩戴的军徽标志,设计统一的军旗、军徽及帽花(帽徽)、臂章就成为当时的迫切需要。

在周恩来的提议下,经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集体研究决定,由周恩来以中央名义起草一份指示电。该指示电经毛泽东修改后,于1948 年2 月21 日发给各中央局、各军区、各野战军前委,以征求对设计全军统一的军旗、军徽的意见。指示电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军徽、帽花和臂章,均尚无正式规定。现我军向外进攻,发展新区,已渐感觉有此需要。过去使用国民党党徽作帽花的,自应宣布一律取消。惟有些部队已自动带上红五角星作帽花,亦显与苏军帽花完全混同,不甚合适。兹特通电,征求各中央局、分局、各军区、各野战军前委及中工委、中后委意见,望于一个月内,提出你们对于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军徽、帽花、臂章的具体意见。

1948 年3 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从杨家沟启程,于4、5 月间到达西柏坡。由此,始于陕北米脂杨家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的设计工作,在中共中央到达西柏坡后,就开始具体落实了。

到西柏坡后,周恩来将军旗、军徽、帽花、臂章样式的汇集、综合和研议工作交给军委作战部一局承办。其具体设计的落实,周恩来指定由红军时期的画家、时任总政治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的黄镇来担任。

到1948 年年底,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正按计划进行,中共中央开始酝酿和筹备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中心议题就是三大决战胜利之后立即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问题。新中国成立需要设计国旗,当然也要有解放军的军旗。杨尚昆、傅钟、曾三、李涛等领导同志常在一起讨论,说过去的军旗扯一块红布、绣上几个字就打出去了,和党旗差不多;现在,应尽快设计一面制式化的军旗,因为这将标志着解放军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黄镇接到设计军旗的任务后,把第一研究室的刘绍文、陈天、杨大琦等找到他的办公室,传达了周恩来关于设计军旗、军徽的指示,军旗、军徽的设计班子就这样成立了。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刘绍文负责起草征集军旗、军徽图案的通知,然后用电报发往各大军区和中直、军直机关。大约一个多月后,就收到了中原、东北、华北三大军区和中直、军直等单位和个人寄来的应征图案。这些图案的设计者,有的是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干部战士,有的是部队的高级指挥员,连刘伯承都亲自参与了设计。在军旗的样式上,有在旗面左上角设计五角星和镰刀斧头的,有设计枪支的;有在五星下面衬上黄、浅蓝、深蓝三色象征陆海空三军的;有在大五星右侧围绕三个小五星,象征中国共产党指挥三军的;也有在红五星外设计车轮,象征中国共产党推动历史车轮胜利前进的……在这些应征图案中,大多数都主张旗面为红色、旗颈为白色,上缀“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个字。

黄镇自己也动手设计了三幅。其中一幅是红底,在旗面左上方有一颗大五角星,大五角星的右下方是三颗黄色的小五角星,呈弧线型围绕大星。他解释说,黄色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颗小黄星代表工农兵,党领导工农兵解放全中国。还有一幅上面是五星,旗面的下部缀着几条蓝色的线,他解释说:“古人言‘三光者,日月星’,军旗上应该有五角星。几条蓝色的线表示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四条大河,象征解放军从小到大,跨黄河、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西柏坡条件简陋,缺乏制作图样的工具和纸张,黄镇便让杨大琦骑上马到石家庄去买。杨大琦和通讯员跑了好几家文具店,才最终买齐了各色有光纸和直尺、三角板、圆规、毛笔、铅笔、剪刀等。

接下来,黄镇和大家一起从众多的应征图案中挑选了一批,并让大家把这些图案用统一规格整理出来。杨大琦负责把应征图案缩小成统一规格,绘成图样;朱霖、王岚等同志则根据图样精心制作了30 余幅军旗小样,并在每幅小样上写了说明。黄镇详细核阅之后,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派杨大琦送去。

周恩来接到小样后一幅幅地仔细端详。他认为现在样本有30 多幅,多了一些,建议黄镇他们从中精选出十几种,然后再呈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同志审阅并选定。

精选的样本送出后,有一天,中央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拿着一本军内刊物来到黄镇他们办公室,指着封面对黄镇说:“这是鲁中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为纪念建军21 周年出版的特刊,毛主席和首长们对封面上的五星和‘八一’都很欣赏,指示可以按这个思路来设计军旗和军徽。”

口头指示后不久,中央对军旗的设计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并记录在了档案中。1949 年3 月13 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军旗的决议》,其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

随后,周恩来又对黄镇作出具体指示:军旗要以红色为底色,五角星和“八一”二字用金黄色;旗杆要有红黄二色旋纹,顶部要装上一个红缨枪的矛头、饰着红穗,象征人民军队的由来。

遵照周恩来的指示,黄镇开始具体落实五角星和“八一”两字的尺寸和位置。开始,他设计了楷体的“八一”二字,但后来又觉得各军区、部队制作起来不易规范,便改为齐壮的等线体美术字。

