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3-01-03薛金艳
薛金艳
(陕西省甘泉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陕西 甘泉 716100)
1.引言
退耕还林政策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以社会发展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做出的宏观战略决策,退耕还林工程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由党中央进行全面部署和规划,其中包括具体任务的安排、所需资金的投入等等,在全国各地实行荒地、荒山的育林和造林工作。退耕还林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但使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同时还在农民心中树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民的思想解放,其建设成果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因此必须要对其成果进行有效保护。
2.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果表现
2.1 水土流失和风沙问题得以改善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建设成果的首要表现就是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上。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下,显著增加了国土绿化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根据陕西省相关资料统计显示,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省内泥沙流量显著减少,林地蓄水和保土等生态功能逐渐显现,具有突出的生态服务价值。在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森林面积,使得沙进人退的状况得以改善。
2.2 改变农村现状,提升农民收入
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国家首先在经济上予以了一定补助,使农民经济收入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西部地区,通过退耕还林的建设,提高了当地发展程度。根据相关资料文献显示,在农民的纯收入当中,退耕还林补助金额占比大于10%,可以说,通过退耕还林的补助农民生产生活得以有效调节和改善,同时在思想意识上为农民引领了新的道路。
2.3 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在退耕还林的建设下,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使其更加合理化,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实施退耕还林建设之前,沙区和山区的土壤相对较为稀薄,农业发展结构较为单一,传统种植业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发展潜力被严重限制。具体来说,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建设,能够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因此其发展前景优越。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地农业不再以单一结构进行发展,同时在科学的指导和规划下,农业的发展和管理质量显著提高。在市场经济中,重点经营优势较大的农业内容,传统落后产业将逐步淘汰,同时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农业发展中的矛盾趋于合理化。
2.4 服务基层农业,保障生产能力
在退耕还林建设中,《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对其建设过程有着严格的规定,明确了生态用地的作用和功能。根据《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可知,在山区种植粮食时,对于坡度有着明确要求,如果坡度不小于15°则会对粮食种植产生不利影响,不适宜种植。在退耕还林政策下,虽然耕地变为林地,但是不会影响到全国的粮食生产量,粮食生产的保障性较高。在此基础上,退耕还林会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与调整,实现农业的多样化发展,转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显著提高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虽然耕地面积减少,但是粮食产量却在处于增长趋势。同时果林和经济林的经济效益明显,为农民经济收入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
2.5 转变农民身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退耕还林政策下,农村发展方式更为高效,同时农民自身也在向着新型农民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退耕还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对产业改革和农村土地改革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农村精神面貌的改善上也有着突出贡献。在较为贫困的落后地区,虽然国家会对其进行适当补助,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来源无法解决其发展的根本问题,要想帮助农民找到脱贫路径,必须要引导农民树立脱贫致富的意识,使其自发的去探索致富路径。通过退耕还林措施,各地农民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靠拢,思想上得到了解放,开始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种植业已经无法满足发展要求,农民要与紧跟时代潮流,掌握科学化、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推动当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3.1 管理意识薄弱
在落实退耕还林工作后,林地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这也是其成果无法得以有效巩固的关键原因之一。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树立较强的管理意识,导致林地长期处于粗放管理模式当中,其苗木存活率也远远达不到要求。举例来说,落后山区中由于农村群众对于苗木的管理意识不足,导致种植林木后缺乏有效管理,林地处存在较多杂草,对树木的生长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由于管理工作的欠缺以及重退耕、轻管理的问题,退耕还林的整体效益得不到保障,同时其成果也无法有效得以巩固。
3.2 复耕问题
在部分农村中,由于农民群众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对新时代发展观念的全面认识,导致退耕还林后再次进行复耕。在推进退耕工作过程中,很多农户认为这只是表面上的退耕还林,也没有对其予以充分重视,导致复耕问题频发。因此怎样落实退耕还林后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对此,要深入结合当地农村的发展情况,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做好劳动力转移,保证劳动力与岗位的匹配,在根本上提高农民利益,满足其生活要求,为复耕问题的有效解决奠定基础。
3.3 人为破坏问题
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效果不佳还在一定程度上受人为破坏的影响。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前,农民只是迫于压力或者是随大流而进行了退耕,对于其真正意义一知半解,导致农民在林木的管理方面缺乏兴趣和动力,更有甚者怀着负面情绪来恶意破坏苗木,严重阻碍了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同时这也是退耕后管理的重点,为退耕还林工作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
4.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效的对策
