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科室效能建设的保障能力及其构成要素

2023-01-02胡海洋刘笑明林小波

中国医院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技科室效能

■ 杨 林 陆 阳 胡海洋 刘笑明 林小波

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医院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对医院及其专科水平能力进行评估、测量和改进一直是医院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1]。临床科室的效能是医院医疗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临床科室在实现医疗目标中所显示出的技术能力和所获得的医疗效率、效果、效益的综合反映。它是衡量临床科室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医院科室能力建设的整体反映[2]。追求效能的不断提高,是医院科室能力建设的中心和出发点,是现代医院科室能力建设的生命所在。

科室效能建设的实践路径就是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效率和技术能力,提高患者救治的质量,保证医疗目标的实现。

1 临床科室效能建设保障能力的含义

科室效能建设的保障能力是指对科室效能建设起支撑和促进作用的外部资源要素的配置水平和发展能力。这些要素一般具有两个特征:一是非医学性;二是临床科室对其没有或只有有限的掌握能力,但这些又是科室效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保障。

保障能力与技术能力相对应。技术能力是临床学科发展的内涵所在,包括其开展的诊疗项目、技术优势、医疗质量、科研水平、发展能力等。

2 临床科室效能建设保障能力的研究意义

医院作为承担着治病救人、推动医学技术发展、培养医学后备人才等重要任务,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运行机构。尤其是代表着区域医疗最高水平的三级医院,承担着为区域医疗服务托底任务,其综合效能更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综合保障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综合效能的提升。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将科室效能最大化,促进科室高效可持续发展,不能忽视保障能力建设。

在医院建设中,要系统梳理保障机制是否合理,工作流程是否方便快捷,扬长避短,补齐不足,仔细分析保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排除制约科室持续高效发展的不利因素,深挖潜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有效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高临床科室效能。

3 临床科室效能建设保障能力的构成要素

3.1 科室建设与发展的硬件支撑

科室建设与发展的硬件支撑属于外生性卫生资源的一种,包括科室的空间与规模、医学装备、智能化水平等[3]。

3.1.1 空间与规模。空间与规模是临床科室发展的根本基础,它包括诊疗区域面积、床位设置、配套设施空间,是否设立有专科实验室及研究机构配置状况等。合理的人员床位比,保障医疗服务的效果效率;科学的重症床位比,保障疑难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专科实验室及研究机构是科室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障紧跟学科学术前沿、保障有效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组织。没有位置空间的承载,所有的技术能力都无法发挥效力。这些空间上的硬件条件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发展,成为学科综合发展能力的基本保障。

3.1.2 环境设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如何更好地进行布局和设施配置,是影响科室效能的重要因素。空间内的布局合理性,需要和诊疗流程相匹配,使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更高,处置流程更加便捷。另一方面,要有符合诊疗要求的基建设施保障,不仅包括诊疗所必需的诊察室、准备室、办公区等,还需要有合适的医务人员休息室、就餐区、阅览区、示教与会议区等。最后,需要优化的诊疗秩序以及诊疗环境,提升软环境设计,使医护人员有更好的环境舒适感。

3.1.3 医学装备。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医疗设备的进步。医疗设备的配置水平,也决定了医疗技术的发展高度。先进的医学装备不仅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医院临床科室进步与发展的关键因素[4]。要确保医疗设备可以满足专科开展相应等级医院临床项目的要求,要具有先进性和适宜性。对于大型医院,不仅具备完成常规医疗活动的设备配置,还应具有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必要设备,以及代表区域高技术水平的高端设备。

同时,要具有与医疗设备相适应的临床工程技术保障力量的配备,将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作为诊疗活动的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到设备使用前检查、使用中监控、使用后校验,确保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

3.1.4 智能化与智慧医院建设。智慧医院建设不仅是国家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重要方向,医院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客观手段,同时也是影响临床科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5]。智慧医院建设的框架以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为核心,为临床医务工作人员、患者以及医院管理者提供效率更优的解决方案[6]。

智能化系统的合理设置减少了人工环节,增强自动化程度,不仅优化了工作环境,更是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应用可以简化诊疗流程,将机械性的数据统计、物流传输、流程规范、智能叫号等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既保障了准确率,又节约人力成本,让医护人员专心从事诊疗活动本身。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的智慧型医院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除了目前已经发展成熟的智能化药房、医疗耗材的智能化仓储管理、垃圾及污衣智能收集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渗透于医疗技术,例如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AI辅助影像诊断系统等。

人工智能的运用拓展了人的思维和眼界,激发人的创造潜能,推动医学的进步。最终,物联网交互技术、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和大数据挖掘技术的结合,将打造智慧型医院服务体系,使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更加安全、优质和高效。

3.2 科室成长与进步的软件系统

3.2.1 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网络。信息化是实现高效和精细化管理、业务创新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应用发展已经扩展到更高层次的要求,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是提高临床诊疗效率的必然要求,而且这一要求贯穿于诊疗的全过程[7]。

