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设备基于风险和状态的检验与维修智能决策研究
2023-01-03肖井泉
肖井泉
(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广东惠州 516086)
石化企业生产中,设备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为提高产能,要使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设备进行有效的检验与维修,由此使得决策成为重中之重。随着石化生产线上的设备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给检验与维修工作的开展增添一定的难度。为此,确保决策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可基于风险与状态,构建石化设备检验与维修智能决策系统,依托系统开展决策工作,提高决策水平,降低设备的风险隐患,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1 石化设备风险与状态分析
1.1 内漏风险
石化生产中,发生内漏的设备在外壳的保护下,并不会外泄,基本上不会引起事故,但内漏风险却常常被低估。尽管设备内漏不会产生外泄的后果,可是内漏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引起的后果是内漏边界层的两侧遭到介质腐蚀。当石化设备出现内漏问题后,利用监测技术能够发现内漏。下面通过一则算例,分析石化设备内漏风险的计算过程。某石化企业的一台炼油装置,该设备服役年限为13a,由失效后果可知,换热器壳程的压力和腐蚀速率均高于管程,管束存在的内漏风险为管箱风险的变化量。经修正计算后,内漏风险比未修正前降低一个数量级,当前的风险等级在中风险范围。
1.2 外泄风险
石化设备的风险控制结果主要受检验与维修活动的影响,所以要对每种维修模式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否则可能会导致风险管控缺失。从实际应用情况看,缺乏一种较为有效的维修模式,该模式应具备如下特点:①设备处于运行状态时,通过检验与适当的维修,能够使设备始终保持正常运行,待达到维修期限后,再停车对设备进行全面检验和维修,这样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停车时间,使停车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②在该模式中,穿孔泄漏并不是设备的最终失效状态,当设备泄漏由不确定因素引起时,可通过与该模式相关的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估。当设备发生少量的泄漏时,不会引起失效的后果,故此可在运行中带压维修,并在达到维修周期后对设备进行全面维修。
2 基于风险和状态的石化设备检验与维修智能决策方法
2.1 决策系统架构
按照石化生产的实际需求,依托石化设备损伤状态监测体系,结合风险分析技术,以安全为目标,构建基于风险和状态的检验与维修智能决策系统。系统的主要模块如下。
2.1.1 数据输入模块
按决策要求,对工艺、设备、化验以及监测等数据进行预处理后,输入数据库中,人为因素会对上述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数据量不足、失效数据等。对此要增设审核模块,对输入的数据加以控制,降低偏差,确保数据准确性。与不同输入数据相对应的管理结构如下:设备数据对应装置和工艺环,工艺数据对应装置和工艺介质,维修数据对应维修工艺和过程,失效数据对应失效机理与形式。工艺环是设备与管道组合而成的设备单元,二者联合完成一项功能,设备或是管道失效,都会导致工艺环失效。
2.1.2 损伤分析模块
损伤分析模块以设备为单位展开全方位分析,按设备基本资料、维修记录、检验结果等,得出设备的损伤程度,据此排序,确定出重点的检测部位。依托损伤变量数据库,输出设备的损伤机理与类型,预计损伤速率,随后将上述内容传给风险分析模块。
2.1.3 风险分析模块
风险分析模块能够将设备的损伤情况转换为潜在风险,使损伤变为安全问题,是对设备安全状态的定量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优化检验与维修计划。设备风险是否达标,主要受风险变化率和损伤状态两个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决策时,要使两个因素相互配合,通过损伤机理、类型、速率等,决策检验技术及频率,利用风险值,确定优先检验范围。
2.2 决策过程
2.2.1 设备分类
