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D社区为例
2023-01-03陈文仙
陈文仙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由“单位制”社区时代的“熟人社会”转向了商品房化社区的“陌生人社会”,在这个“陌生人社会”里,社区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居委会面临着各种行政化事务和检查,社会组织忙于自身发展,居民个人趋于只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社区公共事务成了部分人的任务,构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格局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1 年,民政部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机制”[1],以法规的形式确立社区公共服务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而供给的服务。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有关企业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2],被看作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主要围绕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展开,保障和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提升社区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但从实践来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并不理想,体现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是精准扶贫政策下的产物,具有其特殊性,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和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社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以D社区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及需求进行调查,共发放11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5份,问卷有效率为91.3%。
2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公共服务供给
社区公共服务主要是以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为供给主体,依托于公共部门和公共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主要包括行政性公共服务、自治性公共服务、互助性公共服务和市场性公共服务四大类别[4]。不同类别分别对应不同的供给主体以及不同类型的服务,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劳动就业、社区救济、教育医疗、网络通信、水电供应、社会保障、社区环境和绿化、社区公共事务、矛盾纠纷调解、社区公益文体活动、养老助老、助残康复、基建维护等服务。
在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D社区于2019年完成全部搬迁入住工作,共安置了1 380户5 836人搬迁群众,包含了生态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已完成小学、幼儿园配套,引进物业管理、益童乐园、物流管理、水、电、网络通信等社会服务企业和组织,建设文化广场、山体公园、图书室、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地下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阵地,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化的社区主题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的生活服务保障。
2.1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多样,居民基本生活有保障
截至2021年8月25日,D社区在“五大体系”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主要包括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社区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建设、社区文化服务建设、社区治理建设、社区基层党建体系建设[5]。
1)社区基层党建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搭建党建“1+N”平台,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纽带,与毗邻村、企业和社会组织党支部联建共建,有效整合社区相关资源。健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组建“新市民·追梦桥”青年志愿服务队,凝聚群众推动社区建设发展。
2)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6]。按照“服务阵地靠前、服务功能亲民、服务水平高效”的原则,通过多部门联动、集中办公、简化流程,完成居民安置房不动产登记颁证工作,给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办理“三类保障”转接手续,方便居民办事。
3)社区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建设[7-8]。实施就业“1+6”工程,发挥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优势,建设“社区就业驿站”,常态化开展搬迁群众就业需求调查、就业创业培训、就业推荐和创业指导等相关工作。建设标准化厂房、创业小吃街等群众就业平台,为社区居民创业就业创造环境。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援助,为社区贫困家庭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居民自主创业,建设社区小吃街和农贸市场,摊位优先考虑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为社区居民创造创业环境和支持,为社区居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
4)社区文化服务建设[9]。以“培育新市民、融入新生活”为目标,建有文化广场、山体公园、红白喜事服务用房等文化服务阵地,方便社区居民锻炼身体和日常互动;与省、市、县相关单位联合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服务宣传活动,让社区参与到活动当中,提升社区居民的法治安全意识,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5)社区治理建设。按照“一核引领、多元共治”的思路,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推进党群一体建设。建成“居委会+网格+楼栋长”的多级治理服务体系,统筹社区网格、警务室、物业、结对联系干部、驻村工作队等治理力量,组织各方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常态化开展问题大排查、群众大走访、矛盾大化解、民事大联调和各类协商活动。
2.2 企业和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缺位
除政府及其相关组织外,企业和社会组织是社区最主要的公共服务供给责任主体。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入社区,为社区提供就业培训、专业陪护、心理疏导、社区基建维修、社区环境卫生、社区安全巡逻、筹划主题活动等服务,让社区居民享受更为专业和细化的服务。
2.2.1 物业管理公共服务供给缺位
物业管理公司是现代城市社区不可缺少的政府购买服务之一,社区房屋修建完成,物业公司就被引进社区。它们负责社区的卫生和环境绿化、人员车辆进出管理、社区安全巡逻、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和管理、商铺的租赁管理等相关服务,社区的物业管理水平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人身财产安全。在城市社区中,社区物业管理公司对居民的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D社区,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那么重要。社区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属于贫困户,从搬迁入住至今社区都没有向社区居民收缴物业管理和停车等相关费用;社区也没有几间用于租赁的店铺,且社区内的空房管理权归属居委会,仅社区内的“红白事”场所归物业管理公司,但目前只能针对社区内的居民家庭开放。物业公司负责社区绿化和环境卫生、车辆放行,需要支付工人工资。社区物业收支差异大,创收困难,经营乏力。
