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特色定位、组建逻辑与构建路径

2023-01-02黄丹张睦楚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教育

黄丹 张睦楚

[摘要]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具有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主张多元利益主体相互博弈、寻求内部资源有效结合、响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的特色定位。专业群建设主要以面向岗位、对接产业、围绕学科、致力需求四种组群逻辑进行组群,各组群逻辑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利弊共存。随着国家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必须构建切实可行的路径,重点应从理论路径、实践路径以及保障路径三方面推进,即通过顶层设计带动科学组群、共生治理实现多方联动、体制完备确保质量推进,以实现专业群建设的聚合效应与服务功能,体现专业群建设的内涵与本质。

[關键词]高职教育;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作者简介]黄丹(1996- ),女,四川宜宾人,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张睦楚(1984-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驻站博士后。(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4-0052-07

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从专业群角度出发,要求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专业群建设作为传统专业建设范式的一种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进。然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群”概念的本质理解模糊,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仅仅关注“专业”二字而忽视“群”的本身意义,无法真正发挥专业群的作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作为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理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本质、构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路径是现实所需、教育所需。本文通过探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涵与本质、特色定位以及组建逻辑,为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重构路径,以实现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初衷。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涵与本质

专业群由办学能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为核心专业,辅以具有技术领域相近、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共同组成。2004年我国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对高职专业进行专业划分,一共划分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专业类,其中二级专业体系也称为专业群。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首次将专业群这一概念写进国家文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为充分实现专业群资源的有效结合、专业群建设的特色优势、形成鲜明的区域发展特色,国家出台了“双高计划”,从政策的角度将专业群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成为入选“双高计划”的必要条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法与教材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专业群作为“群”,具有群体的特征,不是单个专业的简单拼凑与组合,而是内部各专业形成相互联结、外部专业集群形成育人合力的系统性集合,通过对外输出、对内汲取创新,实现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专业群是集普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产教融合的协同性、多元主体的群体性、系统性以及时代发展的创新性于一体的特色化建设项目,根本目的在于打破过去专业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改变高职院校同质化办学的格局,形成高职学校特色发展、区域行业多面联动、优势资源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特色定位

“双高计划”作为现今高职院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高位政策,将“专业群”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职业教育研究者也应对高水平专业群的定位与以往“骨干校”“优质校”中的专业群定位做出区分,不仅从国家大政方针出发对专业群建设特色进行明确定位,而且应从人才定位、协同定位、管理定位、现实定位等不同方面分析专业群建设的具体价值内核。

(一)人才定位: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

高职院校一直将“一技之长、一人一岗”作为人才培养理念,旨在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为谋生做准备。伴随着科技革命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仅仅掌握简单的单项技能必然会被科技发展的浪潮所替代。面对产业集群化的需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必须明晰人才定位,树立“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人才培养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专业实践知识,并且具有将专业知识转移到相近专业与领域的能力,在知识的拓展过程中掌握多种通用技能,实现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跨越。与此同时,将1+X证书制度落实到高职院校,发挥“学历证书+多种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作用,为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提供支撑。

(二)协同定位:主张多元利益主体相互博弈

“双高计划”背景下的专业群建设遵循“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综合”的原则依次推进。外部环境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各利益相关主体为高职院校提供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以保障专业群建设。相反,专业群为回应各利益主体的资源提供,在内部建设过程中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与需求以实现彼此的协同发展。国家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对专业群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提供资金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实施紧密的产教融合;社会团体、研究机构、行业企业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与高职院校围绕相关核心技术建设专业群,以满足岗位链、人才链的需求,从而实现共赢。多元利益主体在博弈中寻求协同发展,从不同角度保障专业群建设,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治理定位:寻求院校内部资源有效整合

专业群建设是在外部利益主体的协同发展下寻求的内部资源有效整合。专业群建设本质是改革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是内外利益主体的相互联动。专业群建设关涉高职院校全校整体,包括专业群的内涵建设、校地设施合作机制、校内管理;也包括校内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组建、教学资源协同、人力资源整合、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各个方面。“双高计划”明确提出“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与“优化专业治理结构”的措施,旨在通过学校的内部治理,打破原有的专业设施基础,寻求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组织改革,从而创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群。

(四)现实定位:响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

伴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步伐加快、信息技术一体化发展,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价值追求。我国在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将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职院校与专业群”建设同普通教育“双一流院校”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自200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就强调专业人才建设,2019年正式启动“双高计划”,根本目的在于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专业群作为关键发展项目,通过专业调整与改革,培养适应产业链与岗位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形成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与品牌定位,增强高职院校人才竞争力与岗位适应力,打破以往循规蹈矩的改革模式,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另辟蹊径。

