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与防控对策
2023-01-03李瑞
李 瑞
(灵璧县尹集畜牧兽医水产站,安徽 灵璧 234216)
非洲猪瘟在20 世纪20年代初首次发生在肯尼亚,在20 世纪扩散至欧洲,并传播到拉丁美洲地区。2005 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暴发过非洲猪瘟。2018 年非洲猪瘟传入中国,虽暴发过数次但均被有效控制。只要发现非洲猪瘟,各地政府将紧急指导兽医部门确定疫点、疫区,并进行封锁。在封禁范围内设置消毒站和安检人员,对人员、运输工具和货物展开细致消毒,保证封闭区域内的生猪及其加工产品不被运出。对封锁区内的全部生猪进行扑杀,消毒处理;对生猪的代谢产物、可能与病毒有接触的饲料及水源进行严格处理;严格对可能被污染的用品、车辆、工具、猪圈等进行消毒。与此同时,其他生猪养殖户均需关闭养殖场,启动防护机制,尽量不接触野猪,不可使用未经过高温处理的泔水或厨余食物喂猪。
1 非洲猪瘟相关介绍
非洲猪瘟在确诊前有3周左右的无症状期,也就是潜伏期,情况严重的在感染病毒后3~10 d 即有可能死亡。按照症状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猪瘟划分为慢性、亚急性、急性和紧急性。
1.1 慢性
在染上病毒后,病猪在短期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会出现呼吸困难、生长迟缓、体态消瘦等病症。
1.2 亚急性
在发病的前半阶段与慢性相同,少数病猪会出现呕吐、流鼻血、排便困难、四肢肿胀等症状,还有一些病猪体表会溃疡、长疮,腿部、胸腹部、头部会产生不规则的肿胀斑块,母猪常常会流产。
1.3 急性
感染病毒后家猪可能出现肺水肿、食欲变差、发热等问题,且淋巴部位出现大面积坏死溃疡现象,急性猪瘟死亡率较高。
1.4 紧急性
病猪可能会毫无征兆地死亡,各种病症发生时间不长,症状亦不显著。
2 非洲猪瘟的症状及传播机制
2.1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
经研究人员观察,生猪感染后在体表无毛处,如鼻、尾、耳朵、腋下、四肢等部位产生相对明显的紫色斑块。耳朵处最严重,耳部的紫色斑点还会发肿,斑块中心为暗紫色,出血点并不集中,周围颜色较浅。出现该种症状,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生猪皮肤内的小血管,尤其是在乳腺小血管会发生严重的出血问题,且伴随较大的红紫斑块;生猪血管会发生较为明显的血栓,且血管部位会产生许多的嗜酸球;仔细观察病猪的耳部可发现,其皮肤上的基层组织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坏死迹象,对感染后的生猪进行解剖,剖开病猪的胸部、腹腔,会发现大量黄色的组织液,少许液体为红色,症状严重的部位为各脏器以及大小肠肠壁,小血管的堵塞问题更为突出,观察内脏膜不难发现颜色从褐色变为淡红。该种现象在小肠出现的可能性更大,症状往往更加突出,小肠内部会产生深红色的斑块,肾部会产生严重出血症状,胸腔部位的水肿问题更加显著,心脏也会发生或轻或重的出血症状。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非洲猪瘟对人体并无危害。但是,生猪若感染猪瘟病毒,死亡率几乎为百分之百。病毒进入病猪体内后,会在其细胞内迅速复制,在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猪瘟病毒的复制速度最快。非洲猪瘟的传播过程中,钝缘蜱是猪瘟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猪瘟病毒广泛存在于病猪的排泄物、组织液和粪便中,且猪瘟病毒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可生存5年以上,一旦环境达到一定条件,病毒重新具备传染能力。在猪瘟传播过程中,野猪有其独特的活动区域,在我国,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我国幅员辽阔,野猪数量众多,所以我国非洲猪瘟屡次暴发也与野猪的活动有不小的联系。
2.2 非洲猪瘟的传播机制
2.2.1 空气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可借助空气为媒介,在生猪与生猪之间进行传播,特别是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夏季。
2.2.2 蚊虫叮咬或飞鸟传播
在蚊子或苍蝇叮咬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生猪之后,再叮咬健康的生猪,会把猪瘟病毒传染给健康的生猪,导致生猪患上非洲猪瘟,尤其是在夏天,这种现象特别常见。
2.2.3 饲料传播
饲料传播是指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的饲料,被健康的生猪食用之后,会导致健康的生猪出现感染现象,产生猪瘟的一系列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2.2.4 物体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可依附在物体或者是器物的表面长时间不会失去活性,因此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车辆、饲料、养殖工具或其他用品被带入其他猪舍,将会使该区域内的健康生猪患上非洲猪瘟。
2.2.5 引种传播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专业户通常会引进种猪来改善本养殖场生猪的质量。而引进已经感染非洲猪瘟的种猪、正处于潜伏期的种猪或引进潜伏期种猪的精液,将会导致本养殖场的健康生猪受到感染,从而导致非洲猪瘟的大面积暴发。
3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的非洲猪瘟,都有一定的潜伏期,长则20多天,短则三四天。在4~20 d内,感染猪瘟病毒的生猪,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猪瘟症状,导致死亡。潜伏期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生猪养殖人员在开展非洲猪瘟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时难以精准把控,也为非洲猪瘟的根除和彻底的根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潜伏期内的生猪,很有可能通过运输工具、饲料、排泄物以及空气等诸多方式,将自身携带的病毒传染至其他区域,导致更大范围的非洲猪瘟疫情。
4 非洲猪瘟的防控对策
4.1 争取获得政府的支持
我国各个地区以及基层的生猪养殖专业户,在开展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时应充分借助政府的力量,依靠政府的支持。政府也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树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生猪的养殖运输以及饲料生产等工作进行规范,注重对养殖户养殖环境的监控。规范我国生猪养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卫生工作,切断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链条,大大降低其他区域感染非洲猪瘟的可能性,为我国各个地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扎实的政策基础。