2.2.2 引进企业自身发展不善,服务功能作用有限
标准化厂房引进企业入驻,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支持。经过技能培训,社区居民根据自己意愿进入企业工作。由于市场环境和产品销路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收益欠佳,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企业上班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奖惩,而社区居民不适应严格的制度管理,不愿在企业上班,陷入企业岗位空缺和居民找工作难的“两难”境地。
2.2.3 社会组织人员有限,公共服务供给数量有限
“益童乐园”与“老吾老驿站”由街道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服务站工作人员负责,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老人和儿童。“益童乐园”针对社区儿童,常态化开展“四点半课堂”辅导作业,节假日为社区孩子们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快乐植树节”“清明——缅怀烈士”“少年心向党,礼赞新时代——六一儿童节喜迎建党百年”“文明乘车”等系列活动,向青少年们传递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其了解历史,感恩先烈,认真生活。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探索大自然、做手工、赏析电影、做游戏、安全教育等,使他们亲近大自然,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我安全保护意识,防御社会不良伤害的可能。
“老吾老驿站”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开展手工、集体生日会、说出你的故事、包粽子、写对联、学智能手机、心理疏导等活动,让老人在闲暇之余动动手指、活动身体、转动大脑、抒发情感,缓解老人心理痛苦。为社区长者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老年群体之间的交流,增强老年群体的朋辈支持网络,缓解家庭矛盾冲突。
D社区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及其派生机构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以政府为主导,倾向于行政化的供给,在公共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及水平方面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会工作及志愿者服务站为社区老人和孩子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但服务站的服务并不是开放的,服务站的准入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3 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
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存在诸多困境,主要包括供给主导需求、需求反馈机制低效、识别机制不健全、供给主体责任边界不清、行政色彩较浓、供需失衡且配置低效等[5]。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需要关注居民的需求,供需精准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助力社区治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增加严重滞后于人口的增长,居民对公共服务数量、服务质量、 服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10], 加剧了公共服务供需矛盾。
3.1 社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量大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来说,从农村搬至安置点,生活方面会有很多的不习惯,公共服务需求也会有一定的变化。一般而言,社区老人、儿童和家庭主妇是社区最需关注的服务对象。据D社区居委会资料可知,D社区中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口数目前为6 353人,0~17岁的未成年人占社区总人口的23.33%,18~59岁的中青年人占社区总人口的62.47%,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为13.58%,其他为0.62%。社区低保户881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3.87%,残疾人426人,重大疾病212人。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D社区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养老服务需求量庞大。
3.2 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多样化
在一项关于“您希望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哪些服务”的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的首要回答是劳动就业,约占71.43%,其余依次是扶贫助残(47.62%)、养老服务(39.05%)、教育培训(39.05%)、文体娱乐(38.1%)、政策法律咨询(33.33%)、心理咨询(21.9%)、生态环保(20%)、婚恋家庭(17.14%)、企业服务(9.52%)等。由此可见,社区居民对劳动就业、扶贫助残、养老服务、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的需求是比较大的。政府及其相关组织应在相关方面加大服务供给量,真正做到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
4 结语
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关乎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以需求为导向提供的公共服务更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居民诉求表达机制的不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往往以供给主体为导向,行政化供给使得供给服务趋于模式化,居民的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模式化的服务供给适宜群众基础性的需求,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易地扶贫搬迁的社区居民虽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家庭经济较困难,但居民的需求也是呈现多样化趋势发展。就业和人才教育的培训关乎家庭及社区的未来发展,社区应在就业培训和岗位推荐方面下功夫,和相关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和供需信息对接机制。深入群众生活,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和技能,推荐适宜的工作岗位。物业管理公司生存经营困难,社区公共服务缺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职责界线划分不清导致的,应充分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市场的事情由市场决定。加强社区非营利性组织的资金支持,引进专业化人才,提升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扩大服务覆盖范围,让社区居民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是单向的给予和索取,居民认可的社区治理模式会更好地推动社区的发展前进,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能凝聚社区力量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