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张锡纯“大气下陷”理论论述胸闷变异型哮喘
2023-01-02黄婧文王灿刘春雨张兴彩
黄婧文,王灿,刘春雨,张兴彩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CTVA)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亚型。CTVA无明显的喘鸣、气急表现,而以胸闷为主症,发作时双肺听诊可无哮鸣音,却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部分患者兼有抑郁、焦虑症状[1]。儿童难以描述其胸闷症状,常表现为频繁长叹气[2]。
喉中如拽锯声、如水鸡声、痰鸣如吼是“哮病”发作时的典型特点,而CTVA以胸闷为主症,无喘鸣、呼呷有声的表现,故不能将其归属于“哮病”范畴。尹硕淼[3]将其归属于肺痹范畴,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肺痹》中指出“痹者,闭而不通谓之也”,即肺气郁闭,升降失常是“肺痹”的发病机理,症见胸中满闷、咽中如有物,甚则喘憋气逆、呼吸困难等,这与CTVA患者临床表现类似。然张锡纯[4]认为凡具有气郁不舒表现的病症,不可妄用开通之法,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并指出胸中大气犹如瓶中空气,若用机械将瓶中空气提尽,内气无力与外气相抵抗,则瓶之薄脆者必受外气排挤压迫,胸中大气空虚,不胜外气排挤之力,即觉胸中满闷。本文从“大气下陷”角度论述CTVA。
1 “大气”与“大气下陷”理论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大气”的概念,《灵枢·五味》篇提出大气积于胸中气海,出于肺,循喉咙,与外界相通;《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亦有提及大气,认为胸中大气对水液代谢平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明清时期喻昌著有《大气论》,大胆指出大气即是宗气;张锡纯与喻昌观点相同,认为宗气与大气异名而同物,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首提“大气下陷”理论,创立升陷汤类方升举下陷之大气。
大气的来源及功能历代医家均有论述。《灵枢·邪客篇》言:“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也”,即胸中大气源于中焦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与自然界清气,上走吸道助呼吸,旁通心脉辅心行血;《金匮要略》中“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是关于大气治疗水气病的论述;张锡纯[4]谓大气是“胸中之地为宅窟者”,其来源是“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并且张氏中西汇通,提出大气是延髓之动力,《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西人谓肺之呼吸延髓主之,胸中大气实又为延髓之原动力”。
气陷是一种病理变化,分为升举不足或下陷太过两种表现形式,为气虚之严重情形。张锡纯[4]认为大气下陷的原因是呼吸之气(外气)与胸中大气(内气)不相接续。胎元虚弱、禀赋不足,年事已高、脏腑衰弱,大病缠绵、迁延难愈,久泄久痢、气随津耗,劳力过度、耗伤气血,过服破气之品等均可导致气陷,胸中大气下陷,肺之呼吸失于鼓动,全身气血运行失常,进而演变出多种病症。《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大气下陷证”症见: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2 大气下陷证与CTVA相关
在症状上,CTVA患者常表现出胸闷、叹气、长出气、清咽。大气下陷证亦有“胸中满闷”“气短不足以息”“气不上达”“善太息”“喘不得平卧”“咽部发紧”的表现[1-2,5]。
在发病机理上,小气道功能障碍与胸中大气行呼吸功能异常有相关性,两者均是导致胸闷、短气的原因。刘芬[2]等研究发现CTVA患者肺功能以小气道功能受损为特点。张勃[6]指出FEF25-75对诊断伴有小气道功能异常的单纯胸闷气短具有临床意义。张锡纯[4]谓“盖谓大气能鼓动肺脏使之呼吸,而肺中之气,遂因之出入也。”故大气下陷证之“胸闷”“气短不足以息”的原因为大气不能正常发挥其助呼吸的功能。
特应性体质:CTVA患者FeNO水平高于正常人[7],哮喘患者FeNO结果的高低与是否为特应性体质有关[8]。现代医学[9]认为气道炎症的程度以及气道高反应性均与FeNO相关。吴志宏[10]认为宗气亏虚与过敏性哮喘相关,因宗气是沟通肺与鼻以及其他脏器的媒介,而过敏性哮喘发作的原因不外乎外有邪气、异味相袭,内有宗气亏虚。
3 大气下陷机理
3.1 肺脾气虚