决策以风险为基准,以确保安全为前提,风险低的设备,失效后产生的损失相对较小,所需投入的检验成本收益小,故此不宜投入过多的检验。低风险化工设备的特点体现在如下方面:介质无毒无害、不可燃;介质具有可燃性,但却不具备燃烧条件;温度在60℃以下;失效维修不会影响正常生产。低风险设备出现故障时,采用事后维修的方法,并不会造成超出预期的损失,换言之,损失较小,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中风险设备在控制模型中允许存在,只要确认损伤与风险等级即可,判定状态属实后,不会对石化企业的生产安全带来影响,便不需要监测设备的损伤趋势。高风险设备会对生产安全造成影响,所以要基于风险控制与损伤监测,对此类石化设备进行检验和维修的决策分析。高风险设备并不是损坏到无法使用,必须立即更换,而是要进行损伤检验,在特定的条件下,检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度时,可将设备的风险等级降至中风险。
2.2.2 损伤监测与诊断
使用损伤监测与诊断的情况有以下几种:①对中或高风险的石化设备进行损伤监测与诊断,以获取损伤的发展趋势,用与该趋势相符的损伤速率,估算设备的风险等级;②当发现损伤状态存在改变的可能性时,需要对设备进行损伤监测与诊断,据此确认损伤状态;③在确认设备维修的风险集中因素时,依托损伤监测与诊断,能确认具体的影响因素。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损伤监测与诊断,适用于有潜在危险的情况,由于监测与诊断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资源,导致成本增高。因此,要在隐患大的前提下使用,保证成本与效益成正比。
2.2.3 维修决策
在确认最终的维修计划时,要对高风险设备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确定出具体的维修范围,并评价维修产生的效益。以上环节要以损伤监测为基础,风险因素分析就是损伤诊断过程,确定维修范围时要对划定的范围开展损伤监测,评价维修效益是维修风险成本效益的确定。
2.3 设备检验决策
2.3.1 检验决策
腐蚀是引起石化设备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石化生产过程中,腐蚀机理虽然较多,但设备损伤形式却并不多,主要有减薄(局部或均匀)、裂纹、点蚀穿孔等。以上损伤形式中,点蚀多为瞬时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率会大幅衰减,此类损伤具有较强的随时性,基本上无任何规律可循。检验时,可以采用超声扫描,发现点蚀必须及时维修;裂纹主要与应力有关,当石化设备出现裂纹后,需要停机维修,而停机会影响正常生产,为降低停机造成的损失,可对应力集中严重的部位进行超声扫描。而减薄需要估算采样数量。
2.3.2 损伤监测决策
当风险控制无法以定量控制作为前提时,便需要开展损伤监测决策,通过对损伤速率与发展趋势的监测,以损伤状态为判据,实现损伤监测决策。由于具体决策时,决策目标为设备的计算壁厚,故此要保证决策的安全性。基于这一前提,应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如工艺、生产计划以及各种不确定和随机因 素等。
2.4 维修决策
2.4.1 维修策略决策
石化设备的维修决策要以保障安全为基础,以节约成本为目标,通过对维修资源的优化配置,完成维修任务。由基于风险的检验与维修相关理论可知,设备故障根除维修的占比为50%,预知与预防性维修的占比为42%,被动维修的占比为8%。静、动设备的经济损失来源不同,前者与停车时长有关,后者与维修费用有关。在实际生产中,检验与维修是减少静设备停车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由此能够使设备的安全性得到可靠保障。可见,静设备的经济性与安全性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基于此,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的过程中,可将设备安全作为前提条件,对经济指标全面优化。具体做法如下:从所有设备中,找出风险集中的设备,用于诊断确定风险集中的原因,通过维修解决问题,延长设备运行周期,优化经济效益。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当风险发生变化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集中现象,具体体现在会向更高风险设备单元集中的趋势,这种情况在某些工艺环节中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损伤设备的失效概率增速明显加快,风险的变化速度随之加快。依托风险开展回归分析时,可用回归斜率表征设备缺陷,用回归截距表征设备损伤的基本和变化特征,以此来区分不同环节存在的问题。
