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机械化在粮食增产和减损中的作用

2023-01-03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徐振兴张树阁

农机科技推广 2022年1期
关键词:减损机收全程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徐 峰 徐振兴 张树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极端天气频繁,人口持续增加,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安全越来越得到世界关注。这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粮食生产,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产,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节约和减损。

一、机械化是粮食作物增产减损的主要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可以有效的利用水、土、光、热、肥、药资源,在粮食增产和减损中发挥重要作用。

1.机械化是粮食增产减损农业技术应用的有效载体。作物全程机械化可实现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绿色植保、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的落地和大面积应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促进粮食增产,是“藏粮于技”的重要载体。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一次性完成深松施肥、免耕播种、秸秆覆盖等多道作业工序,改变了翻耕耙地、开沟播种、秸秆焚烧的传统种植方式,促进了地力提升、蓄水保墒、节本增效,是“藏粮于地”的重要手段。

2.机械化是适时播种收获的关键措施。“春争日,夏争时”。对于一年两熟、两年三熟地区,上下茬口衔接很紧,缩短茬口时间十分宝贵。“三夏”期间,一户农民手工完成收、耕、种需要15天左右,农机作业3~5天就可全部完成,大大缩短生产时间,为下茬作物争取了生长期,确保了作物增产。

“麦熟一晌,龙口夺粮”。作物成熟度对机收损失率影响很大,如小麦成熟期短促集中,适收期仅3~5天,一个人工1天仅收获1亩,容易错失最佳收获期,机械收获一天100亩,效率是人工的100倍,大大加快收获进度,实现适时收获。

3.机械化是农业防灾减灾救灾的有效手段。台风、洪涝灾害、干旱等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危害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相比人工,可实现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抢收抢种,可实现生产能力的快速恢复,大大提高农业应急救灾能力。去年秋粮收获前夕,东北遭受三场台风,造成玉米较大范围倒伏,使用适用倒伏作业的玉米收获机,以及加装强制喂入装置的收获机,实现了倒伏玉米及时收获,减少因台风影响造成的收获损失。今年黄淮海部分地区遭受连续阴雨天气,田间积水过多,影响了上茬玉米收获和下茬冬小麦播种。使用履带收获机及时收获并烘干,避免了湿粮堆积霉变。利用机械化深耕深翻、秸秆粉碎还田、免少耕播种等技术,保障了下茬冬小麦湿地播种。

当遇到干旱等极端天气时,使用大型喷灌机、水泵等节水灌溉设备及时灌溉,确保作物正常生长。遇到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时,使用高地隙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进行统防统治,及时阻挡虫灾蔓延,避免造成重大危害。

4.机械化是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202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71%,小麦、水稻、玉米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从业人口持续减少,近十年间乡村人口减少1.64亿人,农业生产劳动力缺失问题突出。机械化加快农业生产“机器换人”,有效解决了无人种地、农业生产人工成本攀升、农业“用工难”等问题。

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经营效益。“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提供了包括机械化生产的农艺要求、工艺路线、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经营方式的全程解决方案,实现了种、肥、药、膜、水、地的合理利用,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促进了耕、种、管、收、烘干、加工标准化生产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率和效益,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深入挖掘机械化增产减损的潜力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的同时,还要对种、管、收、烘干各环节深入分析,挖掘机械化在粮食增产减损的潜力。

1.种植环节。在粮食种植过程中,提高播种、出苗质量,减少种子使用量是增产减损技术的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机械化的潜力。

一是精量播种技术。玉米精量播种机可根据农艺种植要求精准调整株距、行距、株数、深浅,实现精量种肥同播,提高出苗质量,避免玉米间苗,有效减少种子浪费。

二是免耕播种技术。高性能玉米免耕播种机出苗率达95%以上,可实现苗全、苗齐、苗壮,确保粮食增产5%左右。目前高性能免耕播种机保有量不足,缺口较大。

三是智能种植技术。北斗导航和无人驾驶技术可解决传统机种“播不直”等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应用前景好。

四是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插秧、钵苗摆栽、有序抛秧等机械化栽植技术,可实现大秧、壮秧机插,缩短缓青期,有利于水稻增产。同时解决了南方双季稻区直播和无序抛秧导致的用种量大、育插秧难等问题。

