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系统修复城市水循环实践与思考
2023-01-03李洪涛黄晞涵赵然杭
李洪涛,黄晞涵,赵然杭
(1.山东省济南市水文中心,250014,济南;2.山东大学,250061,济南)
济南高度重视城市水循环的修复完善,近年来从系统角度梳理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存在的主要矛盾,推进“山泉河湖城”一体规划,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确保调水、用水、节水、治污和生态总体目标落实。
一、影响泉城水循环的主要因素
济南城市水循环系统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短缺
济南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48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1.56亿m3。2019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5.79亿m3,全市总供水量为19.60亿m3。水资源缺口主要依靠客水水源补充,主要为黄河水、长江水,现引黄、引江年调水规模约6亿~7亿m3。由于人口集聚、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等因素,济南水资源缺口进一步增大,枯水年份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
2.水污染较重
2019年济南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57亿t(不包括矿坑排水、火电厂和直流式冷却水)。2020年主城区污水治理能力140万t/d,规划2025年达到170万t/d。但城区污水管网接入不完善,郊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直排现象未得到根治,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3.水旱灾害风险高
济南是国家重点防洪城市,且气象干旱频次也比较高。除了黄河洪水威胁,小清河、大汶河等河流发生流域性洪涝灾害风险较大,南部山区和莱芜山区也是山洪灾害高风险区。2014—2015年,全市降水偏少,卧虎山、雪野、锦绣川、狼猫山等水库基本干涸。
4.保泉压力大
泉水是济南的名片,但保泉面临较大压力。自1981年起,趵突泉每年季节性喷涌,但在1994—1999年和2002—2003年曾分别创下连续断流926天、548天的纪录。济南大规模保泉行动始于1981年,主要措施是调引黄河水,压采地下水,趵突泉才得以连续13年喷涌。从2000年以来,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泉水补给区约100多km2土地被占压。泉水补给区每硬化1 km2,一年就要减少25万m3地下水补给。同时,存在一些单位和小区自备井以及其他非法开采地下水现象,对保泉工作影响较大。
5.水生态恶化
济南主要山丘河流都是季节性河流,枯水期河道基本处于断流状态。城区排洪沟雨污分流不彻底,水体水质较差。2019年年初,小清河辛丰庄断面水质才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汛期能达到Ⅳ类标准,河道内水生生物较少,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低,水生态系统恢复面临较大压力。
二、泉城水循环优化原则
1.平衡水资源量与质
济南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667.0 mm,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为419~568 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 000~1 300 mm,空间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通过增加城区绿化、扩大湿地面积,能有效调节蒸发,减轻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区域强对流天气频次。通过水土保持、园林绿化、海绵城市建设等手段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加人工湿地,雨污彻底分流,减轻强降水带来的洪涝灾害。在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施下渗区域保护和恢复,实现降水持续下渗补源,从源头确保水体质量。
2.提高用水效率
节水优先。区分居民用水和非居民用水,加大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力度,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单位水资源产出率。实现黄河水、长江水等客水资源精准利用,通过河库渠系联通工程,上游补源、中游用水,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
3.地下水开发保护并重
强调保泉并不意味着全面封停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应当以泉水喷涌作为水位参考控制指标,合理设定调度运用方案,分区域和季节相应调整地下水采补力度。在确保泉水观赏效果、生态效果的前提下,挖掘地下水调蓄潜力,满足市民观水用水需求,提高干旱季节水资源调节能力。
4.完善给水和排水
随着城市发展,济南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水务一体化发展。给水处于市政体系上游,是从集中到分散的过程,而排水处在市政体系下游,是分散到集中的过程。水资源经过生产、利用、处理后又回到自然界中,构成了水的社会循环的主要内容。其中污染是水循环体系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既要加强污染防控,杜绝污水直排,也要对污水进行分类处理,降低社会总处理成本。加强中水循环利用,通过内循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水直排造成的生态压力。重视下游湖泊湿地建设,集中消纳部分生活用水处理后的灰水,结合农业治理实现磷、氮等元素及污泥回田,完善自然生态体系。
5.统筹防汛和抗旱
随着济南市防洪设施标准提升,洪灾概率已经大幅度降低,每年强降雨造成的损失基本可控。但近年国内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城市暴雨洪灾、气象干旱频繁发生,旱涝急转、旱涝交替成为常态。济南必须保证水多可排可蓄、水少有源可补,同时确保水生态安全和泉水喷涌。在兴建大型引调蓄水工程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济南地下水体的兴蓄调节潜力。
三、泉城水循环优化举措
1.科学规划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制定全域水生态保护规划。优化配置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规划新建白云湖水库、太平水库等调蓄工程,增加水资源保供能力。在加强城建、水利、交通等常规地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济南泉水保护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做好地下空间及地下泉脉开发利用规划,划定红线、加强管控。
2.源头节水
强化源头控水节水,明确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目标,倡导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提升雨洪资源和再生水利用水平,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升级城乡供用水系统,改造市政给水管网,减少跑冒滴漏,提升供水效率。推广节水设施设备,提升节水科技含量,尤其加大工矿企业和居民节水力度,创建全国节水典范城市。
3.减排治污
强化河湖长制,统筹开展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尽快实现城镇污水应治尽治,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强化全域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强污染物收集处理,有效控制南部山区农业面源污染,健全污染防扩散应急处理机制,阻断对地下水源的污染。
4.防灾减灾
聚焦水安全和黄河长治久安,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河库联通工程,完善现代化水网体系,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防汛物资储备制度,加强应急预案、监测预警、抢险救援等能力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探索建立洪涝灾害保险制度,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5.取用并举
在确保泉水长年喷涌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在核心城区泉域推进先观后饮,其他区域可以合理控制开发,实现泉水入户直饮,响应群众期盼。在巴漏河强渗漏区等条件优越区域修建地下水库,涵养地下水源,提升丰歉调节能力。
6.涵养生态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构筑泰山生态屏障区和黄河生态风貌带,打造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引导南部山区合理规范开发旅游资源,拆除违章房屋设施,减轻对地表环境的人为因素干扰。尤其要加强泉水补给区生态修复保护,增强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好城市“绿肺”和泉城“水塔”。开展湖泊增容和湿地建设,严格执行小清河、大汶河生态流量调度,提升区域洪水蓄滞和氮磷降解能力,保持水体良好状况,维护良好生态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