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的文化自信:理论内涵与培育策略

2023-01-03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特色院校高职

李 琰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1月20日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需要教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于“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综合来看,只有教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才能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从当前的研究来看,人们对于如何培育教师的文化自信,如何提高教师文化自信的水平,还没有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高职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文化自信的结构来界定教师文化自信的表现形态,并探讨教师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

一、文化自信的结构

近年来,研究者们从各自的学科背景阐释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其中,云杉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耿超、徐目坤指出,“文化自信,就是指一定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2]诸如此类,不再一一列举。通过分析这些概念我们发现,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概念有其内部结构。具体来看,文化自信是由文化自信的主体、文化自信的客体、主体客体关系中介三个要素构成的。

(一)个体与团体:文化自信的主体

文化自信的主体分为作为个体的主体和作为团体的主体。作为个体的主体就是现实生活中能独立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作为团体的主体,也称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缔结起来有共同价值观、有归属感、能进行协作活动的共同体。作为团体的主体可以分为基层社会群体、中等社会群体和高等社会群体三个层级。其中,基层社会群体主要指的是家庭,中等社会群体包括农村、城市、社区等,高等社会群体主要包括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的客体

文化自信的客体当然是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指称范围有所不同。在当前我国的话语体系中,文化自信所指的“文化”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文化自信的客体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情境与实践:文化自信主客体的关系中介

文化自信主客体的关系中介是文化自信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平台和载体,主要包括“内化于心”的文化自信情境和“外化于行”的文化自信实践。其中,“内化于心”的情境能够为主客体“相遇”提供具体的环境,引导个体形成积极的文化态度、高度的文化认同,获得具体的文化认知,“外化于行”的实践是个体在掌握文化后以积极的姿态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及其本职工作中,彰显出自信的活力,形成更高层次的文化自信。

从总体上看,文化与自信相结合的文化自信,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主体对文化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实践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自信是由外部的情境和主观的认识综合作用形成的。文化自信包含着文化认同。换言之,只有实现了对文化的认同,才能展现自信。因此,文化自信不仅意味着文化主体对于文化本身的主观感受,而且包括由此引发的实践行为。

二、高职院校教师文化自信的表现形态

从文化自信的结构来看,教师文化自信的主体就是教师,既包括教师个体,也包括教师群体;教师文化自信的客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范畴依然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主客体的关系中介主要是文化自信的校园环境和网络环境以及教师的本职工作。高职院校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独特的群体,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人才培养目标上与普通高校教师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此,我们根据教师文化自信的结构来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文化自信的表现形态。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在不同地域、具有不同风俗的中华儿女经过数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获得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的思想源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增强国家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

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主要表现为认识、挖掘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经典技艺等,并将其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工匠精神上,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梳理中国古代“百工”身上所承载的精神品格,如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以中国古代的“百工”为榜样,养成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工匠制度上,教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匠制度,如学徒制度、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督制度等,将工匠制度融入到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引导学生向中国古代的学徒学习,养成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在经典技艺上,教师们结合自身的专业从中国传统曲艺、民俗、服饰、饮食、建筑、陶瓷、纺织、冶炼、水利等领域中吸取养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纳人类先进文明而形成的产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革命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其中,物质形态的文化主要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精神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

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从身边的革命遗迹、遗址中感悟革命文化的精髓,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将这些革命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进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通过革命年代的遗物挖掘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在革命史中感受革命战争年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与曲折,提升自己投身职业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动力。

(三)高职院校教师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2019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4]。

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科学地分析自身专业相关的行业产业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客观地审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相关行业产业上的差距和优势,领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国相关行业产业发展的引领价值;第二,梳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先进企业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教材、课堂教学和校企合作中去,在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同时引领企业文化的发展的创新。第三,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去,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

三、高职院校教师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

从文化自信的结构看,文化自信主客体的关系中介是文化自信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平台和载体,主要包括“内化于心”的文化自信情境和“外化于行”的文化自信实践。在此,笔者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属性设计了如下两种培育策略。

(一)为高职院校教师创设文化自信的情境

情境是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具体表现为政策制度创设的情境、物质资源创设的情境、精神生活营造的情境等等。具体到培育教师文化自信的情境,我们认为应该包括文化自信的制度情境、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自信的网络环境。

1.创设文化自信的制度情境

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引领、规约和评价着个体的行为。这是因为制度能营造一种氛围,身在其中的人们会按照制度的要求开展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培育教师的文化自信,需要从制度入手去创设具体的情境。

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及其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教师文化自信的价值,围绕教师文化自信的生成设计实施方案,并将其纳入到评估体系中。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入手。

