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话语中的文化理性:文化语用学视角
2023-01-02赵鑫毛延生
赵鑫,毛延生
作为语境信息的最高形式,文化理性衍生于语境的有效性。文化理性因高重复性和可靠性,是一个言语社团个体思维的惯习结构,作为固有的深层语用信息影响言语互动中的信息表达、传递和理解。简言之,包括文化自识、自觉、自知和自律在内的文化理性要求语言交际者秉持理性的态度来思考文化语用事实,从而使话语符合普遍的文化合理性、合适性和有效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理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语境意识到文化语境再到文化理性的逐步演进过程①何刚:《文化理性的语用学解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Malinowski最先提出了“文化语境”的概念,通过民族志方式,他记载了特洛布力斯群岛的原始文化,将语境细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②Malinowski 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C.K.Ogden,I.A.Richards(Eds.),The meaning of meaning,London:K.Paul,Trend,Trubner,1923,pp.296-336.。在此基础上,Halliday指出文化语境是指赋予话语以价值和制约话语理解的机构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背景①Halliday M A K.,"The notion of'context'in language Education",M.Ghadessey,Text and contex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pp.269-290.。也有部分学者十分宽泛地把文化语境概括为某个言语社团在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社会规范、价值观等方面特有的反映方式和构成因素②张秀梅:《试论文化语境对委婉语转换的影响》,《学术交流》2012年第10期。。不难看出,上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语境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但是其共性缺陷在于它们对语境的界定与分类往往侧重于语境信息的外在体现,忽略了语境既具有外部实在又兼具内在的文化倾向。其次,学界对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二元论”争辩过分强调二者的差异和对立,形而上学地割裂了语境的统一性,忽视了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之间的内在关联。特别是在谈及文化语境和文化理性时,学者们往往重“文化”而轻“理性”,强调观察话语语境蕴含的文化因素表征,却忽视话语形式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个体对文化信息的认同和遵循逻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政治研究出现了语言学转向③孙玉华:《话语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话语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年,第234-235页。,语言学界开始从语言学的视角对政治文本进行语篇分析,尝试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意识形态轨迹。政治话语研究者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析出了三个研究视角:(1)社会视角,分析具体的语言运用和态度;(2)文化视角,分析语言在文化语境下的意义;(3)语篇分析视角,通过语篇分析语言态度④Ozolins U."Language policy and political rea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Vol.118,1996,pp.181-200.。目前语言学界对政治话语的研究主要围绕批评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视角展开,上述研究虽然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政治话语的语言特点,但从文化视角出发关注文化因素在政治话语产生和实践中的作用,深入探讨文化理性对政治话语发出者和受众潜在影响的研究依然阙如。尤其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文化”的建构与解构越来越受到语言学者们的重视,因此忽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以往言语行为研究的不足⑤毛延生:《以情致用:特朗普政治劝说话语中的恐惧驱动模式》,《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这在以往的政治话语研究中尤为如此。
鉴于此,我们以美国政治话语为例,借助文化语用学视角,探讨文化理性在美国政治话语中的具体表征方式与特点。具体来说,重点关注文化理性分别在哪些语用层面对政治话语的互动和行为进行控制和指导,如何通过文化理性实现政治话语的语用管理。其研究意义有三:其一,在本体论维度,可以更好地揭示文化理性在美国政治话语中的具体建构标准和实现方式;其二,在认识论维度,可以深入认识并思考语言符号和思维意识借助文化桥接的内在联系,进而为政治话语中的文化适切性提供评判标准和尺度;其三,在方法论维度,借助文化语用学视角,可以为政治话语认知/国际政治分析以及美国意识形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宏观分析框架,消解还原论与整体论的争辩,从而形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文化语用指导政治话语分析的方法性指南。
一、美国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语用属性
政治和语言密不可分,政治活动参与者利用语言(例如演讲、访谈、宣言、新闻发布会、新闻报道等)实现其特定的交际目的(包括发布消息、表明态度、维持秩序、调控舆论等)。从文化语用学视角研究政治话语,我们发现,无论是政治参与者发出的话语还是受众的解读过程都受到文化理性的制约和影响。文化理性作为一个工具性范畴,具有工具性、从属性、权威性、可调节性等语用属性①何刚:《文化理性的语用学解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政治话语作为一种高度语言化的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理性的相关属性,下面分别探讨美国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语用属性。
