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交替“六对接”实施初探
——以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

2023-01-02周延昌

装备制造技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学师傅实训

周延昌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老牌专业,拥有近70年的历史,专业从建立之初就实施工学交替,上世纪80年代学校教师就领着学生到企业自主设计制造机床,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的传统也因此一直保留了下来,并于2017年提出“工学交替五对接”,后来完善为“工学交替六对接”。工学交替的实施使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95%以上,位于省内排头,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服务。

1 工学交替的内涵

工学交替,顾名思义为学生的学习场合是学校和企业,通过在课堂和车间交替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合格的职业能力。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到:“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将工学交替定义为一种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的形式是多样的。《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6〕12号)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

2 工学交替六对接的实施

2.1 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对接

高职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考虑当地多数对口企业的岗位需求,尤其是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生在毕业后3~5年内所应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高也不能低,高了学生根本无法实现,低了就是资源的浪费。高职的就业岗位不能是简单的重复的劳动,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果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和岗位需求相对接,说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问题或者岗位需求的定位有问题。

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能够从事机床操作、工艺规程制订、生产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个培养目标是在充分调研黑龙江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的岗位需求后确定的。黑龙江机械制造企业发展迅速,近年设备更新很快,机床操作人员的缺口比较大,同时与操作人员相关的产品工艺规程制定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也有缺口,企业有稳定的岗位需求。高职学生经过系统学习毕业后经过3~5年的岗位锻炼完全可以胜任这些岗位,也有部分优秀毕业生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直接独立上岗。这说明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实现完全对接。

2.2 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对接

通过对本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10年来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变迁分析,总结毕业生职涯发展如下:80%以上毕业生毕业第1~3年的工作为机床操作,20%左右毕业生工作3~5年后从事工艺规程制定,10%左右毕业生工作5年后从事生产管理岗位如调度等。

根据毕业生职涯发展发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为机床操作,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机床操作开展。第一学期金工实习、第二学期车铣加工、第三学期数控加工、第四学期机械CAM、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按照机床操作认知、普通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计算机辅助机床操作和综合操作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培养。加工零件的难度和精度逐步提高,对学生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机床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要进行相应的生产管理。

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设置和讲授,与岗位工作内容关联不强或者无关的课程进行删减,相关内容不讲或者少讲,以够用为前提;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其学时,保证所有内容都要涉及并要精讲精练,以熟练应用为前提,从而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对接。

2.3 教学团队与师傅团队对接

工学交替学生的培养需要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参与。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老师负责进行讲授,在企业学习期间由企业师傅进行讲授。学校老师要和企业师傅共同研究教学方案,保证课程内容完整性、衔接性和不重叠,在校学习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在企业学习期间主要以实践知识为主。

企业的技术往往领先于学校的理论教学,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多进行沟通,多了解企业技术发展,企业师傅也要多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深厚、课程体系整体把握好,企业师傅实践能力强、工匠精神和安全质量意识高,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可以进行结对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实行双导师制度,在学校由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在企业由企业师傅负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业教师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同时辅助企业师傅进行学生的管理。

企业师傅往往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在承担企业繁重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授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自身工作,对其经济利益会有一定影响。同样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频繁下企业学习与企业师傅进行沟通。为了充分调动专业老师和企业师傅的积极性,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由学校对企业师傅和专业教师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学校和企业在相关评聘和评优中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政策倾斜。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团队与师傅团队对接持续稳定。

2.4 实训环境与企业场景对接

高职毕业生的定位是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要锻炼实践技能必须要有合适的实训环境。校内实训基地相当于一个微缩的企业,企业的功能在实训基地中都要有所体现。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生产的真实性和技术应用的先进性,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融教学、生产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完全参照企业管理,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中能体会到企业的工作氛围。

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校内实训基地的侧重点是教学,而企业的侧重点是生产。在校内实训基地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技能训练,在企业中企业师傅的指导更多的是指点或者是答疑。学生只有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才能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生不经基本训练直接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往往会事倍功半。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要求全面并相对简单,包含所有生产所需的实际技能,但是要求水平不高。而企业生产时工作岗位决定了要求技能相对单一但是水平高。这也就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场景要进行对接,实现过渡。企业在产品不涉及到保密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加工部分加工要求不高的产品。学生在校内就对企业产品有了初步的认知,有更多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工作流程,到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进入角色。

工学交替关键点之一是学生学习场所的改变,什么时候改变,怎么改变是关键。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新生入校进行专业介绍时,请企业师傅到校进行企业介绍岗位介绍,让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在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达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对企业行业有直观的认知。在二三四学期不定期请企业师傅到校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前沿等。经过四学期的在校学习,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后,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实现学习场所改变,同时由学生逐步过渡到学徒,进而转变为工人,实现身份的转变。

2.5 学习评价与工作考核对接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2019版)》中规定“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为6个月,可根据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高职实践性学时比例很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评价就变得特别重要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评量学生学习情况,不再单纯的是采用一张期末试卷决定课程成绩,而是采用纸笔测验、实做评量、档案评量、口语评量等等多元化方式。

对于实践性教学更要改变考核方式,不能单纯的评价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看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程度,同时考核在工作中的质量管理、安全环保意识等,具体参照企业对工人的工作岗位考核要求。甚至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结果应该只分两类:通过与不通过。就像企业工人一样生产的产品要么合格要么不合格,不存在所谓的分数,如果有也只有0和100两个分数。实践教学中只要学生加工的产品有一项指标没有达到要求,无论其他指标完成度有多么高,产品也是不合格的,学生也是0分,没有通过考核。

2.6 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

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规定的学分和学时,顶岗实习成绩合格,就可以取得高职学历证书,这标志着学生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已经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了职业资格。但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无法体现,同时专业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比较多,是否能满足某一具体岗位的当前需求等等都无法体现。这就需要针对某一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学生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明所学知识和能力胜任该岗位需求。

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将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并在证书考试前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其相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以便于顺利考取证书。人社部门审批通过的第三方机构发放的证书,学生获取后可以享受诸如积分落户、职业补贴、税务减免等政策。学生毕业时除了取得毕业证还考取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更快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当然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个人建议不要考取过多,一般以2-3个为宜。

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议本专业学生优先考取的数控车铣加工(中级)、多轴数控加工(中级)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两个证书和就业息息相关,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再考取其他证书。

3 工学交替六对接的意义

3.1 工学交替六对接实现了共赢

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提高了专业技能,弥补了校内学习的不足。通过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对行业有了深刻体会,有了清楚的自我定位,知道今后专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通过工学交替提前储备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长期稳定的工业交替也使企业不用担心用工荒,可以全力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效益。

学校通过工学交替锻炼了教师,磨合了课程,为企业和学生搭起了桥梁,专业就业率持续增高,就业质量高,社会影响力增大。

3.2 工学交替“六对接”推动“三教”改革

高职院校的课程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整,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本教案讲一辈子”已经成为过去式,知识在更新,技术在更新,这就要求学校、专业、教师进行更新,进行学习,与时俱进。高职教师要深入企业,要把课堂搬到车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二十年前普通车铣加工是机械加工主流,十年前是数控加工,现在则是智能制造。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更新,完善教学大纲,编写或开发适应当前发展的新型教材。根据高职生的特点进行教法改革,由原来的纯课堂讲授变为学生主导教师引导,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3.3 工学交替“六对接”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通过探索适应当前时期的工学交替六对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总结,完善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使之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样也可以为后继新的教学模式做参考。

猜你喜欢

工学师傅实训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工学结合护理专业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衔接度探索研究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