4.2 加大宣传力度
在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中,基层组织和动物防疫站应发挥宣传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对生猪养殖户和当地居民开展猪瘟知识的普及工作,使当地的居民认识到非洲猪瘟的严重性和采取防御措施的必要性,使群众建立起合理的防控观念,积极地配合动物防疫站的防控工作,也使生猪养殖户自主自觉地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减少非洲猪瘟的感染率。此外,动物防疫人员还应对养殖户养殖的生猪进行健康信息的采集并生成健康报告,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减少过度夸大引起的群众恐慌。
4.3 养殖户应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在防控工作中,动物防疫站的工作模式是防控责任制,采用的是1对1的监督方式,全方位地落实防控工作。在监督过程中,动物防疫站应敦促养殖人员开展消毒活动,确保消毒工作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养殖户还可以与其他养殖户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建立病毒防控机制,消除猪瘟病毒。与此同时,防疫站还应注重对生猪养殖户养殖过程的指导,纠正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不规范养殖造成的猪瘟感染。
4.4 重视猪瘟暴发后的排查工作
2019 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猪瘟疫情之后,各个地区都开展了疫情的排查工作。其中在湖南省郴州市辖区的两个镇,在郴州市政府和当地镇政府的安排下,对本镇非洲猪瘟的感染情况开展了地毯式的排查和搜索,对各自辖区内非洲猪瘟的感染情况以及病毒来源展开了细致地研究和精准地分析,并组织各个村的村主任和村民集中讨论,共同制定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并进行投票,充分调动辖区内所有居民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还安排动员15驿站的工作人员,开展宣传和普及工作,将非洲猪瘟的各种知识和防控措施传授给居民,向广大养殖专业户发出通知并要求各个养殖户进行签字,此外对于一些意外死亡的生猪,还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汇报并开展无害化处理,切断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减少二次传播现象的发生。
4.5 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
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对出现问题的生猪及时地进行转移,并加强转移过程中的监督工作,保证转移工作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防止非洲猪瘟病毒不合理监督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感染。在监督过程中,各个基层的卫生监督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与运输部门进行合作,做好车辆的消毒工作,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交通要道上做好车辆的检查工作,禁止将生猪运出封锁区域。若有必要,应该停止所有的生猪转移活动,一旦发现不合法的转移,应予以必要的惩罚,还要对生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4.6 定期对动物防疫员进行培训
基层地区的动物防疫员是该地区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中坚力量,加大对动物防疫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对于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质量的提升和效果的加强,具有相当明显的意义。例如,湖南省临武县武水动物防疫站共有动物防疫员8人,基层动物防疫员13人。在2018-2019年,我国发生的多次非洲猪瘟疫情过程中,临武县动物防疫中心共对本中心的动物防疫人员开展了6 次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动物防疫人员的防控常识,增强了动物防疫人员的防控技术。在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动物防疫人员和生猪养殖户还要注意非洲猪瘟的暴发风险将会随着生猪存栏的周期变长而增强,若是临近春节,生猪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转移活动更加频繁,非洲猪瘟暴发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这也是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防疫人员应该注意的季节性问题。
5 结语
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十分复杂,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发力。因此,在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中,需要继续加强检查、监测、处理工作的力度。政府方面需重视对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监察和支持力度,生猪养殖专业户需注重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清洁工作并及时发现养殖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动物防疫人员应对生猪养殖户的养殖工作开展指导和监督,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加强防御工作的有效性。希望文中提出的开展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的对策建议能够为我国各个地区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生猪养殖专业户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为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