2.田间管理环节。传统植保机械施药精准性差,存在重喷、漏喷等问题;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匮乏,不利于作物生长,影响作物产量。可从以下两方面挖掘潜力。

一是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高地隙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机械化植保技术,可实现精准施药,减少重喷、漏喷,节省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保障作物产量。

二是机械化灌溉技术。喷灌、滴灌、微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肥利用率,有利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生长,实现高产稳产。

3.收获环节。目前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损失率逐年下降,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不相上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技术条件》(JB/T 5117-2017),水稻收获机损失率合格指标从原来的3.0%提高到2.8%,小麦收获机为1.2%;《玉米收获机械》(GB/T 21962-2020),果穗收获机总损失率合格指标从4%提高到3.5%,籽粒直收损失率合格指标从5%提高到4%。在实际农业生产中,通过确定适时收获时间、选择适宜收获机械、提升机手操作技能等措施,可进一步降低机收损失率,把收割机的潜力发挥出来。根据作物特性,选择小麦最佳收获时期蜡熟末期至晚熟期,水稻最佳收获时期蜡熟末期至晚熟初期,玉米最佳收获期晚熟期;根据田块大小、土壤干湿程度、作物倒伏情况等,选择大中小型、全喂入或半喂入、履带或轮式、摘穗或籽粒收获(玉米)的收获机械;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时节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引,培训指导机手采用正确的方式开展收获作业,降低机收损失,实现减损增收。

4.烘干环节。粮食烘干机械化是全程机械化的主要短板。由于缺少机械化烘干设备,在部分粮食主产区农户习惯选择场地、马路、田间晾晒,收、晒、搬运等环节过多,增加损失;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粮食收获得不到及时晾晒或烘干,增加了霉变损失;部分农民为避免晾晒,选择作物含水率较低或过度成熟时才开始收获,增加了机收割台损失。我国总体上产地烘干机数量不足,有的地区利用率也不高,需要从增加装备数量,提高区域服务能力下力气。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以及全国农机鉴定、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围绕中心,积极作为,把好机具质量关、加强培训指导,分作物、分环节、分区域推广先进适用安全技术,助力粮食增产减损。

一是大力开展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举办南方双季稻补短板促全程系列活动,推进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装备现场演示、综合测评、模式对比,遴选适宜技术模式,推动列入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补齐水稻种植机械化短板,支撑南方水稻持续稳产增产。推广冬小麦高效节水稳产高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加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提高小麦产量。开展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试验示范,开展损失率、破损率等指标综合测评,遴选低损收获机型,完善技术模式,加快推进低损高效玉米籽粒收获全程机械化。分区域、分品种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收获技术,完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减少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破皮损失,实现马铃薯减损增收。

二是积极开展减损技术培训指导。组织制定了6个机收减损技术规范:《水稻机收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小麦机收减损技术指导意见》《玉米机收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大豆机收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南方双季稻抢收抢种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2021年秋粮机收减损技术指导意见》,明确作业准备、确定适收时间、机收作业要求、机具参数调整等方面操作规范。为应对灾害天气的影响,制定了《东北倒伏玉米机收指引》《2021年冬小麦抗湿应变机械化播种技术指引》。通过媒体发布短实精、易学通的微视频、漫画、明白纸,广泛宣传机收减损技术和工作成效。在“三夏”“双抢”“三秋”时节,选派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指导,推动减损技术普及应用。

三是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配合农机化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制定规范机收损失率简易检测方法,引导机手在生产实践中比学赶超,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作业质量;引导农民机手树立“减损就是增收”意识,降低机收损失;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支持农机减损增产的氛围。

据统计,“三夏”期间全国小麦机收减损25亿斤,机收损失率下降1个百分点。“双抢”期间早稻机收减损近5亿斤,早稻机收损失率平原区平均为2.7%,丘陵区为3.5%,大部分比常年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

三、持续推进机械化增产减损技术应用

围绕“十四五”粮食产能提升目标,瞄准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的潜力因素,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提高机械化支撑保障能力,全面促进粮食增产减损。