三、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组建逻辑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将专业进行组合,发挥专业的整体作用,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与单一的专业建设相比,强调专业的集群效应,突出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与系统性,往往以对接岗位链、产业链的需求为主进行专业建设。自“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与职业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领域,纷纷探求专业群的组建逻辑,以优化专业群建设,发挥专业群建设的实际效用。当今的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主要遵循四种组建逻辑进行组群:以“类”为基准,面向岗位组群;以“行”为基准,对接产业组群;以“点”为基准,围绕学科组群;以“实”为基准,致力需求组群。

(一)以“类”为基准,面向岗位组群

面向岗位组群是以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组建专业群,该组群逻辑以“类”为基准,因为同类所以组群,要求专业群建设尽可能覆盖整个行业的职业岗位群。以此逻辑组群,可以基于专业群服务的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不同职业岗位群相互关联而构建的统一人才培养新载体。同时,岗位组群在以“类”为基准的基础上,聚焦岗位的同类性核心特征,建设相关岗位,进行专业设置,培养“一站式”人才,对接产业链的需求。在该专业群组建模式中,各高水平专业群中对接的岗位群在产业纵横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既可能对接产业横向发展的相关岗位群,也可能处于产业纵向发展的上下游关系中的某一环节。各岗位在具体的模块建设中所发挥的具体效用也可能不一致,某岗位既可能属于某一产业链中的生产制造环节,也可能属于另一产业链中的输出产出环节。然而,由于高水平专业群组建中所涉及的专业有限,不能覆盖所有专业进行组群,因此,组群时如何覆盖整个行业的职业岗位群是一大难点。此外,尽管岗位组群以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组建,但培养的人才对于岗位是否具有适用性以及实用性也不得而知,在组建过程中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等原因可能导致输出人才与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原则相悖,无法实现专业群组建的预期目标。

(二)以“行”为基准,对接产业组群

对接产业组群是高职院校基于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链条组建专业群,专业群内各专业与产业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决定着专业群的调整与优化。以产业进行组群往往围绕着一个“龙头产业”为核心进行专业群组建,从而形成统一的产业链。专业的组建涉及产业链中的所有专业,多数专业分属于不同的专业大类,具有跨专业、跨行业、跨界的特征。例如,IT专业群既包含软件的开发与设计,也涉及软件的出售、软件服务等专业,覆盖的专业类型具有明显的跨界性。依据产业组群逻辑进行专业群建设,根本在于以“行业”为基准,所有专业带有“行业”的共同特点,组建的专业群具有完整性与逻辑性、特色鲜明且突出、优势显著,通过从单一专业到复合专业的跨越,从而真正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动态匹配。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对接产业的组建逻辑已经被多数高职院校广泛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缺点也不容置疑。作为该专业群组建的核心,挖掘“龙头产业”是首要任务,而产业的调整与升级使各产业具有不同的特色与优势。如何找到业界公认的龙头产业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以“点”为基准,围绕学科组群

围绕学科知识组群是专业群建设的最早模式,不同于聚焦某一产业或职业岗位进行专业群组建,而是将相同的学科基础作为组群的核心;专业作为知识传递与生产的载体,知识在专业群建设中占据着关键地位。该逻辑下的专业群组建往往选择一门学科或者聚焦核心问题进行专业建设,专业涉及范围广,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院系交叉性的特征。同一专业群中的专业既有属于物电系的专业,又有属于数学系的专业。在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与衔接性过程中,打破传统学科间固有的界限与专业边界,具体为解决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服务。其组建逻辑与教育中核心问题课程的建设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跨界性”“分散性”“交叉性”的特点,从而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专业群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项目,寻求知识生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融通是围绕学科组群逻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围绕学科组群打破学科藩篱,突破院系设置局限,其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如何跟上改革步伐是在组建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以知识为中心进行专业群组建,各专业学生相互交融,在学生组成复杂与多样的专业群中,其“专才+通才”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质量能否达标,都是学科组群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以“实”为基准,致力需求组群

