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夯实水利基础
——2022年全国两会观察
2023-01-03车小磊马晓媛张佳鑫
□本刊记者 车小磊 马晓媛 张佳鑫
3月,莺飞草长,生机盎然。在冬残奥会赛事如火如荼进行之时,2022年全国两会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下帷幕。
站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近5000名代表委员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建言献策,奏响团结奋斗的时代乐章。
立足新历史方位,不负新时代使命。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水利工作始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五个“必由之路”,立足大局、统筹全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明重点——怀“国之大者”议“国之重器”强“水之基”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下团组”都提到了“安全”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夯实水利基础、确保粮食安全事关亿万百姓的“米袋子”,事关国家经济发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1亩=1/15hm2,下同)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支持黄河流域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
全国人大代表、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两会期间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0.37亿亩,节水灌溉面积增长到5.7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4%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了水利力量,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建议,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协同安全体系,建立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水—能源—粮食”安全框架,合理提出黄河流域粮食生产、能源利用与水资源调适路径和发展模式。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经过多方调研,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李和跃认为,流经松嫩平原的嫩江、松花江可利用水资源量基本已经配置完毕,可通过兴建引调水工程,增加松嫩平原可用水资源量,用于新开垦盐碱荒地。
政府工作报告对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部署,释放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建设重点水利工程”“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头戏”之一。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既是兴水惠民的过程,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举措。目前,我国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已超1万亿元,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惠民面大、带动力强的优势已充分显现。
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实施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建设补短板、扩内需、稳增长的作用,各地目标明确、加快布局——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将引大济岷工程作为今年四川省‘一号工程’加快推进。”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水利厅厅长郭亨孝介绍,“引大济岷工程计划从大渡河泸定电站库区引水,引水线路总长304km,年均引水量27亿m3,概算投资680亿元。工程对于保障成都平原经济区供水安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表示,江苏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部署,全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幸福水网。通过加强水系连片治理、扩大水系连通范围、提升整合整治水平,形成“河网匹配、水流畅通”的水系连通格局。
“建议把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列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项目库,长远解决环北部湾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的问题,支撑环北部湾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农卫红说。
防汛抗旱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天大的事”。在两会“部长通道”上,李国英部长就水旱灾害防御问题详细作答,介绍了2021年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相继发生洪水的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对2022年汛情形势作出分析判断,并介绍了整体防御思路。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代表委员针对如何补齐短板、加快构建抵御水旱灾害防线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董事长钮新强认为,蓄滞洪区和洲滩民垸作为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加河湖调蓄空间、扩大河道泄洪能力的重要功能。应加强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和洲滩民垸建设,进一步增强防御水旱灾害整体能力。
针对水库安全隐患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霍卫平表示,在短期内不可能大量新建水库的情况下,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工程装备条件,推动实施水库清淤工程,挖掘现有水库的蓄水潜力,充分发挥其功能。
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怀“国之大者”,把水利工作放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全局中谋划推动,方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水利基石。
议热点——关切“民生”助力“发展”筑“水之网”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利工作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李国英部长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防汛抗旱、“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国家水网建设、河湖生态保护等热点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回应。
刚刚发布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是国家层面首次编制实施水安全保障规划。规划编制立足保障水安全,以“十六字”治水思路为引领,对标对表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和纲要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指导今后五年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认为,规划是在水安全领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体现,反映出水利部门对安全理念和水问题的系统认识,具有较高的战略定位。
建设国家水网是今年两会的热点之一,李国英在“部长通道”回应了记者的关注: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建成后的国家水网应具备这样的功能作用: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认为,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思路和重点,以国家水网为统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集约节约利用,以解决防洪薄弱环节为重点完善防洪工程体系,以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带动智慧水利建设。
“越来越多的河湖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李国英部长用三个“越来越”,全面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效。
自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江西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81%提升到95.5%。谈到广受关注的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副省长罗小云兴奋地说:“实践证明,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计划符合中央精神,符合江西省水利改革发展实际,是实现人水和谐的科学之策。不仅是我,江西老百姓,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都有信心有决心做好这件大事。”
