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以“丸剂”为例

2023-01-03顾雪梅陆姗姗吕志阳

化工时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剂型中医药中药

陈 璟 陈 静 单 鑫 汪 洁 顾雪梅 陆姗姗 吕志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 翰林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言,各类课程都需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通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互相协同,推进学生培养;同时确定以“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通过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等方式,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1]。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不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已成为每个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方面高校需要大力推进思政课程改革的创新,另一方面还要深入挖掘教育资源、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立德树人”理念[2]。

传统的“中药药剂学”教学侧重于讲授基本理论与技能,不够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故而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非常必要,我们需要进一步将思政教育融入和贯穿到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一方面强化学生对制剂生产、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制剂技术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自身对中医药的热爱与传承,树立“规范生产、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此,我们以“丸剂”章节为例,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融入本课程的具体举措[3-5]。

“中药丸剂”指中药饮片或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丸剂作为中药传统剂型之一,在古代的医学典籍,如《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20世纪以来,随着先进的制丸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丸剂的生产效率、质量得到了提高。目前,丸剂章节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该剂型的基本理论、制备技术及质量检查的介绍,然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略显不足,因此需要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合贯穿到本课程的教学中。在丸剂章节课程设计中,主要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开展[6,7]。

1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丸剂章节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丸剂的概念、特点、分类及质量要求,掌握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的制备方法、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类型丸剂(如:水丸、蜜丸等)的含义与应用,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熟悉各类中药丸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中药学类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他们之前已系统地学习了解剖学和生理学,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全面地认识,具有比较扎实的医学基础;同时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基础知识也掌握得较扎实;并且该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并在同步学习一些中药学专业课程,如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 思政元素融入丸剂章节的具体方法

首先让学生了解中药丸剂这一传统剂型的历史发展。其次,挖掘丸剂内容中的思政教育素材融入本章节知识点的讲授中。

2.1 树立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非常多,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丸剂的发展应用和突破创新,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丸剂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剂型的重要性,以及身为制药人应为人民生命健康事业所作出的贡献。通过让学生对比新型丸剂(如滴丸、微丸)和传统丸剂(如水丸、蜜丸)的区别,激励学生开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产品,奋发图强,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让学生牢记历史使命,树立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

2.2 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充分挖掘丸剂章节中的文化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价值,将思政的理念融入本章教学中。丸剂是中国传统的经典剂型之一,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灌输思政教育的内容,加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浸润,为学生塑造坚实的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比如,以大蜜丸的教学为例,传统大蜜丸的制备过程为药材粉碎、炼蜜、制丸块、制丸条、分粒、搓圆、包装等,仅仅讲授这些制备环节略显枯燥和乏味,同学们难于理解并且对该剂型提不起兴趣。通过积极开展结合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安宫牛黄丸”作为经典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其组方原则、剂型设计的原理、理论及依据,同时结合检索的图片和视频,总结古人传统的制法与现代化蜜丸制作方法的优缺点,让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其制备工艺及特点,加深学生对传统中药药剂的了解,强化其中医药文化自信,也让学生明白,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将使大蜜丸等一些传统剂型能够继续发扬光大。通过从传统中药制剂中挖掘思政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9]。

2.3 强化劳动教育,发扬大国工匠精神

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积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对本专业的自信与自豪。首先通过对中医古籍进行梳理和阅读,如金代李东垣的《用药法象》对传统剂型(汤剂、散剂、丸剂等)进行了论述,唐代的《千金方》也收录了不同的给药途径的制剂,还有明朝的《本草纲目》、清代的《伤寒论浅注》等历代中医药古籍中,无不彰显古人对中医药的那种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习到古人的严谨治学的精神。继而在实验课的讲授中通过指导学生用泛指法制备丸剂,让学生知道每一粒小丸的制备,都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每一步的加粉都需要精益求精,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制药态度。实验完成后,带领学生清理实验室,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是强化其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制药人[10]。

2.4 继往开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发展中药学事业的关键,也是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因人施教,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在本科生中药药剂学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对中医药理论的渗透,还要结合世界上递药系统和剂型的最新发展情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其创新能力。在丸剂的授课过程中,不光要关注其传统剂型的特点,还要开拓创新,将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蜜丸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用炼蜜作为黏合剂,一方面可以黏合中药的药粉,控制有效成分的释药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和中缓急、补益止痛的功效。水丸的黏合剂可以选用酒、醋、药汁等,既可以诱发中药药粉中的黏性,又可以增加部分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除此之外还能发挥引药归经,矫味矫臭的功效,体现了现代制剂理论与传统剂型理论的融合与创新,提示我们的学生,中药制剂在辅料的选用时,有别于西方药剂,需要发挥“药辅合一”的特点,锻炼学生的中药思维。同时如何在现代丸剂的生产中合理应用这些中医药理论,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11]。

3 结语

中药药剂学的本科教育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合理协调中医药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和贯穿到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专业课知识的传授、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劳动教育的体验、创新思维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培养出适应当地医药事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剂型中医药中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不同中药剂型,药效有区别?
“中药零食”怎么吃
益母草不同剂型临床应用优势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