第一,精准设计教师文化自信生成的实施方案。

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师文化自信生成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可以从文化自信的主体、文化自信的客体、文化自信的情境、文化自信的实践等维度设计。高职院校则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实施方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实施方案。对高职院校来说,在设计实施方案之前需要开展调查工作,深入了解本校教师的文化自信水平,认真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确实提高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除此之外,还要将教师的文化自信水平,特别是教师文化自信在本职工作中的体现作为评估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

通过教师文化自信生成的实施方案和评价这个指挥棒,营造一种全体教师关注文化自信、努力提升自身文化自信水平的氛围。

第二,设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如前文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意味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中,要引导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秉持文化自信的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恰切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

2.塑造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它们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在校园里塑造文化自信的物质文化环境。

在物质文化环境的塑造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恰切地融入到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让置身其中的教师能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的重要启示;让教师认识到革命文化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学会运用革命文化辨别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并将其运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让教师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真理性和道义性,理解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价值,养成积极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品格。

第二,在校园里塑造文化自信的精神文化环境。

在精神文化环境的创设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恰切地融入其中。如在教师技能大赛中,将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在校园媒体中,宣传那些在本职工作中彰显文化自信的教师,引导更多的教师关注自身的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3.营造文化自信的网络环境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重要的活动空间,也是其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载体。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努力创设文化自信的网络环境。

第一,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快建立一批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极具影响力的网络宣传平台,便于教师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时获取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知识信息,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判断。

面对网络上鱼目混珠的信息,教育行政和高职院校不仅要及时向教师传播什么是正确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要向教师展示那些错误的西方思潮,特别是那些“裹着糖衣的思想炮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协同网络监管部门共同从源头上阻断抹黑传统文化、歪曲历史事实、抹黑历史人物等思想在网络上的传播。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向教师传递西方的价值观念,试图侵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有关部门应该在网络上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宣讲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等等,在网络上为教师们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使得教师在网络上接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对于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有关部门应严肃阻断西方错误思潮的传播途径,并专门在网络上开设相关专题,聘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家对西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告诉教师西方错误思潮有哪些危害,本质目的是什么,并以此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念,让教师真正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而且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需求,还能为是教师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基本保障。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一是以技术为手段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督,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过滤掉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错误、偏激内容;二是注重网络传播,在已有的众多新媒体平台,诸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与弘扬的力度;三是提升革命文化在网络生态环境中的创作生产力,增强网络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二)在本职工作中培育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依赖于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更有赖于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需要在其本职工作中即可提升文化自信水平,将“教”“学”“做”结合起来。具体来看,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本职工作中培育文化自信,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水平。

1.在人才培养中生成文化自信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生成文化自信,需要从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两个维度出发。

学以致用,就是教师将自己掌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因应用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中。如前文所述,教师不需要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除了做到学以致用外,还要做到用以致学。所谓用以致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应用到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去学习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学以致用,还是用以致学,都能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都能提升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水平。换句话说,在人才培养中,通过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两种策略能够帮助教师展现文化自信,并能生成更高层次的文化自信。

2.在科学研究中生成文化自信

在科学研究中生成文化自信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教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师文化自信的生成为研究主题,在研究过程中生成更高层次的文化自信。

具体来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研究主题,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们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基因、时代价值、育人功能、表现形态及其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的路径等等,系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教师文化自信的生成为研究主题,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包括自己以及同事在内的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文化自信的现状,总结高职院校培育教师文化自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或策略。无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研究主题,还是以教师文化自信的生成为研究主题,都能加深高职院校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都能提高教师对自身文化自信的关注程度,都能持续提升教师的文化自信水平。

3.在社会服务中生成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包括校企合作培养产业人才、政策咨询、产业发展规划、科技攻关、技术推广、研究成果转让等多种形态。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专业特征开展不同形态的社会服务。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服务,都需要以“文化下乡”的形式,将文化自信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活动中,需要教师将其社会服务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将其社会服务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拓展其在职后短期培训、职后学历教育等教育领域的发展空间。

4.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生成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启发我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高职院校要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自身的职责。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传承民族工艺和文化。具体来看,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着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艺高职院校传承创新的现代机制。为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生成文化自信,高职院校可以将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聘请到学校,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向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完成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

5.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生成文化自信

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需要根据“一带一路”的倡议,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缘优势,广泛与周边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具体来看,国际合作与交流包括项目开发与合作研究、联合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办学与人才培养、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形式。在同周边国家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客观地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国外友人和学生领悟、感受革命文化,传播、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上述几种形式中,合作办学与人才培养直接关系着教师文化自信的生成。具体来看,政府应该支持高职院校承揽海外大型工程的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骨干高职院校也要积极扩大招收海外留学生的规模,探索和规范高职院校到国(境)外办学,为教师参与国际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当然教师在参与过程中也要将文化自信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文化自信水平会得到逐步提升。

猜你喜欢

特色院校高职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