致力于需求的组群逻辑是依据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国家进行区域建设与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倾斜产业为对象进行专业群建设。这一专业群建设以国家需求导向为主,服务国家的现实发展需求,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下,由国家直接或间接为规划产业提供资金、技术等资源支持。重点以高精尖专业为主,目的在于促进专业向国际化迈进,对接国际市场,带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此逻辑下的专业群建设能够培养契合国家战略发展的职业人才、契合世界需求的新兴技术人才,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占有力发挥积极作用。致力于需求导向的专业群组建逻辑注重迎合现实需要与经济发展的背景,根据国际与未来的新兴发展产业进行专业群建设。新兴行业尚处于建设初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建设时可供借鉴的路径与模式有限,加上投入的资源多,因此,组建该类型的专业群主要以探索性为主,如何找寻合适的专业群建设路径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构建路径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双高计划”中具有明确的内涵与本质,清晰明确的人才定位、协同定位、管理定位与现实定位,服务于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专业群依据岗位链、产业链、学科知识、国家需求进行组群,四种组群逻辑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具体实施时不是简单的分散与割裂,需要各方的融合与协调。高水平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需从宏观、中观、微观的点面结合层面探求构建路径,具体从理论路径、实践路径、保障路径落实专业群建设,以实现专业群建设初衷。

(一)理论路径:顶层设计带动科学组群

1.国家层面统领组群大局,为科学组群规划方向。专业群是在国家大政方针的统领下为实现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而创建的项目,其组群逻辑由国家进行统筹规划,国家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起着统领全局、统揽各方的作用。高水平专业群的组建逻辑不能仅停留在对接岗位链、产业链、学科知识以及国家需求的悬浮表征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专业群对接的产业、行业或岗位是凸显区域的特色定位还是服务当地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国家统揽全局,为科学组群规划方向。首先,从宏观层面划分产业布局,进行区域产业规划,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因地制宜进行专业群组建,为专业群组建确定总体方向。其次,从中观层面开展实地调研,掌握区域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规划区域特色定位。最后,从微观层面把握高职院校的整体情况,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在资金投入与调拨方面进行适当的关注与倾斜,保证其具有组建专业群的物质基础。

2.院校层面聚焦组群方案,为科学组群提供框架。高职院校作为专业群建设的主体部分,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为科学组群提供了具体框架。从“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的整体专业布局来看,需要其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结合自身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找准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形成“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具体到某个专业群建设,需要处理好专业组群的内外逻辑关系。第一,紧贴产业结构调整组群方案,寻求外部适应性。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要紧跟产业结构变革步伐,对接产业链、岗位链的人才需求与技能需求变化,精准分析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交集地带,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岗位链的有效对接。第二,分析专业特色特征,把握内部相关性,实现资源共享,缩短专业群组建的磨合期,促使专业群集群效应的快速体现。第三,高职院校要聚集各类资源,实现内外联动,通过多方联动形成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岗位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生态系统。

(二)实践路径:共生治理实现多方联动

1.外部多元主体权责明确,加强供需联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专业群治理中,需建构多元主体的治理结构,形成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格局。明确政府、社会、学校、第三方评价机构等治理主体的具体职责,实现利益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联动。政府发挥制定政策、制度、法律的职责,为专业群建设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社会行业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从物质方面保证专业群建设顺利推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场所,制订完整的育人方案,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从人才供给层面对接产业链与岗位链的需求;第三方评价机构综合社会需求人才的标准,对专业群建设进行标准评估,从本质上改变专业群建设弊端,对接社会需求。通过明确的权责分配,将各利益治理主体共同联动,在此基础上明晰各个主体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供给主体,应加强供需联动。

2.内部多元主体共同管理,实现利益联动。专业群建设内部治理主体以学校、企业、行业、教师为主,内部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管理是专业群顺利运转的前提。各主体之间要通过调整、改革、重组,破除制度壁垒,相互协调与融合,形成完整的组织体系,保证专业群的有效实施。首先,发展深度的产教融合,真正发挥校企的共同作用,形成“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行业与高职院校组织“课程委员会”等相关机构,校企人员以一定的比例共同参与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的计划中;企业行业依据产业链与岗位链的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言献策,保证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匹配市场需要。产教融合是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选择、各取所需的过程,专业群建设中校企共同管理能够实现双赢,推动双方的利益共筑。其次,通过“以群建院”的管理模式赋能放权,建立了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架构,形成了学校、专业群学院、专业负责人的扁平式管理格局。在此管理模式下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管理权限,从院级层面入手对专业群进行管理,激发专业群学院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后,专业群学院从专业角度把控专业群建设,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师资配备、学生日常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并落到实处,从微观层面推进专业群顺利实践。