4.1 提升林木管理能力,改善林木生产能力
退耕后的林木管理能力和生产能力是其成效巩固的关键保障。自从退耕还林建设实施以来,管护工作一直是整体建设推进的一项关键内容,有利于保障退耕还林建设的成果。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只是片面强调林木建设,而忽视了后期的管理,那么建设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林木管理工作,这是林木生产力能够得以实现和提高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做到互惠双赢。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加大森林管理资金投入,重视林木管理,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学习先进的林木培养与管理技术,为还林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在林木种植过程中,如果种植密度较大,要对其间隙进行适当划分。第三,落实监控和预防手段,对于较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必须要加强防护,重视病虫害的治理工作,为林木培育质量提供保障。
4.2 拓展工程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要想有效巩固退耕还林工作成效必须在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要在投资和融资渠道上进行有效拓展,为退耕还林工作的有序实施和推进奠定基础。一般来说,国家投资是退耕还林工作的主要投资和融资渠道,同时还包括地方政府的支持。在这样的基础上要结合社会资金渠道,为退耕还林政策提供资金保障。另外还要对资金的分配进行科学处理,与社会保障措施相配合,为农民利益以及退耕还林建设提供保障。
4.3 完善政策保障农民利益
退耕还林政策不但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同时还具有社会生态的效益,缓解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此要不断完善政策,为农民的利益保障提供依据。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弄清当地农民的实际收入状况以及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进度。其次加强林木的后期管理,保障其生长质量。最后,及时总结政策推进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进,结合当地政策制定科学性措施。
4.4 多方面着手巩固现有成果
退耕还林的效果是多方面的,因此其成果的巩固也要从多方面来实施。第一,重视建设质量,以验收成果为基础来兑现政策。第二,以集体林权制度为参考来推进改革,为农民的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管理。第三,完善监督制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加以解决。第四,重视林业发展,提高林木培育质量。第五,不断完善设施建设,为退耕还林提供必要的设施基础,保障建设成果。
4.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管理的思想觉悟
在退耕还林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要让农民积极参与到林地管理工作当中来,从经济角度来看,退耕还林直接关系到农民自身利益,要采取有效方式来进行宣传,使农民意识到该项政策的重要意义与实际效果,提高思想觉悟,为林地管理奠定群众基础。在这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林地管理重视程度,时刻坚持党的政策指引,提高群众积极性,对林地管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存在的矛盾积极协调,制定可行性较高的经济补偿制度,以股份合作模式来保障林地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防止产生复耕问题。除此之外,还要致力于引领农民走向致富道路,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
4.6 造林与管理并进,提升退耕还林效果
想要更好的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要将管理和补种作为林地管理的重点,鼓励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展新模式,注重发挥领导作用,以精细化管理为原则,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效果。另外,要以护林的具体情况为基础来进行职责划分,实施分片管理,同时各片区之间要进行有效的交流与配合。在造林和管理过程中提高科技含量,针对林木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提高林木生长质量。可以种植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例如花椒、连翘等等,以经济效益为驱动,更能激发农民群众的造林、护林热情。除此之外,还要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提高退耕还林的建设效果,为其讲解相应补助政策,消除疑虑,在此基础上培训管理种植技术,将管理工作向农民群众偏移,营造农村发展的新模式,为农村发展奠定基础。
4.7 创新生产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模式的变革是退耕还林建设中一项不可避免的内容,要高度重视。在农田能够运行正常的基础上尽量保证生态优先,同时根据退耕还林效果以及当地经济状况,可以实行林牧间作、林药间作等发展模式,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林木品种,突破传统退耕还林模式的束缚,朝着新的发展方向探索,不但能够巩固退耕还林效果,同时农民的经济效益也会有所提高。农业生产新模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充分发挥农民自身优势,改善种植习惯,实现多产业的协调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行也有效提高了林地资源的利用率,在劳动力的分配上更加合理,对于地区的稳固发展是一项关键举措。因此,为了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效,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林地管理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措施来保障农村生态平衡,为农村发展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4.8 规范管理操作,加强信息化建设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局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为了使林地管理工作以及退耕还林巩固工作更加具有时效性,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结合当前信息化手段,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对林地管理工作进行实时跟踪,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机构,能为林地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保证管理质量。另外,对于林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难点要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分析,制定针对性措施,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推动科技化、现代化的林地管理建设。
5.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中不忘生态保护,这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则和经验。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不但使当地经济收益显著提高,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方式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成效巨大,为此必须要通过各方面措施来巩固既有成效,使退耕还林政策持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