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面纱
2023-01-03周晔兰兆瑞
周晔,兰兆瑞
(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6)
一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打着对历史问题进行诠释的幌子,披着“还原历史真相”“追求学术自由”和“进行范式转换”的外衣,以所谓“学术研究”的形态登场,从特定的历史活动和政治观点出发,对历史问题做出情绪化的评判,认为历史仅仅是偶然性历史事件的堆积,历史是由许许多多按照个人主观意愿行事的人的活动所构成的,否认历史的客观性,使人们在历史观认知上产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习近平同志在2021年2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源。”[1]党史教育的理论学习,要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重视历史“确切的、无可争辩”的经验事实,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把历史的原貌真实地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真实记录,让历史给予理性叙说,让史实做出真切回答。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症结与危害
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滥觞于欧洲文化的内在危机。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是”对应着“无”,“存在”对应着“非存在”,预设了虚无主义,19世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在他的诗体散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宣称,“上帝死了”“不存在事实,只存在解释”[2]及对一切价值都要进行“重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虚无倾向。这些“虚无”哲学主张彻底消除历史传统,认为一切都没有确定性,而只存有无序、凌乱和否定,认为历史是人的想象臆断的“历史”,任由人的主观意愿而随意编织过的涂鸦。这在历史领域便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导向。在当下西方社会,历史虚无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现象学、相对主义、解构主义、犬儒主义、颓废主义互联互通、思潮杂糅,是西方社会文化吞噬和信仰崩塌的现实反映。历史虚无主义自近代传入中国之后,作为一种政治倾向性明显的社会思潮,尽管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并不完全一致,但都带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和政治指向,借“学术反思”“还原历史”和“重新评价”之名不断传播错误观点。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这为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侵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
(一)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历史虚无主义常常把历史看作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德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家麦克斯·施蒂纳1844年出版《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书中在大谈特谈“人自身”时,把人仅仅当作一种先验观念[4]。在施蒂纳看来,人的先验观念既不能参与历史建构,也不能创造历史,只能仰承哲学家的鼻息并成为他们头脑中“虚构”的幽灵。科学真理总是在与形而上学的谬误的斗争中为自身开辟道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称施蒂纳为“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先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施蒂纳时,客观地讲到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5],“历史不是作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5]172。在恩格斯看来,“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6]。而这个内在规律就是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提高。但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碎片化的事实,是无数偶然的集合,重点不在于历史是什么,而在于人们如何解释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西方言论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破产论”“崩溃论”,这些言论反诬马克思主义是“极端的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对大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的”否定之上,而不是“辩证的”否定之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虚无。同一时期,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也趁机抬头,由避影匿形到明目张胆,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并不能对前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因为并不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中找到对应的论述,从而产生了一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仅适用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那个年代,他们所预言的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消亡并没有出现,无产阶级也并没有斩断资本主义戈尔迪乌姆之结。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言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极大的挑战。
(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虚无主义者把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互加否定,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历史的发展是承前启后的,改革开放以前的摸索建设是改革开放后取得伟大成就的“因”,而改革开放后的伟大成就是改革开放以前所做努力结成的“果”,既不能用“因”来否定“果”,也不能用“果”来否定“因”,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结合历史条件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才能把改革开放前后相续的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关联理清楚。否则,就会在逻辑和实践中犯下严重错误。与此同时,一些人以当今的中国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从而得出欧美国家什么都强于中国,资本主义强于社会主义的结论。此外,他们还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甚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统统描绘成所谓“系列错误的堆积”,这是十分武断和错误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7]这些都说明,对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者重污蔑而轻事实的做法,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三)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全面否定
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屡经理论交锋、精神洗礼、实践检验而得出的不争事实。但是,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硬是把我们党坚韧不拔、前仆后继史诗般的重大历史事件逐一进行否定。比如,他们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实践史和发展史,把党领导人民的土地革命竭力丑化为在穷乡僻野里搞空想社会主义的“瞎胡闹”“瞎折腾”;他们否认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战中对日军进行骚扰、抗击的革命活动,抹黑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相持阶段中的历史功绩,硬说八路军、新四军消极抗战、“游而不击”;他们以所谓呈现历史原像的“口述史”和“个人回忆”等歪曲佐证,哗众取宠,挑起事端,极力夸大“大跃进”期间的“曲折和失误”,欺骗人民群众对新中国建设的情感,企图煽起群众情绪,煸起他们对党的领导的愤怒与不满,以此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执政能力。针对此错误言论,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8]。这说明,那种不顾历史事实,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形而上学的做法,本意在于制造思想混乱,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方法论剖析
历史虚无主义和哲学上的虚无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哲学上的虚无主义是抽象价值虚无,而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事实虚无。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具有不可重复性,同时历史也并不能像数学一样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从而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虚无主义者从历史的结果出发向前追溯,将历史拆分成一个个历史片段,再以唯心史观进行拼接,最终拼凑成一个个主观想象的历史。这种腐朽的纯主观的庸俗思潮很顽固,流于历史与现实“解构”的恣意歪曲,在当代社会中瓦解并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信仰。
(一)历史虚无主义怀疑客观历史进程,对历史进行否定或虚无化