军旗正式诞生和公布,并出现在了新政协筹备会上

1949 年3 月25 日,黄镇随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迁至北平香山,之后带领大家用纸绘制出了第一面军旗的图样。

由于刚刚迁到香山,既没有制作军旗的材料,又没有工厂和缝纫机,黄镇于是派杨大琦同北平市军管会联系,先后在东单、王府井找了几家裁缝店,最后选中东单的一家缝制军旗。军旗缝制好后,黄镇让杨大琦悬挂在总政会议室,请军委机关各部门首长和工作人员来看。看后,大家都觉得不错。黄镇又让杨大琦等人把军旗挂到军委首长驻地一个广场的电线杆上,再请军委首长们来审看。首长们看后,都表示赞同。与此同时,八一军徽也在同日诞生。

黄镇把军旗、军徽的制作和设计情况报告给周恩来后,周恩来立即报请毛主席审定。5 月27 日,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一起来广场审看。毛主席等人一边审看,一边听周恩来介绍军旗设计、制作的经过。随后,毛主席又回到双清别墅,观看了按照周恩来的指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北苑摄制的华北军区司令部率先组织的步兵、炮兵和坦克兵部队演练授旗仪式。毛泽东看后非常满意,同意军旗、军徽的式样。军旗、军徽由此诞生。

1949 年5 月30 日,周恩来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名义下发了《启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的命令:

各野战军,各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并各级军政首长:

兹颁发军委制定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及军徽样式七百份,请即点收,并请各野战军、各军区遵式制发各所属部队,并定干六月十五日全军正式开始启用。随电附发之军委命令及军旗、军徽图样……政治机关应按照军委命令在部队中广泛地进行教育,阐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军徽含义,务使全体指战员有深刻的了解,并自觉维护我人民解放军光荣旗帜的严肃。

1949 年6 月15 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幕。这一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签署《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新华社在公布这一消息的同时,还发表了题为《把人民解放军的军旗插遍全中国》的社论。

在6 月15 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幕这一天,我们通过历史图片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主席台上悬挂着六面“八一”军旗。

1949年八一建军节,精彩纷呈的授旗仪式

随着新政协筹备会的开幕和“八一”军旗的公布,驻京各部队开始了庄严的授旗仪式。

1949 年8 月1 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新华社社论《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二十二周年》,还刊登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理事马叙伦的文章《纪念伟大的“八一”建军节》。在第三版,刊登了《“八一”建军节介绍》。

在这一天,驻北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为了纪念“八一”建军节,在西苑机场举行了庄严的授旗阅兵典礼。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亲临主持,北平市各界人民代表团赶往献旗。阅兵台上高悬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台顶树起一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台前插着四面红旗,“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支坚强的战斗队”“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而努力”的巨幅标语分悬两侧。晨7 时半,礼炮齐鸣,悠扬的军乐声随之继起,授旗阅兵典礼开始了。罗瑞卿同志授予该师人民解放军军旗,师长吴烈和三个团长分别受旗。

1949 年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印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图案》(收藏单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这一天,警卫北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也于晨7 时在城内举行了纪念“八一”暨授旗阅兵大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临授旗并阅兵讲话。北平市副市长张友渔暨各界人民代表50 余人前往献旗。聂荣臻在“解放军进行曲”的军乐声中,把四面插在阅兵台上的军旗一一授予该师及所属各团首长。接着举行庄严的阅兵式。全体指战员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他们身着绿色军服,头戴绿色钢盔,钢盔上镶着红色金边的五星军徽,携带各式各样缴自敌人的武器,整齐雄壮地通过阅兵台前。

这次阅兵和几个月前的西苑机场阅兵给了聂荣臻等人启发。聂荣臻认为,作为卫戍京师重地的华北军区部队,在开国大典庆祝活动中理应有所表现。

1949 年8 月15 日,聂荣臻和薄一波以华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的身份联合署名,向中共中央军委递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在新政协会议闭幕后、联合政府成立时,华北军区拟在不影响防御的情况下,抽调部队来北平组织阅兵,以表示庆祝。

军委和总部对此报告非常重视。后根据这份报告,又经过认真的讨论研究和补充,形成了新的报告,于8 月底呈送中央。1949 年9 月2 日,军委副主席、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周恩来在解放军总部递交的请示阅兵报告上批示:“日期在(政协)开幕后政府成立之日。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员请朱(德)总司令担任。”至此,阅兵准备工作开始全面展开。

1949 年10 月1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掌旗员高擎“八一”军旗,左右各一名护旗兵护卫,引领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方阵列队健步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开国大典阅兵式上的步兵师方队

这一向世人展现的“八一”军旗,宣誓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使命:听党话,跟党走,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军旗所指,军令如山,军旗的使命就是军队的使命、就是军人的使命。人民军队在军旗的引领下,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军旗永随党旗飘!

猜你喜欢

军旗旗帜
学人风采
心中的旗帜
一百年的旗帜
我愿是你旗帜上的星
高举你的旗帜
前往 电视剧《热血军旗》片尾曲
党旗艳 军旗红
旗帜颂
旗帜
评《军旗飘飘——新中国50年军事大事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