(一)美国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工具性
作为一种先验性存在的大脑内部认知信息,文化理性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游离于核心层的文化设定和现实的人际互动,是由言语社团成员共同生活确立的一套指导、监控、解读人际互动的有效工具①何刚:《文化理性的语用学解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因此,工具性是文化理性的基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有一套规则来规范言语互动中的个人行为,例如道德、法律、宗教等工具性的精神体系。与以往总统竞选的策略有所不同,以傲慢、大胆著称的特朗普经常在他个人的网络社交媒体Twitter上针对时局发表己见。这一特立独行的习惯和他在竞选时使用的“推特治国”方式,让他在一众保守谨慎的美国政客之中显得鹤立鸡群。面对2020年总统大选,这位名副其实的“推特总统”接连在推特上发文抨击竞争对手,以期获取更多的民意支持。如例(1):
(伊丽莎白·沃伦意欲参加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以下是特朗普的推文回应。)
Today Elizabeth Warren,sometimes referred to by me as Pocahontas,joined the race for President.Will she run as our first native American presidential candidate,or has she decided that after 32 years,this is not playing so well anymore?See you on the campaign TRAIL,Lizl.(Feb 10,2019)
译文:
今天,这位经常被我称为宝嘉康蒂的伊丽莎白·沃伦,加入了竞选总统的队伍。她会作为第一名美国原住民总统竞选人参选,还是会说她会发现过了32年后,这招(原住民身份)不再好用了呢?在竞选“路”上见,丽兹(指沃伦)!
在例(1)的最后一句中,特朗普在拼写“竞选之路”的“路”(TRAIL)时,全部使用了大写字母。回溯美国文化历史,特朗普用一种并不隐晦的方法暗示美国历史上大量的印第安人(即美国原住民)被迫迁徙的“血泪之路”(Trail of Tears)。特朗普通过暗示与印第安人有关的历史事件嘲讽沃伦并试图引发共鸣,从而使共和党获得选民支持。民主党在2020年总统大选中为了获得民众认同,着重打少数族裔和女性的政治牌,而民主党议员沃伦被证实多年来冒充印第安人,这是沃伦大选之路致命的政治污点。在美国文化中,民众十分推崇“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的精神并视之为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①王延光:《美国社会的文化与伦理》,《唐都学刊》2015年第3期。。从文化理性出发,美国文化中诚实可靠的道德人格已经成为荣格“集体无意识”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人们普遍拥有的意识形态上的“思维逻辑”,作为一种工具性的标尺,它给沃伦的政治生涯打上了“不诚实”的烙印。从话语传播的交际效果来看,特朗普看似简短的推文,处处暗示沃伦曾经欺骗民众的事实,给竞争对手有力的打击。
(二)美国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从属性
文化理性属于一种文化概念,由一个民族经过长期文化实践积淀而成。文化理性的从属性,指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所属群体文化的依赖性与归属关系。美国人信奉一套共同的文化原则,如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虽然每个美国人对这些文化原则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是它们仍然从属于这个文化社团内成员的普遍共识。政治意识形态就是基于一个核心的文化信念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态度模式,但是对于大多数美国公民,团体是一种比意识形态更加重要的参照②Holcombe R.G.From liberty to democracy,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2,p.68.。所以,美国政客在宣传自己的执政理念时,往往以文化共识为基础,同时考虑美国现行的国家状态和国际形势,笼络大多数团体,旨在使自己的政策赢得民心、获取民意。如例(2):
(2019年1月8日晚9点,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向全美民众发表黄金时段讲话,试图说服更多美国人支持筑造边境“隔离墙”。)
“一些人认为建一堵墙是不道德的。但是,为什么那些有钱的政客要在自己家外面建上围墙、栅栏和大门呢?他们不是因为恨外面的人才这样做,而是因为爱里面的人。唯一不道德的事情,是那些政客们什么都不做,继续让更多无辜的人遭受如此可怕的伤害。圣诞节才过了一天,加州的一名年轻警官就被一名非法移民残忍杀害,美国人的心都碎了。一个美国英雄的生命被一个无权在我国滞留的人偷走了……对那些拒绝为了边境安全而妥协的人,我想问,试想一下,如果人生被残酷粉碎并彻底摧毁的是你的孩子、你的丈夫或者你的妻子呢?请每一位国会议员,让这个可以结束危机的法案通过。请每一位公民,打电话给国会,告诉他们,在这件事结束几十年之后,最终还是要保证我们的边境安全。这是在对与错、正义与不义之间的选择。这关乎到,我们是否履行了服务美国公民的神圣职责。当我宣誓就职时,曾发誓要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也将永远致力于此。所以愿上帝保佑我。谢谢大家,晚安。”
从文化语用学视角解读例(2),首先,特朗普推行修建“隔离墙”的演讲遵循了文化理性的核心设定。美国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特朗普把修建“隔离墙”与普通人家修围墙栅栏做类比,旨在激活美国人潜在的家庭价值观,从而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同。其次,在例(2)中,特朗普的演讲还从属于情景现实的需要。他通过插入了一个现实情境的案例(一名非法移民杀害了一个加州警官),意在强调反对修建“隔离墙”的危害。特朗普根据美国当时所处的复杂国际形势,判断当时的美国已经陷入紧急状态。在紧急状态下,安全是美国的首要保障目标,特朗普认为只有保障了美国的安全,才能谈科学、商业,所以即使将墨西哥籍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排除在外,也在所不惜。特朗普在演讲中植入了美国文化的核心设定(即强烈的家庭价值观)并阐明了当时的情景现实需要(即严重的安全隐患),体现了文化理性在美国政治话语中的从属性的特点。