通过建立院内互通、院外互联的信息化平台,利用集约式预约挂号平台、整合自助机软件功能、构建日间手术患者门诊通道、医技检查电子申请、建立患者主索引、实施急诊综合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就诊流程,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持续改进。逐步应用全景医疗系统、远程会诊、“互联网+”系列智能终端等项目,推进信息系统间整合以及信息标准化进程。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通过桌面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等顶层架构设计和实施,建立覆盖医疗护理全流程的高度集成一体化的电子病历系统;建立覆盖全医技的PACS系统提升检查数据的管理效率;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打造高效的决策系统,挖掘和建立临床专科知识库,实现临床诊疗的高效能,建立真正的“智慧医院”。

3.2.2 医技公共平台的支撑能力。医院各个医技科室,包括药学科、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手术室、供应室等在医院中构成临床学科发展的支撑平台。医技科室技术水平的高低、工作质量的优劣、检查报告结果是否准确及时,直接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影响着全院临床科室的学科发展和工作效率。要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多部门的资源整合,打造医技公共平台,加快提升医技服务对临床学科发展的支撑能力。

医技科室的工作目标上,医技项目要能满足临床发展的需要,技术质量上满足临床精、细、准的需要,工作时间要能满足临床及时诊治的需要,技术方法要能满足临床新技术的需要,最后,运行成本要能满足临床节约的需要。

在工作效率上,要优化医院医技检查流程,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强化内部资源整合,提高检查效率,实现“一站预约,网络分配、多点检查”,解决医技检查次序混乱的问题。

在专业技术能力上,医技科室要能够提供更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要规范质量管理,完善逐级质控和横向质控机制,提高医疗技术质量,保障临床医疗安全。另一方面,医技科室专业多、专业性强,面对的往往是比较单一化的某个部位或特定样本,缺乏对患者其他相关信息的了解,因此医技科室必须加强和临床科室的协作联系,加大随访力度,跟踪治疗效果。建立与临床科室定期的交流制度,依据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技术能力,给予临床科室更强大的支撑力量。

3.2.3 多学科协作能力。大型医院的专科化建设促进了专科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但对于一些疾病的综合治疗能力则需要更多的协作。以往的模式中,通常通过科间会诊来沟通和协调。为适应现代医疗诊疗模式的发展趋势,当前更广为推崇多学科诊疗模式(以下简称MDT)。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具有多学科参与、综合性强等特点,在打破学科之间壁垒的同时,可以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实现医生、科室和医院的共同提高。对于患者,MDT模式具有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误诊误治,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增加治疗方案的可选择性、制定最佳治疗手段,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同时避免了不停转诊、重复检查给患者家庭带来的负担,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8]。对于医生,MDT下各学科的临床医生在诊疗同一疾病时的合作,必然会发生不同学科间对疾病诊疗最优方式的探讨,这就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更多的诊疗思路和诊疗方式的选择,可以极大地提高医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人才梯队的建设。对于医院,MDT为医院总体学科建设中的医疗团队综合能力提高、适宜新技术发展和诊疗方式的优化、创建学科优势和强化科研创新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基础。

医院要不断开拓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开展面对更多病种的MDT门诊,建立规范的协作制度。通过多学科的联合会诊,实现分工不分家,建立互通通道,提高诊治效能。

3.2.4 保障性工作圈建立高效的微循环。医院行政管理架构下的多学科协作是全面的,但缺少灵活性和迅速性。保障性工作圈是多学科协作的重要补充。所谓保障性工作圈是临床专家在诊疗过程中与其他部门或专业人员积累和自发形成的合作关系,以解决常见的配合和协作需求,这种工作关系具有更多的私人性。专家对于自己专业范围内需要合作或咨询的其他科室人员,如果通过科室间的会诊和审批,往往时间效率较低,且可能沟通的流畅性较差。通过专家的个人关系建立的保障工作圈,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微循环,更高效地解决专业间的协作需求。更加默契的工作圈关系,极大地提高诊疗效率。

3.2.5 患者影响力的培育。患者影响力是指医生或医院对患者在诊疗认知上的影响能力。患者影响力越大,在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可信性”越强,患者对医院的诊治能力的认同度更高,信任度也更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诊疗效率。

患者影响力的培育有多种形式,例如: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可以加强患者对于医院的认可和信任;组织病友会可以了解患者诉求,汇集和合理利用患者信息,增加患者粘合度;举办培训班(如产前培训班)提高患者科普知识水平,储备患者资源;我院还举办了“晨间半小时”活动,利用门诊开始前的时间,普及慢性病知识,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发展。

3.3 临床科室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

3.3.1 行政职能部门服务能力。行政职能部门处于医院管理的核心地位,是医院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服务能力的好坏,对于医疗一线科室的效能建设具有极大的影响。

