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高校助推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初探*
——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

2023-01-03

南方农机 2022年13期
关键词:南京艺术学院消费艺术

刘 义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2021 年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彰显其时代价值的良好契机。”[1]南京艺术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认真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决策部署,立足对口帮扶地区实际,积极构建“1+N”大帮扶工作格局,以精品奉献时代,用明德引领风尚,有力推动地方文旅事业转型升级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以艺扶贫”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帮扶之路。创建江苏首家高校扶贫专区,在消费帮扶长效机制建设与创新消费帮扶方式上积极尝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1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1.1 顶层设计:艺术赋能是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在现代化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发展进程中,乡村经济、文化、人文、环境和乡村治理效能的统一综合提升。艺术高校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的强大支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在实施乡村振兴路线图和完成乡村振兴任务书上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用文化艺术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让文旅升级“动起来”,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艺术高校可以为乡村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产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把握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是保障。艺术不仅可以扮靓环境,让乡村美上加美,形成特色,更能激活被“空心化”、现代性不断消解的乡村,修复乡土和村民的关系,在传统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找到平衡,重现自然、人文、风俗之美。艺术思政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激发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引领乡村振兴精神方向、加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上不可或缺,能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1.2 联动效应: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1)强化机制,打造乡村振兴“永动机”。坚持整体谋划,构建校地长效联动机制。积极响应中央和地方号召,强化校地合作。近年来,南京艺术学院先后与南京、淮安、无锡、宜兴、泗洪等地达成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专业指导和消费帮扶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坚持长远发展,不断自我加压,将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关联项目3 项,“十四五”期间预计投入1 500 万元。

2)开辟渠道,营建地方文旅宣传“展示窗”。结合帮扶地区资源特色和发展实际,利用艺术创作实践活动,多措并举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当地文旅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对口支援农产品展售区播放文旅宣传片,积极推介当地“三色”旅游。为地方景区挂牌教学创作实践基地,组织艺术师生前往采风、写生、创作,并在当地举办大型主题书画展览,为地方文旅发展鼓与呼。

3)同向发力,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助推器”。两年来,南京艺术学院多次组织专家赴江苏各地开展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0 000余份。并先后为江苏省淮安市、无锡市、宜兴市和洪泽岔河镇完成“十四五”文化产业规划和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提供帮助;与泗洪县文旅集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协助当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每年为当地设计30 件文创产品等;组织专家指导地方非遗项目申报编排等工作。

4)主动作为,打造乡村教育振兴“生力军”。南京艺术学院作为江苏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首批试点高校,2021年与张圩和万匹两所九年制学校签署合作协议,结对推进美育课程与实践。拓展文化交流,组织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等13 国学生赴乡村中小学开展“让爱发声”公益活动,通过学生结对、集体交流、实物捐赠和联谊演出,让乡村学生零距离体验国际文化。拓展教育渠道,圆满完成黔东南州榕江县百名教师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组织艺术师生赴贵州、陕西等地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开展美术云课堂义教活动,支持地方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5)塑造品牌,创建文化下乡“艺术团”。文化下乡可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可以移风易俗、弘扬正气、传递真善美。文化下乡要贴合时代要求,注重激发群众共同致富的内生动力。南京艺术学院组织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走进基层,用艺术展演歌颂脱贫攻坚伟大成果,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主旋律。文化下乡要结合地方实际,激发地方文化活力。流行音乐学院师生多次赴苏北调研,整理新四军歌曲100 余首,协助地方传承发扬“铁军精神”,团队调研报告获国家二等奖、江苏省特等奖。

6)建设美丽乡村“工作坊”。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注重规划,艺术高校可以发挥专业设计优势,南京艺术学院组织专家为地方乡村规划、公共空间美化出谋划策。其次要注重靓化,用艺术美化村居,让乡村留得住乡愁。组织艺术家走进浦口赵湖村,为村民制作绘画、篆刻、书法作品,当场捐赠作品20 余件,成立“焕彩绘”学生实践团走进乡村,重点打造乡村“艺术墙”,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建设美丽乡村重在调动各级主体积极性,变“要我为”为“我要为”。“十三五”期间,南京艺术学院精心规划,主动作为,计划在江苏省共建20 家文化产业发展“美丽村居”,树立美丽乡村示范标杆。

2 消费助推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1)加强教育开发引导,增强消费帮扶内生持久力度。结合形势需要,学校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纳入日常思政教育,利用课堂、网络、媒体、广播等各种渠道,进一步倡导消费帮扶,塑造“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氛围。组织教职工代表到帮扶地区参观企业、农庄,实地考察当地农副产品,合理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消费帮扶事业。改变教职工餐费补贴发放形式,为广大师生持校园卡参加消费帮扶提供便利,让消费者在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享受来自帮扶地区的绿色生态产品,年释放消费购买力约300万元,实现了脱贫群众和消费者的双赢。