(三)美国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权威性
文化理性的权威性可以为话语的解读提供很强的解释力,这是因为文化理性的权威性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话语理解、解释、建构而言的①何刚:《文化理性的语用学解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同时,在受众对话语解读的过程中,这种权威性信念被同一文化社团成员普遍接受并视之为“唯一可以接受”和“唯一能被说服”的解释。因此,美国政客在向国民宣传自己的政见,说服国会增加自己施政措施的财政预算时,往往会利用这种共同体内部交际和信息互动的一致性,构建政治话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如例(3):
(以下是美国时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于2002年1月29日晚在国会山发表《国情咨文》讲话的部分摘录)
“就是这些国家,以及他们的恐怖盟友构成了邪恶轴心,他们武装自己危及世界的和平。他们寻求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世界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大。他们可能会向恐怖分子提供武器,为他们的仇恨计划提供方便。他们可能会袭击我们的盟友、敲诈美国。在这种情况下,不理不睬的代价将是灾难……正因为自由和正义是如此的伟大,是整个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美国将在捍卫自由和正义的行动中起领导作用。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单独享有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梦想,所有的国家都离不开它们。我们并不想将我们的文化、意识强加给别人,但是,美国将一如既往地、永不妥协地追求人类文明的期待:法制、国家权力的制衡、妇女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言论自由、平等公正、以及宗教宽容……美国将永远和世界上遵循这些价值观的勇敢的人们站在一起,包括伊斯兰世界,因为我们有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这个目标胜过消除威胁和互相憎恨。我们的目标是:在反恐战争之外追寻一个正义与和平的世界。”
“公正”或“正义”观念来源经历了由“命运”到“境界”的转化,其含义由合理的宇宙秩序转为人类能够期望的一种价值,而且后者拥有更为浓重的伦理色彩,作为一种价值观念逐步深入人心①梁展:《正义、自由和权利的东西方博弈——“东西方政治价值观深层沟通的可能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总统布什发表了一系列国情咨文演说。例(3)中,布什总统首先对恐怖主义国家贴标签,称之为“邪恶轴心”。事实上,“邪恶轴心”是一个特定官方话语,特指二战时期法西斯组建的德意日轴心国。布什总统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鲜三个国家与轴心国集团相提并论,使大众在潜意识里产生布什政府所描绘的“萨达姆政府是一个邪恶的政权”的强烈印象,从而认同美国政府武力进攻一个主权国家的军事决定是“政治正确”和“道德合理”的。同时,布什总统在演说中强调美国的军事行动不仅是在保护本国公民,而且是在捍卫整个人类的“自由”和“正义”,如例(3)中“正因为自由和正义是如此的伟大,是整个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没有一个国家单独享有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梦想”“我们并不想将我们的文化、意识强加给别人,但是,美国将一如既往地、永不妥协地追求人类文明的期待”以及“美国将永远和世界上遵循这些价值观的勇敢的人们站在一起”。布什总统的演说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宗教、具有不同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人群中树立了道德感召力,确保美国在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占据了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布什总统演说中的“国际道义”不仅以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坐标,同时也蕴含了整个人类共同体的普世追求。在民众对布什演说话语的解读过程中,这种一致性和权威性的信念被认同为“唯一可以接受”和“政治正确性”的解释。利用文化理性的权威性特点,布什总统的演说成功地化“国内道义”为“国际道义”、变“民族价值”为“普世价值”,使得美国虽然是战争的发动者,但是却在话语层面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和平捍卫者”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四)美国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可调节性
文化理性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文化理性既从属于文化核心的设定,也从属于动态变化的现实交际语境,因此文化理性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也随之更新和重构。近年来,美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例如,许多实体工业不同程度衰落、金融产业无限膨胀,因移民而衍生的社会、种族问题层出不穷②徐海娜:《影像中的政治无意识: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45-46页。。美国的文化根基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逐渐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文化传统发起了挑战。在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下,美国政治话语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中立的态度,即超越个体的差异而建立的正义原则,但是这种普遍接受的正义原则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不同文化种族的文化特殊性,势必会造成主流文化与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宰制和压迫③宋建丽:《文化差异群体的身份认同与社会正义——多元文化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挑战》,《哲学动态》2009年第8期。。伴随着文化核心设定的重塑,传统的自由主义政治话语体系逐渐式微,美国政治话语逐渐转向了敌我斗争的多元文化的话语体系。如例(4):