石化设备维修决策中,安全性是前提,在这一基础上,增加可用度,即设备运行周期,将其作为维修决策的考量指标。石化设备的可用度与设备的可靠性及其增量密切相关。制定维修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维修后设备所能达到的状态,还要考虑可靠性的增量状态。维修优化时,以工艺环作为决策单位,采用调整可靠度的方法,提高可用度,并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延长维修周期。在考虑维修成本的前提下,将设备当年运行产生的净收益与承担风险的差值作为优化指标。通过分析该指标发现,设备的构成要素为工艺环,设备的最佳运行周期与工艺环有关,所以在确定设备连续运行周期后,其中最短的时间跨度,就是最佳的维修方案。
例如,石化生产中的减压转油线,设备的基本参数如下:内径为1 800mm、操作压力与温度分别为0.1MPa和382℃,入料支管的数量为4根,腐蚀入口出现局部减薄的现象,经现场测量得到如下厚度数值:7.48mm、4.04mm、5.73mm和6.60mm,最大的损伤速率为0.86mm/a。由生产实际情况可知,该设备24h不间断运行所能创造出来的产值约为1 000万元,产品的净利润为5%,设备运行时间为8 000h/a,每次非计划停车的损失约为4 000万元,维修费用在40万元左右,定检周期为3a/次。基于损伤监测状况,采用包覆的方法,对该设备进行维修,需要停车7d,以最大损伤速率为依据,利用优化模型,可以计算出设备中最薄点位的情况。由计算结果可知,在备件充足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维修方法,能够显著缩短设备停车时间,收益大于安全风险,维修策略合理可行,能达到延长石化设备维修周期的效果。备件不足的情况下,停车时间会增加至20d,按照优化模型,次减薄点的最佳维修时间为5d。从中可以看出,维修方案会影响维修计划。
2.4.2 定量评估
在制定石化设备维修策略时,可以工艺环作为基本单位,实践表明,工艺环能发现短板问题,基于这一前提,设备维修前后的风险,可以通过最短板来衡量。当静设备维修后,其风险状态会发生改变。因此,评价维修效益时,可将风险状态作为重点内容加以考虑。
2.4.3 维修设计优化
早期的石化设备在设计时,基本上都是以满足生产使用条件为目标。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设计目标发生改变。现阶段,设计石化设备要消除损伤引起的风险短板,这一目标的实现,应确保设备与损伤机理之间具有高度的匹配性。由于石化设备受腐蚀影响较为严重,所以将控制腐蚀及优化可靠度作为设计优化的主要依据,并基于风险构建设计模型。
石化设备设计中,选择与腐蚀机理相匹配的材料,是较为简单且有效的防腐措施。在防腐过程中,要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全面分析,尤其是材料与腐蚀机理的匹配问题,从设计方面采取优化方法,避免匹配状态遭到破坏,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以风险控制为目标,对设备腐蚀进行控制设计。通过选择最为合理的工艺,并设定工艺参数,使石化设备的腐蚀问题能够得到主动控制,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处理腐蚀,由此能够降低设备的防腐成本,并在运行期间能够主动应对腐蚀问题。基于风险的腐蚀控制设计过程如下:先全面分析工艺风险,明确风险增量,随后选择适宜的工艺流程,制定设计方案,构建防腐工艺控制系统,引入损伤监测和风险报警。
石化生产过程中,设备管道紧密相连,一旦某个设备出现问题,便会影响生产,进而造成一定的损失。换言之,引起停产损失的关键因素是风险集中的设备。当关联设备能够平摊风险时,或是在设备达到维修周期时,风险均达到决策阈值,会使设备的维修频率获得有效控制,并且还能简化维修决策。大型石化设备的运行环境较为特殊,除了设备本身要有足够高的安全系数外,还应当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实际设计时,是按整套设备设计使用年限。同时,设备工艺环具有不同的特点,各类设备的腐蚀机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一前提下,很难实现整个设备单元的风险设计。大量实践表明,管道和小型设备发生事故的概率要高于大型设备。基于此,可在风险设计中,以工艺环作为主要目标,针对风险和损伤状态,在满足工艺要求前提下,使设备达到风险均衡,以此来提高可用度和可维修性。
3 结束语
石化生产中,保证设备安全、稳定、高效、可靠运行尤为重要,这是提高产能,获取更多效益的关键之所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可基于风险与状态,构建检验与维修智能决策系统,依托该系统开展检验与维修工作,在提高维修有效性的基础上,降低维修成本,减少设备的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