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认知方式为价值观尺度,如盲人摸象般以偏概全,对史料的甄别、考证、判断以“合乎自己意愿”为准绳,罔顾历史事实,轻率地改变历史结论。对此,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对这样的唯心史观进行批驳:“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9]。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的起点出发,立足于实践,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对整个人类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那样,“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10]。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尺度始终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最迫切、最首要的,而价值尺度紧随其后。因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发展的历史,历史的进步首先以社会生产方式的全面进步为价值目的。离开了“从经济的事实出发”的基本原则,仅从“个人观念”对社会历史领域作出评判和诠释,只能对历史做出抽象的乃至随意性的解释。
(二)历史虚无主义背离矛盾分析法,用机械分析法对待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者以一种孤立静止的认识论看待社会历史现象,看待主观与客观世界,承袭了西方传统哲学“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历史虚无主义者用风花雪月史对中华民国的历史进行评价。他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矛盾在个别地区的部分缓解,但是没有看到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质变是由量变开始,历史虚无主义者看待事物则具有严重的片面性,把局部性当成整体性,错以为那就是历史的全貌。事实上,自鸦片战争以来,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相互交替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在这两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都是革命,矛盾的次要方面才是发展,革命是那个时期的主旋律。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对矛盾起决定性作用,而其他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在一对矛盾中,总有一方面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能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无法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自然也就无法客观理性地看待历史。
(三)历史虚无主义放弃阶级分析法,固守“人性论”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垄断与竞争理论、价值理论、社会分工理论等对阶级社会的特定历史对象进行整体解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关照和理解阶级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从而对历史对象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135与此相反,历史虚无主义者从西方价值观中的“人性论”来寻求“历史一般”答案,一味强调文化的“普世性”而否定文化的“阶级性”,一味强调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一般意义而否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文化冲突,完全不顾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阶级属性,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看作是文明的传播,是先进文明向落后文明的文化传输,把西方价值观和“人性论”作为“普世价值”的最高准则,以此来否定阶级斗争、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对立。
三、在“认清历史、明辨是非”中不断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性批判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历史逻辑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11]只有正确地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实。对待历史虚无主义的正确态度,就是认清历史、明辨是非、以史为鉴、鉴往知今,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要善于洞察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的肢解历史、虚化事实、歪曲真相的历史虚无主义动向,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圈套,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一)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党史观和方法论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真梳理、翔实考证、仔细分析和客观记述历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正如习近平同志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牢牢把握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1]81。研究历史与史料应在历史背景、版本源流、思想内容、最新动态和时代境遇中进行通盘考虑,把历史结论、个案分析、方法论省思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具体解读之中。恩格斯在进行历史理论创作时,提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9]410。这说明,做历史研究应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对历史的生动诠释,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12]这为我们提出了“历史—现实—未来”应遵循的科学方法论,回答了以什么样的姿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学习与超越,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对历史与现实进行贯通,以什么样的目的完成“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二)要坚定不移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维护党的领导地位,既是政治成熟的表现,也是政治自觉的应有之义,更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党的一百年因民而生、为民而兴的总结、提炼与升华[13]。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怀着这样的革命热忱、崇高理想、使命担当和“赶考”情结,在应对各种“危急存亡”中奋勇直前,提交了一份份优异的历史答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结束了“任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推翻了国民党“金钱民主”“政党恶斗”和“相互掣肘”的反动统治,实现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向人民民主专政的文明形态转变的伟大历史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中国人民,汇聚磅礴力量,把一个支离破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设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14]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转危为安的“定海神针”。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极力“虚无”却“虚无”不了的不争事实。
(三)要运用法治思维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13]36因此,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制,不能仅仅做学理层面上的批判,还应把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观点纳入法治化轨道,提高法治水平和精准思维能力,用法制武器、法治力量震慑错误观点的产生与蔓延。《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已经将污蔑、丑化英雄形象,诋毁、亵渎党史,恶意歪曲红色基因等列为违法犯罪行为,须追究其法律责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也明确规定,对肆意践踏、抹黑、歪曲、恶搞党的历史的言行,要予以相应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法律手段保护领袖人物和革命英烈的合法权益,依法打击和严惩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先烈和英雄的的邪恶行径。
(四)要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当今信息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利用新媒体“流量为王”的大众娱乐特点,抢占新闻舆论、文化出版、微视频等舆论高地,发酵负面舆情,放大错误观点,不仅表达了偏激的唯心史观,而且服务于特定的政治诉求。虽然近些年对错误思潮的整治已经收效斐然,但由于“互联网+历史虚无主义”模式隐蔽性极高,给民众认知带来不小的困惑。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主动发声,让人家了解我们希望人家了解的东西,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15]要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治认同和价值共识来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舆论空间,促进真史、信史的有效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价值观的真切认同,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