(以下是美国总统特朗普针对4名女性民主党少数族裔议员的批评推文。)
So interesting to see“Progressive”Democrat Congresswomen,who originally came from countries whose governments are a complete and total catastrophe,the worst most corrupt and inept anywhere in the world(if they even have a functioning government at all),now loudly and viciously telling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greatest and most powerful Nation on earth,how our government is to be run.Why don’t they go back and help fix the totally broken and crime infested places from which they came.Then come back and show us how…(July 14,2019)
译文:
看看这些“进步的”民主党国会女议员们,自己来自世界上最糟糕、最腐败、最无能的政府统治的国家,这些政府完全就是灾难,现在她们却对地球上最伟大、最强大的美国指指点点,想告诉我们政府应该如何运转。这真是很有意思。为什么她们不回到那些破败不堪、犯罪猖獗的地方帮助治理,然后回来告诉我们如何做?
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隐性改变,即美国选民已经不再通过候选人所主张的政策,而是通过身份认同来确定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换言之,美国的政治话语已经从基于自由主义的政策之争,转变为基于身份认同的身份政治①孙玉华:《话语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话语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年,第235-236页。。在例(4)中,由于几名民主党女性众议员对特朗普提出的移民政策持怀疑态度,特朗普公然在推特上发表具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和仇外性质的政论。如果在自由主义盛行的传统文化下,特朗普的言论势必触及政治禁忌,会失去民心和民意。但是随着文化理性的变革,美国文化的核心设定已经逐渐转变为敌我斗争的多元文化体系,特朗普试图通过制造种族敌对和分裂,转移政府对移民和税收政策失败的注意力,从而使得真正的移民和种族等议题因两党纷争而逐渐失焦。这种民粹主义式的政治话语在过去常被认为是“反常”的现象,现在却成为“常态”,这一切变化的理据都可以尝试从美国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变动来解释。
二、美国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语用分层
文化理性不是单层的平面结构,而是一种多元并存、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的立体语用信息系统②何刚:《文化理性的语用学解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它将文化语用信息分为三个语用层面:文化设定层(文化共同体的核心概念、价值观、态度),语用演算层(依据文化设定派生的语境-情景化的原则、规范、范式),文化基础事实层(文化基本语义单元、基本事实、基本事件描述、基本互动类型模式的行为序列等)。如图1所示,文化理性的语用分层由内而外,层层推进,表层的文化事实表征是由核心层的文化设定决定并通过中层各种语用规则的包装而显现的。
图1 文化理性的语用分层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厚的国家①裴孝贤:《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体系一直深受宗教影响,如例(5):
(以下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72届联大一般性辩论的演讲部分摘录。)
The United States has great strength and patience,but if it is forced to defend itself or its allies,we will have no choice but to totally destroy North Korea.Rocket Man is on a suicide mission for himself and for his regime.The United States is ready,willing and able,but hopefully this will not be necessary.That’s what the United Nations is all about;that’s what the United Nations is for.Let’s see how they do.
It is time for North Korea to realize that the denuclearization is its only acceptable future.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cently held two unanimous 15-0 votes adopting hard-hitting resolutions against North Korea,and I want to thank China and Russia for joining the vote to impose sanctions,along with all of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Security Council.Thank you to all involved.