2)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大消费帮扶政策支持力度。高校作为消费帮扶政策的执行者,既要考虑到师生消费的内在性需求,也要考虑制度贯彻落实的长效性、持久性。消费帮扶本质上是消费者购买脱贫地区商品和服务的市场行为,买卖双方需要遵循市场原则,要使买卖双方体验到“买有所需、卖有所值”,这样二者的交易关系才能持续[2]。学校将消费帮扶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部署。一方面组织校工会、后勤保障处、国资处、财务处多次赴地方,深入企业、农村和农户考察,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签订消费合作协议,明确学校食堂、餐馆及教工福利等优先采购当地农副产品。同时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消费帮扶农产品供给与消费者真正需求实现质量和价格适度匹配,推动消费帮扶走深走实。

3)创新帮扶模式,提高消费帮扶对象精度。“开展消费帮扶不仅仅是动员社会力量购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还要从培育消费帮扶供应链出发,以实现消费帮扶的长效性。”[3]为有效缓解帮扶地区农产品滞销老大难问题,南京艺术学院联合当地共同打造消费扶贫专区,在江苏高校率先实施“集采直供订单式”消费帮扶,通过整合帮扶地区优质农副产品并在馆内集中展示,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营销。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化“输血”为“造血”,助力当地农产品美誉宣传和上行销售。双方商定:公司与地方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吸收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运营公司每单收益向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捐款1~5元。

3 助推乡村振兴实践成效

1)艺术赋能大格局帮扶成效显著。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专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底蕴,以展演活动为抓手,春风化雨,浸润心灵,对地方教育、文化、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起到明显推动作用[4-5]。两年来,南京艺术学院在教育、文化、产业帮扶上皆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帮扶方面,落实4项专题,与6家地方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培训交流活动数十场,完成教师培训100 人,各类学生培训数百人。文化帮扶方面,组织美术写生、创作、展览、捐赠文化活动10 余次,高雅艺术进基层党史宣讲展演2 次,受众超过10万人,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活。指导地方文化项目3 项,组团实践1 项,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产业帮扶方面,参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项目设计开发4项,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产品宣传推广。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积极参与城乡规划、农村空间治理和环境改造,用艺术提升农村人文生态[6-7]。

2)江苏首家高校扶贫专区引领示范效应显著。一是消费帮扶实绩明显,两年内购买地方农产品200多万元,带动地方就业20 余人,带动50 余家农副产品及加工企业增收。对口帮扶县县委负责人表示:“这些创新政策举措,为我们贫困片区如期完成精准脱贫任务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示范效应彰显,南京工程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南京晨光集团、中石化南化集团、江苏省汇鸿集团、江苏省粮食集团等20 余家单位到学校考察消费帮扶工作。截至2021 年年底,已有2 家高校、3 家企事业单位建成类似消费专区,10余家单位正在筹建和推进,关联购买人群超过20 万人。三是社会影响效果凸显,数十家媒体专题报道,认为此举“标志着校地联手决胜脱贫攻坚迈出了坚实一步”“将对扶贫产品在高校的推广和销售起到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用消费搭桥梁,一头连着贫困地区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流动的特色农产品必能激活消费扶贫的‘一池春水’”。

4 关于高校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

高校赋能乡村振兴,必须把牢“三个关键”,一是高校赋能乡村振兴“为了谁”。乡村振兴面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任务,实际面对的主要是农民、农村和农业[8]。要让乡村与城市融合发展,做好美丽乡村顶层设计,围绕农业和乡村重点扶持文旅发展,确保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生态文明双赢。农民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要在文化教育、人文熏陶、审美愉悦等方面“以文化人”,提供更多品位高雅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提高基层人群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推动乡风村风和谐建设。二是高校赋能乡村振兴“谁来为”[9-10]。高校要将乡村振兴任务作为衡量政治站位的标尺,考验干部的“试金石”,全校一盘棋做好帮扶工作顶层设计规划。要建立帮扶工作联动机制,发挥二级学院、智库和机关部门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要选派精兵强将担任挂职干部,做好协调员、联络员,当好“排头兵”。三是高校赋能乡村振兴“如何为”。乡村振兴的谋划推动要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衔接,确保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帮扶任务无缝对接,争取实现“多赢”。要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按照“文化强国”“文化强省”部署要求,根据地方乡村振兴实际需要,针对性开展“文化艺术下乡”系列活动。要与思政教育相融合,通过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引导和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国家意识、人民观念和乡土情怀。

猜你喜欢

南京艺术学院消费艺术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近期活动掠影
白一路、葛上作品
40年消费流变
纸的艺术
新消费ABC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