肺与脾在大气的生成上关系密切。脾居中焦,中焦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肺为气之本,为呼吸之本,清气由肺吸入与中焦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生成大气。正如张锡纯谓“虚里之络,即胃输水谷之气于胸中,以养大气之道路”“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4]。中焦水谷之气是宗气生成之源,《灵枢》五味篇:“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若脾失运化,则大气化源不足,甚则下陷。从经络循行讲,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同属太阴,同气相求;从五行生克制化讲,肺与脾的关系是母子关系,是相生关系,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故补中焦、健脾气是治疗大气下陷证的基础。
3.2 肝气上逆
肝在志为怒,张锡纯[4]提出怒则引发肝火,木火犯胃,使得本应下行的胃气转而上逆,迫使肺气上逆,导致喘促,上逆的肺气填塞于胸中迫使胸中大气下陷;肝在志为怒,恼怒日久则肝气横逆犯脾,纳谷减少,而胸中大气全赖于水谷之气的充养,大气不得水谷之气滋养,日久必虚而下陷。
3.3 命门、元气、肾精亏损
胸中大气有赖于命门少火之升发。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胸中大气亦依赖于命门少火生发,以徐徐上达,后受水谷之气的培养,贮积于膻中[4]。《类经附翼·求正录》云:命门是“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五脏之阳气均依赖于命门少火的升发。故命门少火虚损则胸中大气乏源;张景岳将少火和壮火类比为人体阳气,认为“火为天地之阳气,万物之生皆赖于阳气”。然火有性温和者,亦有亢烈者,张景岳《类经》云“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平和之阳能培育气,是气旺盛不衰的保障,阳过极化而为火则耗气、伤气。元气以命门少火为根本,若命门少火失和,阳旺极为火则耗损元气,亦致大气亏虚。张锡纯[4]曾治一产妇为热药所伤,产后耗伤大气,加之壮火食气,致使气陷太过,张氏予其理郁升陷汤而愈。因此,无论是少火虚损还是火旺耗气均会导致大气虚弱。
胸中大气由元气及肾精培育。张锡纯[4]谓人之元气自肾达肝,自肝达于胸中,为大气之根本。《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可知,元气之于胸中大气具有根本性意义,正如《难经·八难》中提出元气是“呼吸之门”。元气由肾精所化,肾为精之处,先天不足、饮食所伤、久病及肾、劳力、房室过度、恐惧等原因都可引起肾精亏虚,肾精空虚不能化生元气则胸中大气无以充养。
3.4 情志失调
张锡纯[4]曾治一妇人因长期恼怒而大气下陷案,其人自觉呼吸不利,咽中干渴,脉左部如常,右部来缓。投以升陷汤。此因胸中大气因肝气上逆而下陷;《素问·举痛论》云:“恐则气下”,过度恐惧则伤肾,使得肾气不固,气陷于下,故胸中大气亦可因惊恐而下陷。张锡纯[4]依据内经“恐则气陷”理论,曾治一妇人因失火恐慌而大气下陷。余花[11]曾用张氏所创“升陷汤”治疗由恐惧导致大气下陷患者2例。
3.5 大气下陷与痰饮、瘀血的形成
心与肺共同调控气血的运行以及呼吸吐纳。张锡纯[4]指明全身诸气和周身血脉依赖于大气之统领。心肺各司其职,则气血调和,血脉通利。若大气虚弱下陷,气息不相续接,则运血无力、气血凝滞,形成本虚标实之证,症见胸闷如窒、呼吸不利。关洋洋[12]提出升陷通络法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心为阳中之太阳,为一身阳气之主,张锡纯[4]谓“周身之热力,借心肺之阳,为之宣通”。然心肺之阳依赖胸中大气之斡旋,张锡纯[4]提出“心肺之阳,尤赖胸中大气,为之保护”,治疗心肺阳分素虚,又大气下陷的患者,不升补下陷之大气,但服热药者无功。
肺与脾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素问》经脉别论篇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液,积湿生痰,上聚于肺;肺气不足,气机宣降失常,亦导致津聚痰凝。孙宇鹏[13]等指出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多选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玉屏风散等具有益气作用的方剂,达到益气祛痰的目的。张锡纯[4]提出若胸肺胃脘无胸中大气斡旋,易致痰浊积聚,正如《金匮要略》所言“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故张锡纯治疗痰涎内盛,又大气下陷者,莫不用升陷汤加减治愈。
3.6 大气下陷证与寒饮结胸证相鉴别
张锡纯[4]指出临证应注意与寒饮结胸相鉴别。从症状上,寒饮结胸证亦有气短、脉迟弱的表现,但畏寒明显;此外,寒饮结胸证之气短伴有胸中紧闷感,如有重物压之,而大气下陷证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张口呼吸,鼻翼煽动,甚者呼吸将停”,并无紧缩、压迫之感。从病机上,大气下陷证属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脉象多沉迟微弱;寒饮结胸证为实证,脉多弦迟细弱。
4 治疗
4.1 升陷汤