(三)保障路径:体制完备确保质量推进

1.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全面监控确保整体质量。专业群建设注重“群体性”特征,在评价过程中强调系统性,从群的大框架下对专业群的实施进行整体评价,为此,应该摒弃以单个专业为主的对比评价体系,创建系统性的专业群评价体系。首先,应发挥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效用。第三方评价主体依据独立制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对专业群建设进行评价,可有效避免权利、利益带来的评价结果模糊、评价质量缺失等弊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备、专业群建设高效推进。其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科学性的基本原则进行评价指标设计,通过对专业群各要素进行全面梳理,抓住核心要素,聚焦关键环节,明确评价标准、评价目标,划分权重比例展开具体评价;在评价指标可观测的前提下设置评价指标的操作性定义,使评价指标切实可操作,弥补指标模糊造成的评价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指标量化,对效益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等确定具体数量范围,如校舍建设面积、学生数量、教师配备数量、班级人数等,避免评价的主观性,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可信。最后,公开评价结果。信息公开是对利益主体知情权的切实保障,学生及家长通过信息公开自由且有效择校;企业行业通过信息公开选择合作院校;政府与地方通过信息公开选择资源偏向。

2.创建信息教学平台,机制创新确保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引领方向。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创建信息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创新机制,推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合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优势整合国内国外优质专业课程,将慕课、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引入专业群课程实施环节,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确保人才培养国际化与高质量化。创建信息化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教学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双向互动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必须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通过信息化培训,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形成连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创建信息教学平台,有效整合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国内与国外教学资源,推动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创新,彰显专业群教学底色,确保专业群教学质量。

五、结语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国家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聚合资源优势而提出的职业教育高位建设方案,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不是简单将分散专业进行组建与拼凑,而是找寻专业内部之间的共同特质、联动机制进行系统性、逻辑性的专业融合与贯通。“双高计划”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抓住政策优势,始终坚守专业群的特色定位,向着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多元利益主体相互博弈、内部资源有效整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持续前进,以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更上一台阶的愿景。针对专业群四种组群逻辑的不足与缺陷,不仅需要发挥国家与院校层面的作用,通过顶层设计带动科学组群;还需要职业教育内外部主体形成合作共力,通过共生治理实现多方联动;更需在微观层面实施具体措施,以完备的体制确保高水平专业群的质量推进,从而寻求组群逻辑的重构与优化。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重而道远,未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要在持续不断的探索中总结经验,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群组建模式,从而促进中国模式的职业教育实现启蒙思想、提升素养、引领美好未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亚南,成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构:内涵意蕴、逻辑及技术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0(6):118-124.

[2]吴升刚,郭庆志.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內涵与重点任务[J].现代教育管理,2019(6):101-105.

[3]许丽丽,朱德全.高职高水平专业群课程秩序的主体之维[J].大学教育科学,2022(2):120-127.

[4]胡德鑫,陈润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现实挑战与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12):104-110.

[5]顾永安,许戈,张静.高职院校专业群生成逻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4):152-157.

[6]李莹,闫广芬.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向[J]. 职教论坛,2021,37(12):138-142.

[7]匡瑛.“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定势突围与思路重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127-132.

[8]平和光.论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的四重逻辑[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9):1.

[9]姚磊,郭哲,胡德鑫.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形成机理、组群逻辑与建构路径研究[J]. 成人教育,2022,42(3):74-78.

[10]任聪敏,陈宇.基于互利共生理论的高职专业群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内涵、发展策略与实施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33-37.

[11]王作鹏.以产教融合为逻辑主线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实施路径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21(22):91-96.

[12]丁金昌,陈宇.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思考与运行机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122-125.

[13]陈超群,胡伏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绩效第三方评价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6):77-80.

[14]林徐润.高职院校专业群“三教”改革的意义、问题与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21(15):57-61.

[15]陈佩云.“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OL].湖北:湖北工业大学,2021[2022-11-10].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

&dbname=CMFD202201&filename=1021787256.nh&uniplatform=NZKPT&v=3dqiyvb32UTEPNhExJOAD_MzepskC_7ixlHvmgz3C

CMjN8OULlu-t_rDjYIHHZ0-.

[16]黄丹粟.“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研究 ——以福建省五所高职院校[D/OL].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1[2022-11-1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TEMP&filename=1022595763.nh&uniplatform=NZKPT&v=kYYgyV_QepW7

Ey4XCUjwJP27rof_g1LKwbOZ0L86qBz3TyT9v_8CI2V9h6MQE

YI5.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高职教育
再论“双高计划”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怎么看、如何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