美丽河湖人人共享,更需要人人共治。全国31个省份全部建立了河湖长制,全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8.9%,有效维护了江河湖泊健康生命。
“检察机关通过跟柳州市相关部门建立‘河长+检察长’的工作机制,把检察职能全面融入柳江生态环境保护中。”全国政协委员、柳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韦震玲介绍当地河长制的创新举措。
“积极探索跨省界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协作机制,创新跨省河湖长制,形成保护合力,推进长江流域统筹、区域协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郭军为破解跨界河湖管理难题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委书记李春奎提出,完善河长制群众参与机制,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监管平台,把河湖的信息、河长的职责、监督电话等向社会大众公开,更好地调动群众参与河湖保护的积极性。
近年,水利部建议提案承办数逐年上升,2021年达到517件。乡村振兴的水利支撑、节约用水、智慧水利建设、水利体制机制改革……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中谈起水利,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语。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来自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全国政协委员欧彦伶信心满满:“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源头活水不仅让生态底色更翠绿,还滋润着乡间的土地和村里百姓的“钱袋子”。
“节水优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是传统的耗水大户,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农业节水相关科技创新。
“开展遥感技术在灌溉农业中的应用,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高效灌溉决策技术,研发基于融合边缘计算和深度学习的智慧灌溉管理系统。”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说。
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是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数字孪生流域业务上涉及多层次、多专业,技术上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急需在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元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注:现为水利部总工程师)建议。
…………
关注“民生”,助力“发展”,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中的“热点”凝聚着人民的期盼,也与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六条路径”不谋而合。
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扛在肩上、放在心里,继续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筑牢高质量的“水之网”,才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出亮点——亮出实效 支出实招 兴“水之利”
过去一年,走过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重要时刻,“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胸怀“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四个能力”护航、“六条路径”指引,水利高质量发展全新开局。
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积极开展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多处对水利工作的成效描述,见证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步履铿锵。
2021年,我国大江大河大湖相继发生洪水;去冬以来,珠江流域遭遇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水利部坚定目标、坚持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坚守防线,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李国英部长用数据说明2021年防汛成效:全国共有4347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拦蓄洪水量1390亿m3;11座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洪运用,分蓄洪水量13.28亿m3;全国减淹城镇1494个次,减淹耕地2534万亩,避免人员转移1525万人……
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成为抵御暴雨洪水的“王牌”。带来淮河防洪工程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委书记叶露中感叹:“生态建设和百姓福祉需要这份安定。”
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持续推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完美收官的北京冬奥会,令世界瞩目。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尤其是北京冬奥会核心区河道的生态治理,不仅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良好生态保障,也提升了冬奥会赛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调水管理司司长朱程清介绍,自2017年《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开始实施至2021年年底,上游地区各类工程累计向官厅水库集中生态补水10.85亿m3,官厅水库向下游累计生态补水9.51亿m3,为永定河成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副省长刘超说:“青海牢记‘源头责任’,‘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同样来自青海的全国人大代表夏吾卓玛说:“我们黄南州全境都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区,这些年经过禁牧封育、保护湿地、植树造林,干涸的河床再次流满了清水。”
“三门峡黄河湿地每年都吸引上万只白天鹅栖息,游客增加带动了旅游和经济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计划部副经理宁建华说。
2021年,长江流域国控断面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达97.1%,比2016年提升了14.8%。水质的提升加上“十年禁渔”,包括长江江豚在内的旗舰物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有很多年轻人以前没见过长江江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看到这些‘小可爱’了。”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说。
谈及水利发展成效亮点,代表委员们内心激荡、精神振奋。
两会既是“回头看”的校验场,也是“向前看”的瞭望塔——
黄河保护法草案正式进入审议程序,黄河流域全面有法可依的时代即将到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韩勇建议加快推进黄河保护法立法进程,强化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顶层设计;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提议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协同立法机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丹江口水库成为目前供水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饮用水水源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建议专门成立丹江口水库水上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实现“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目标。
提升洞庭湖生态系统质量,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安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战略提供水资源支撑,全国政协委员黄兰香等联名提案“开展生态疏浚,复苏洞庭湖生态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各级河长湖长的专业素养;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委副书记、市长邹自景认为,推动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依靠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代表委员们激扬起集思广益谋发展、凝聚共识开新局的精气神,描摹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壮美画卷。肩负水利高质量发展重任的我们,也将沐浴两会春风,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谱写水利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