升陷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中生黄芪六钱,柴胡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桔梗一钱五分,知母三钱。黄芪为君,既能补气又能升气,柴胡引下陷之大气左升,升麻引下陷之大气右升,桔梗具有引经作用,为诸药之舟楫,载药上行至胸中,知母使诸药不至过于温燥。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芪[14]对于哮喘的治疗有特异性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气道重塑、 调节免疫状态、抗氧化;升麻[15]中酚酸类、三萜类、色原酮类等化合物为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柴胡[16]中有效成分可通过刺激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糖皮质激素,进而发挥抗炎作用;知母总多糖[17]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从而减少炎性渗出、改善组织水肿状态;桔梗[18]通过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蛋白磷酸化正调控、平滑肌细胞增殖的阳性调节等生物过程,以及ErbB、mTOR、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詹勤[19]研究发现升陷汤去掉桔梗后,全方活性成分吸收入血后向组织扩散所需时间延长,缺桔梗方组药-时曲线形状与原方曲线相比变化较大,故桔梗的引经作用十分重要。徐文慧[20]通过小鼠常压耐氧实验,发现给予升陷汤10 d后,小鼠耐缺氧时间显著延长,证实了升陷汤有明显的的益气作用。
4.2 升陷汤加减
对于心肺阳虚兼见大气下陷者,症见恶寒、自觉心胸发冷、项背紧,张氏创立回阳升陷汤,方中生黄芪(八钱)、干姜(六钱)、当归身(四钱)、桂枝尖(三钱)、甘草(一钱);大气下陷又兼气机不畅,经络瘀滞者,予理郁升陷汤,方中生黄(六钱)、知母(三钱)、当归身(三钱)、桂枝尖(钱半)、柴胡(钱半)、乳香(三钱,不去油)、 没药(三钱,不去油);脾虚极下陷,小便失禁者,予醒脾升陷汤,方中生黄芪(四钱)、白术(四钱)、桑寄生(三钱)、 川续断(三钱)、萸肉(四钱,去净核)、龙骨(四钱,捣)、牡蛎(四钱, 捣)、川萆(二钱)、甘草(二钱,蜜炙)。
4.3 桂枝
治疗逆气上冲所致的大气下陷证,张锡纯[4]善用桂枝镇之,桂枝性条达,善降逆气,能引大气上行,例如桂枝在苓桂术甘汤中发挥引大气上行的作用;在桂枝加桂汤中桂枝能降逆气,用于治疗奔豚病。桂枝与代赭石、铁锈、铅灰、金银箔等质重镇肝之品不同,桂枝能升能降,适合肝气升发的特性,张锡纯[4]谓“其能升陷者,以其枝直而不下垂,且色赤属火,而性又温也。其能降逆者,以其味辛,得金气而平肝木,凡逆气之缘肝而上者,桂枝皆能镇之”。
5 病案举隅
患者樊某,女,51岁,2021-11-04首诊。主诉:反复胸闷1+a余。既往史:否认甲状腺亢进症病史、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心脏病病史、血液病病史、焦虑症病史以及抑郁症病史。患者1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咽部不适,偶有咳嗽咳痰,经治疗后咳嗽好转(具体不详),但仍有胸闷,生气时加重。现症见:胸闷、倦怠、乏力,情绪激动时加重,善太息,喜清嗓,无咳嗽咳痰,无心慌胸痛,食欲欠佳,舌淡苔薄白,脉沉迟微弱。双肺听诊未闻及哮鸣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于他院做相关检查示:胸部CT平扫未见异常,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未见异常,肺功能示FEV1/FVC 59.41%,FEV1 52.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呼气NO浓度均值:68 ppb。患者西医诊断为胸闷变异性哮喘,中医辨证当属大气下陷证。治以健脾益气,升清举陷为主,处方升陷汤加减:黄芪30 g,柴胡6 g,升麻5 g,桔梗6 g,知母15 g,山萸肉15 g。1剂/d,水煎2次,去渣混合200 mL,分2次口服,100 mL/次,2次/d。共7剂(患者拒绝使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以及其他西药)。2021-11-12二诊,胸闷明显减轻,但自觉口干、口渴,舌淡红苔白燥,脉沉、寸脉较前有力,遂将知母改为30 g,继服7剂。随访至今,3个月内胸闷症状未复发。
按:患者胸闷1 a余,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表现,胸部CT检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无异常,无甲状腺亢进症病史、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心脏病病史、血液病病史、焦虑症病史以及抑郁症病史,诊为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倦怠、乏力,善太息,情绪激动时加重,舌脉俱为佐证,辨证属大气下陷证,恼怒则肝气上逆,迫使胸中大气下陷,加重病情。治以益气升提,选用升陷汤加山萸肉15 g,因山萸肉能收敛气分之耗散。二诊胸闷减轻,但觉干渴,故增加知母剂量以养阴生津。
6 结语
胸闷变异性哮喘为不典型哮喘,易被漏诊、误诊。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CTVA难以与抑郁、焦虑鉴别都是漏诊、误诊的原因。从中医角度分析本病,临证要注意分清虚实,不可简单将胸闷辨证为气机郁滞,妄投理气之品,气虚下陷者亦有之,治以益气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