1.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一是加强宜机化品种选育。以适宜机械化生产作为品种选育的重要条件,引入品种审定机械化生产特性指标,如种子外形均匀性、植株紧凑性、成熟一致性等,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紧密融合,减少机械化生产损失。如选育推广适宜玉米籽粒机收、马铃薯切块机种和低损机收的品种,提高机械化收获质量。

二是推进良种和良机配套。加快种子包衣机械、药剂拌种机械的推广应用,推动药剂拌种等关键技术普及。推动提高商品种普及率,配套精量播种机,确保机播苗全、苗齐、苗壮,解决自留种使用精量播种机造成的缺苗断垄问题。

三是促进栽培方式宜机化。从农机农艺栽培方式不规范、不配套等问题入手,规范密植、稀植、宽窄行、平垄作等多种种植方式,提高机具适应性和通用性。如规范玉米种植行距与机收行距的匹配性,实现对行收获减少损失。

四是推进全程机械化增产减损。从品种、栽培、时节等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快粮食增产减损技术与装备集成应用,探索完善适用的全程机械化农艺要求、工艺路线、技术模式、配套机具、运行机制,实现农作物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增产减损。如推广玉米籽粒收获机械化技术,探索形成适合当地农艺要求的宜机化品种、栽培措施、收获机以及烘干设备布局等综合技术模式。

2.加快农机产品质量提升。

一是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将高效低损、智能农机装备和农机化技术纳入《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薄弱环节目录》,引导生产企业、科研院校等相关部门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机具作业性能和可靠性,实现高质量农业机械的智能化、信息化。

二是强化农机试验鉴定。严格把关,把不合格、不耐用、不适用的产品挡在门外,倒逼企业提升质量。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改进试验方法,拓展鉴定种类,提升资质能力,加快高效低损、智能农机装备的试验鉴定和推广步伐。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智能绿色、低损增产农机的购置支持力度。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完善作业补助政策,支持农民选用高性能免耕播种机。实施好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优先支持联合收割机等粮食生产机械报废更新,推动淘汰老旧机械,促进农机升级换代。

3.提高机手操作技能。

一是丰富培训内容。围绕粮食作物种、管、收、烘干、加工等环节,聚焦绿色增产、节粮减损农机化技术,以及农机规范操作技能,制作一批技术精湛、内容精良的培训教材。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组织开展专业农机手培训活动。统筹农机职业院校、骨干农机企业以及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等专业化力量,形成培训合力,提高培训质量。

三是持续开展大比武活动。围绕粮食作物,在重点农时持续开展机播、机收操作技能大比武,形成常态化机制,切实起到以赛促训、以赛提技,提高机手操作水平;让全社会共同关注粮食增产减损,提升农机作业服务社会监督力。

4.改善农机作业条件。

一是加快土地“宜机化”。针对丘陵山区“小散偏”地块机械化进地难、种植难、收获难等问题,推动把农田建设“宜机化”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对零散、异形、坡度较大的田块进行“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陡变缓”改造,使得农田适宜农机通过和作业,努力解决地理因素形成的农机作业难,避免种不上、收不了、损失大的问题。

二是提升应急救灾能力。建立完善的洪涝灾害、作物倒伏、病虫草害等农业灾害机械化抢灾救灾机制,制定农机化防灾救灾应急预案,完善防灾减灾机械化技术措施,增加应急救灾适用机具储备,根据灾情迅速调度农机,及时抢种抢收。

5.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

一是大力发展以“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挥好在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引擎作用,提高粮食增产减损科技应用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二是依托“互联网+”农机推进业态创新,提升信息化水平,改进跨区机收作业方式,及时发布供需信息,提高机具调度及时性,实现适时机械化播种、收获。

三是推进农机服务内容创新,农机服务链条耕、种、收、植保向产前农资供应、种子处理、育秧服务和产后粮食干燥延伸,实现全产业链粮食增产减损机械化作业服务。

猜你喜欢

减损机收全程
扛稳粮食生产重任 大力推进水稻机收减损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取得十项减损共识成果
机收减损,颗粒归仓,湖南早稻机收预计减少损失1.45亿斤
节粮减损,讲好中国“粮”言
科学减损就等于绿色增产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机收包谷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全国小麦机收率96%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