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提案助力南京市过江通道更名
2023-01-03孙敏敏
□孙敏敏
“前方即将通过南京市栖霞山长江大桥……”随之而来的还有栖霞山大桥周边的旅游景点——栖霞山、燕子矶的简要介绍,令人对周边的秀丽风景产生无限遐想。
几年前,各大导航里说到南京的过江通道时,都是“二桥”“三桥”“四桥”,“二三四”这些枯燥的数字序列让人眼花缭乱,经常“傻傻分不清”。现在,这些过江通道已全部采用其穿越的洲名或者临近的地名、衔接的道路来命名: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更名为南京八卦洲长江大桥,简称为八卦洲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更名为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简称为大胜关大桥;南京长江第四大桥,更名为南京栖霞山长江大桥,简称为栖霞山大桥;南京扬子江隧道衔接定淮门,更名为南京定淮门长江隧道,简称定淮门隧道;南京长江隧道,更名为南京应天大街长江隧道,简称应天大街隧道。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增强过江通道的指位功能,还传承了南京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兼顾了各方面的需要。
南京市这些过江通道的成功更名,离不开南京民进会员、时任南京市政协委员方贵平的助力。
早在2016 年,方贵平就注意到这一现象,南京市长江大桥、二桥、三桥、四桥,并不是沿着长江由上游到下游排列,而是以工程编号来命名,这在地名学上叫“插花地名”,不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缺乏指位性、文化性及南京的地域特色。南京扬子江隧道和长江隧道,也同样让人分不清。扬子江不就是长江吗?许多人一直以为扬子江隧道就是长江隧道,用了导航才发现,原来这是两条不同的隧道。这些名称大量出现在南京市政府文件和主要媒体中,高速公路和市内马路的指示牌上也这样标注,已经约定俗成,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方贵平认为,这种“老大老二老三”的命名方式与南京市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极度不相匹配。南京在高速发展,新的过江通道在不断地建设,这种命名惯例很难延续。作为市政协委员,自己有助力改变这一现象的责任,给南京的“长江大桥们”起个“大名”。
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实地走访后,方贵平撰写了一份《关于给南京的大桥、道路和地铁起个好听又易记名字的建议》,在2017年南京市两会上提交。提案指出,简单地用数字编号进行公共设施命名,不利于记忆,不便于使用,不文雅大方。他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地理名称和建筑景观的命名工作,建立有南京特色名称管理制度,把地理名称这件“小事”管理起来。对目前已出现混乱的名称,重新梳理一次,统一向社会公示正名;对新出现的地理名称,由政府指定机构统一发布,并广而告之。作为管理制度,南京今后新建建筑、道路和高架桥等交通设施的名称,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先构想好,做到“三同时”,同时起名、同时规划、同时公示。这样就可以减少命名混乱。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提案引起了多家媒体关注,南京电视台、《南京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等媒体对其进行了专门报道,引起了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对南京人以及大多数在南京生活、工作的人来说,“二桥”“三桥”“四桥”一直都是随时挂在嘴边的名字,深入人心,其更名过程一定要慎之又慎。为了让过江通道的命名和更名更加科学合理,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南京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编制了《长江(南京段)过江通道及衔接道路命名规划研究》,对南京长江过江通道命名进行统一规划,并对已建成的过江通道进行提出更名方案,通过各种渠道面向社会广泛公开征求意见。市交通运输局收集意见后,根据国家,江苏省,南京市地名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参考重庆、武汉等国内同类城市经验,结合南京市已建、在建、待建跨江大桥,过江隧道,衔接道路实际情况及市政府相关精神,组织专家评审,形成统一意见后报市政府审批。
2019 年12 月20 日,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通报了南京市已通车过江通道命名更名情况。南京市已建成的跨江桥梁正式结束了以数字命名的历史。
随后,南京市相关部门启动了标志标牌更换工作,涉及过江通道指路标志信息需变更的现状道路约41 条,涉及的标志改造约660 块。标志标牌上旧名称与新名称同时显示,并与百度、高德地图等导航软件进行对接。待市民熟悉新名称后,远期将取消所有旧名称,仅保留新名称。对正在建设中的过江通道,将由建设单位向市交通运输局提出申请,市交通运输局在批准前征求市民政局(地名办)意见,报请市政府批准,批准后报市民政局(地名办)备案。对规划中的过江通道,建设单位将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根据《南京长江桥梁隧道条例》中第十七条长江桥梁隧道的命名、更名及报送流程的条款履行相应的程序,再进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