译文:
美国有很大的实力和耐心,但如果美国不得不保卫自己和盟友,就会选择“彻底摧毁朝鲜”。这个火箭人正在自寻死路,摧毁他自己和他的国家。美国已经准备好,并且有意愿和能力,但希望这不是必要的。这就是联合国为何存在,那就是联合国的目标,让我们看看他们还会怎么做。
现在是朝鲜意识到无核化是其唯一可接受的未来的时候了。联合国安理会最近举行了两次一致的15∶0投票,通过了对朝鲜的强硬决议。我要感谢中国和俄罗斯与安理会其他所有成员一道,对朝鲜进行制裁。谢谢所有参与的人。
在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持续升级的态势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第72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对朝鲜实施语言威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特朗普的一系列言辞宣示了特朗普政府的东亚战略:面对朝鲜的一再“挑衅”,美国不甘示弱,通过更为高调的方式予以强力回应。事实上,美朝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放狠话”“秀肌肉”“谋和谈”等阶段,这类外交上的阴谲诡诈和话语博弈背后是由文化理性的三个语用分层驱动实现的。首先,核心层是美国宗教文化下价值观的工具性设定。所谓“工具性”文化设定,就是依据核心文化设定确立的用于指导共同体内部人际交往、言语互动和个人言行的一整套原则、规则和规范。美国的核心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文化的世界观塑造了美国文化“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思维,“非白即黑”的二分法成为美国人观察世界、分析事物的主要方法。这种二分法使美国将区分善恶标准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作为国际上敌我划分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部署。其次,中层语用演算层是特朗普总统具体在讲话中使用的语言策略和遵循的政治话语规范。自二战后期以来,美国一直在寻求“领导”世界,致力于介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军事、经济议题,并通过相关的语言策略占据话语的道义优势。特朗普使用被动形式“but if it is forced to defend itself or its allies,we will have no choice but to totally destroy North Korea”表明:即使发动战争毁灭朝鲜也是为了维护美国和盟友的利益,而且这种选择也是不得已之举。同时,例(5)中的第二段,特朗普指明了朝鲜唯一的选择是无核化,并且以国际社会的投票和其他常任理事国的支持作为话语佐证,隐含地传达了美国立场的政治正确性和道德正义性。最后,表层的文化基础事实层是语境中文化语用信息的积淀,是产生文化语用价值的源泉,也是工具性文化设定的操作对象①何刚:《文化理性的语用学解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特朗普称朝鲜政权是“一群罪犯”,而金正恩则是一名正在执行“自杀任务”的“火箭人”。在朝鲜方面的回应中,金正恩则称特朗普为“受到惊吓的狗”“喜欢玩火的流氓”“精神错乱的老糊涂”等。事实上,无论是美方还是朝方在这场政治口水仗中都使用了具有与相关文化共同体有关的语言单位,这些都可以使本民族的受众能够联想到相应的语义延伸和扩张。
三、美国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语用管理
文化理性的形成是一个逐层筛选语用信息的过程,包括言语行为从情境合理、合适、有效,到社会语境合理,再到文化语境的检验①何刚:《文化理性的语用学解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在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语用管理是指在即时情境、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制约下,交际者对自身或他人话语信息内容和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与适当性实施影响与控制的过程。其中,即时情景和社会语境的合理性,是行为文化理性化的第一原则,而文化合格原则是言语形式最终成为文化理性信息的尺度①。在美国政治话语中,政治参与者们考虑语境的影响,有策略地运用了政治话语以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但是有些话语符合即时语境,却没有遵循社会语境的适切性,如例(6):
(以下是特朗普与希拉里电视辩论第三场的部分摘录。)
特朗普:希拉里是个非常卑鄙的人。我们必须取消和更换奥巴马医保。奥巴马医改政策会因其自身原因而最终消亡。希拉里一旦获得胜利,将使得奥巴马医改计划再延续4年。希拉里正在从她想控制的人那里增加资金。我会让美国再次变得伟大。我将会为非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做更多的事。
例(6)是特朗普针对希拉里在电视辩论中的质疑所进行的回应。贬损是一种在情境中贬低对方、凸显自己,从而帮助贬损者获得预期效果的言语行为。特朗普在电视辩论中,对电视观众称希拉里是一个“非常卑鄙的人”,通过为竞争对手贴标签的方式让观众先入为主地对希拉里的言语攻击产生质疑。就即时语境(时间、地点、场合、境况、话题、事件、目的和对象)而言,特朗普通过贬损斥责对方的立场,为自己脱困,顺应了即时语境的交际需要。但是,这种公然贬损是言语共同体反感和不齿的言语行为,因为这类贬损话语往往火药味十足,是一种直接的面子威胁行为并且不为语言行为的“礼貌原则”所接受。因此,无论“贬损”多么有效地化解了自身立场的尴尬,都是社交语境或社会言语共同体认为“不正当的”且“不能接受的”。纵观历年美国总统竞选的电视辩论,人身攻击的辩论逐渐取代了辩论的正题,而强烈的火药味掩盖了发言的实质性内容。大选的竞选双方都过多地关注了即时语境话语的合理性,忽视了社会情境的有效性。
在美国政治话语中,政客们在发表言论时都会考虑言语策略是否符合会话原则与人际交往原则,并适当利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策略使自己的政论发表符合即时语境和社会语境。符合社会语境的话语有可能也是文化语境合格的形式,但是也必须看到,即便是被社会语境/社交语境检验合格,也有可能是文化不合格的①。这是因为一个合格的形式可能与文化信念、价值、态度或文化系统内部某个特征相冲突,从而变得不符合文化语境的要求。如例(7):
(以下是特朗普与希拉里电视辩论第三场第十回合的部分摘录。)
主持人:如果我当了总统,会怎样?