医院行政职能部门要树立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强化组织领导,真正服务好患者、服务好临床、服务好管理。医院行政职能部门需要实施和加强精细化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精细化管理不但充分发挥服务领导的辅助决策、落实任务、督办考核、活动统筹等作用,而且充分发挥服务职工的部门协调、会务服务、文件管理等作用,增强医院行政办公室的服务能力,提高医院办公室的服务效能。完善高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智慧化、精细化和人性化;推行可及可靠、效率高、效果好的服务模式。

3.3.2 人才支持与服务。人才是科室发展的核心资源。在行政管理体制保障方面,对于人才的支持和服务政策是保障科室效能建设的重要制度。医院要关注职工的各方面需求,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专业技术方面,注重医院人才的自主培养,鼓励专业人才进行出国研修以及学历层次提高等方面的培养工作。加强医院现有人力资源的挖掘与培养,并在支持力度、培养方向、考核制度等方面大力支持。创建优质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的技术协作和学术交流,促进知识更新,提高业务水平,加快引入新技术新疗法的步伐。

待遇是影响人员去留的最主要因素,医院要不断提高职工待遇,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合理的、高效的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此外,工会、团委等党群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让职工在精神方面感受到归属感,了解职工的所想所忧所怨所盼,为职工服务,做好职工的坚强后盾。

3.3.3 分级诊疗与医联体结构。我国于2013年针对门诊人数剧增且集中于三级医院的问题提出了“医联体”的概念,通过支持大中型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和帮助,缓解大型医院的门诊压力,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9]。

创新医联体机制,探索区域规划下的专科联盟组建,通过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的实施,是提高临床科室效能的方法之一。医联体单位之间实现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将常规病例的首诊下沉到基层社区医院,安排三级医院专家定期到医联体医院开诊,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同加强医联体之间信息互联和转诊快速通道,三级医院重点攻克疑难病例。保障患者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注重患者的就医体检,分级诊疗综合保障患者对于生命健康、生命质量的要求。开设双向转诊门诊,畅通上下转诊渠道;进一步发挥远程医疗作用,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保障医联体长期健康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到因疑难重症比例的增多,医疗安全风险也会增加,因此要从制度、流程、人员上提高医疗质量风险控制水平,落实疑难重症病例讨论和评估制度,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做好愈后随访工作。

医联体内部可形成良性、有序的内外部竞争机制,有效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可以完善健康与医疗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在整体提高医联体内部各医院的医疗与健康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同时,能够深入放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能力,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3.3.4 国际协作。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通过加强国际化交流提升自身实力和推进医疗质量,已成为建设现代化高效医院的必然要求。同时,各学科的高水平发展是医院走向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体现。通过广泛、高效、积极的国际交流,不仅可以将全球的人才、信息、技术交流进行共享,更能推进医院接轨世界先进的医疗水平[10]。

国际化战略包括多个方面的国际化,包括在制定医院的发展愿景、计划与目标、引进人才与技术时具有国际视野;在医院管理和临床诊疗上遵循国际标准;在管理方面、技术方面、服务方面需要达到国际水平;在医院发展上具有国际思路;支持双向国际合作交流,提升人才队伍;并探索开拓国际员工、国际病人、国际化网站、以及国际化文件等。

在国际化战略中,人才国际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注重培养现有人才,将职工送出国门培训,使其拥有国际化思维和国际化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要利用国际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同时,依托优势学科建立的“国际病房”是医院走国际化路线的最好诠释。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达到“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发展一个学科、兴起一个领域”的“裂变”效应,为医院人才培养提供新机遇,提升临床学科能力。

3.3.5 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医院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端正医德医风的基础工作。医院文化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教育功能等[1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对医疗服务产生了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也对医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不仅有赖于医院现代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还应建立起一种体现全员改革进取精神风貌的共同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的医院文化,它是提高科室效能、推动医院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用“文化力”凝聚员工,增强员工对医院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构建精神家园。发挥党建引领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不断以专业的态度着力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层面打造医院文化。例如,开展多样的医院主题年活动,将医院的核心价值观等核心理念传递到每位员工,增强全体员工从理念到行为、到习惯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医护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人文化服务水平。

4 保障能力的实现及目标

科室效能建设保障能力的实现在于相关构成要素的发展水平和落实状况。关注和研究构成要素,就是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提高现代医院管理水平,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从而将科室效能发挥到最大。在保障能力的建设中,发现管理中的短板,排除科室发展的制约因素,梳理促进效能建设的重点工作,精细化、科学化地提高科室效能。

促进临床科室的效能构建,需要通过PDCA管理流程的实施,建立有制度、有流程、有计划、有落实、有反馈、有改进的管理思路,使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一步,呈阶梯式上升[12]。同时要探索科学运用管理数据,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实践中,树立科学化管理的新常态。

保障能力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医生回归医疗”。回归医疗就是需要医务人员遵循医疗的专业化原则,在发挥医学的专业技能时,不需要考虑其他的外在约束条件。医院通过培养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只要安心看好病即可,不用背负任何其他方面指标的压力。只有让医生回归医疗,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科室效能,保障医疗质量,支持医院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医技科室效能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汕头市某专科医院青年医技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爱紧张的猫大夫
医技预约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