希拉里:我想说每个在关注的人,我们都需要帮助我们的国家更加公平,我们需要你们的技能、你们的智慧和支持,我很希望有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国家更好地发展,我将会全力以赴保证你们的孩子能拥有很好的教育。
特朗普:我会让美国发展得更好,我们不仅要管老兵,我们要解决移民问题,让非法入境的人得到遣返,我们的警察和妇女没有得到尊重,很多地方没有工作没有教育,她说要支持拉丁裔和非洲裔,我们不能再支持她,不然我们将迎来的就是又一个4年的奥巴马政府。
竞争在社会或社交情境中是十分常见的,甚至是非常必要的。特朗普与希拉里在大选电视辩论中的唇枪舌剑具有即时情境和社会语境的合理性。由于文化合格原则才是言语形式是否符合文化理性的最终标尺①钟准:《民粹主义与西方民主制度的关系——以特朗普与共和党关系为例》,《党政研究》2017年第6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看,希拉里的总结陈词重视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公平与正义,而特朗普的陈述,通过旗帜鲜明地反对希拉里的政治理念,例如“她说要支持拉丁裔和非洲裔,我们不能再支持她”,虽然在情境和社会语境中更容易获得民意支持,但是也暴露了自己极端民族主义的右翼倾向。在美国当前的政治环境下,民族主义者指的是促进国家自治、推动国家利益的人。但自特朗普就任总统之后,他奉行“美国第一的民族主义”(America First Nationalism),明显具有“白人至上”的倾向。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这种不顾少数族裔利益,歧视甚至打压弱势族群的政策势必引发文化冲突,也不可能被文化共同体所有成员接受。
四、结语
文化语用学为理解和分析美国政治话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美国政治话语因领导人的风格不同所表现出的话语表征各异,但是从深层来看,这些目的性极强的政治话语都暗合美国传统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或当下的美国文化态势,旨在为文化共同体成员所共享和认同。无论是美国总统的正式讲话(如联大发言和电视辩论),还是非正式的网络推文,文化理性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始终在调控美国政客的话语选择策略和语言表征形式。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美国政治话语中的文化理性具有工具性、从属性、权威性和可调节性等语用属性;同时,美国政治话语的文化理性显现出层次化的语用分层结构,包括文化设定层、语用演算核心层和文化基础事实层,各层之间互相关联,层层递进;美国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语用管理涉及言语行为的情境合理性、社会语境合理性和文化语境合理性。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美国的文化核心设定和政治话语体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自由主义政治话语体系逐渐被新兴的民粹主义取代继而演变为敌我斗争的多元文化话语体系。与建制派不同,民粹主义是美国政治的极化,被主流政治排斥在外的民众迫切希望能够改变现状①钟准:《民粹主义与西方民主制度的关系——以特朗普与共和党关系为例》,《党政研究》2017年第6期。。所以,尽管一些政客的言语不断刷新“不得体”的底线,但是这些看似随性的话语策略,实则高效赢得了美国蓝领白人和中间派的支持。从文化理性的视角分析美国政治话语,可以很好地解释美国政治话语话锋转变背后的文化驱动理据,为我们理解美国政治话语输出和预测美国国际战略导向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