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水利规划的起源及运用

2023-01-02牛志奇

中国水利 2022年11期
关键词:良渚中华文明古城

牛志奇

(水利部财务司,100053,北京)

编者按: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联合研究,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考古遗址中水利工程设施的陆续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本文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三个重要考古遗址为案例,研究了水利工程在文明起源阶段所呈现的情景和运用的形态,提出“水”利用的智慧是水利规划起源的历史标识,水利是较早进入中华文明形态的关键要素的观点,对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华传统治水历史有借鉴意义。 本期特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迄今为止,水利规划最早的文字表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管子·乘马》中管仲有过著名的阐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这段论述指出,凡是营建都城,城址的选择要因天材,就地利,靠山近水。如选高地,要有水源保障;若近河湖,则有地形优势,以利排水而省修防之功。而考古发现,早于管仲2000 多年前,城池选择和建设已经具备了这一智慧,即基于水的自然属性与人工控制需要而产生的,通过采用人工水利工程,实施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利用水资源、控制水患的行为。

一、关于水利规划起源期的讨论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水利规划起源涉及多领域、多学科,本文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三个典型遗址考古为案例来讨论古代水利规划的起源。

1.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的重大考古成果,使中华文明史得到进一步伸延,也意味着我国五千年文明有了强有力的历史遗迹支持,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至今发现最早的城市文明遗迹。

良渚古城遗址是距今4300~5300年的遗址,考古发现的遗存主要有四种类型,其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就是庞大的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遗址中水利系统的遗存,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堤坝系统之一。 水利系统是良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水利系统包括上坝、下坝和山前长堤,大小共11 处人工坝体遗址,其中上坝6 条,分为东西两组,其影响的范围超过100 km2。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位于古城的西北部和北部,以自然山体为依托,在两山谷口之间,以南北走向修筑了两组用黄土夹杂裹泥稻草包修筑的堤坝。 可以说,良渚先民通过将古城外围的大型水利设施与古城内外的水网相连,构筑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在良渚古城存续期间,该工程在防洪、运输、灌溉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陶寺古城城址及其水利设施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也是距今3900~4300年的一座都城遗址,是龙山文化中规模最大的遗址之一。

陶寺城址作为都城,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对河流的利用。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盆地内塔儿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黄土塬上,汾河河谷在陶寺城址以西约4 km 处,依傍汾河的支流(南河、宋村沟),显然选址时有意远离汾河主河道,以避开自汾河的水患。 而且在数千年前,南河和宋村沟的水量充沛,可为陶寺先民提供充足的生活水源。 另外,陶寺都城就位于宋村沟与南河之间,可以依赖南河的自然坡降给排水,充分体现了古城遗址的选址和水利设施利用自然的理念。

3.平粮台遗址中的城市排水系统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201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项目,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南4 km 的大朱村西南方,距今已有4600 多年历史。 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内部,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考古发掘揭示出城内存在多处由陶质水管构成的排水设施,是研究早期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参考材料。 平粮台古城的排水系统涵盖了多个方面,不但包括居住区的日常生活排水,还包括城市排涝、城门通道排水等,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城市水资源的控制。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开展期间,考古工作者曾对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二里头遗址等数个距今3500~5500年的都邑性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发掘。 截至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4300~5300年,陶寺遗址距今3900~4300年,平粮台古城遗址距今4600 多年,这三个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 综上所述,这三个遗址的水利工程体系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经从傍水而居的自然选择到学会利用自然环境,通过兴建水利工程来完善城市的生活、生产条件。 三个典型案例反映出城址选择中的水利规划理念和技术的应用,这些由防洪、引水、排水不同功能组成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是需要前期的规划以及测量等技术的,由此可以推断古代水利规划自此已经完成了从发生到形成起源期的过渡。 三个遗址中所反映出的远古时期水利规划运用,是我们确定古代水利规划起源时间的重要依据。所以,按照中华文明发展的时间分期,以良渚遗址、陶寺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为主要参照,古代水利规划至迟起源时期在距今3900~5300年。

二、关于早期水利规划的运用形态

人类很早就认识和掌握了水和水利措施的某些规律,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行控制和调配,以达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进而推动文明的进程。 从以上三个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就能看出水利规划在起源时期的运用形态。

1.在城市选址中的运用

以陶寺遗址为例,陶寺的先民们对于水的利害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在城市选址方面做了科学的水利规划。 另外,在城址的洪水导流系统上体现了水利规划的理念。 2014年,考古专家在陶寺遗址勘察,发现陶寺中期城址外东北的小北沟较直,不像是自然冲刷形成。 考古工作者结合古河道和外郭城北墙东段与东墙北段相接处紧贴小北沟的情况,认为在中期之前可能有一条南河的支流直奔陶寺城址的中心区域。 为了避免将南河上游的洪水引入外郭城内,在陶寺中期建造外郭城时,人们很可能采取开凿小北沟这样一条导洪渠的方式,将南河支流导入外郭城北墙外的南河主河道。 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山洪的隐患,还保证了外郭城不受洪水的侵害。

人类自古以来逐水而居,这本是生存的需要,进入文明阶段,远古时代的先人们在城市的选址和建设中首先考虑的就是水的问题,要依靠天然资源,要凭借地势之利。 不仅要防御洪水灾害对城市的影响,还要方便用水,陶寺古城遗址充分体现了古代水利规划在城市选址中的运用,陶寺古城能够存续400 多年,与古城的规划选址、防御洪水等方面注重了水灾害控制和水资源利用有极大的关系,用现代的规划理念来说,就是在规划中体现了“以水定城”。

2.古城水利工程体系规划和建设的运用

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工程年代早,而且分布广、规模大,体现了因地制宜。 由11处水坝组成庞大的水利系统,完美利用了地形和自然山体,不仅能挡住山洪,保护良渚古城,还能把水流收集起来,形成东西两个地势较高的水库,将灌溉、泄洪、防潮、运输、调节水位等功能予以统一规划,做到既能趋利避害,又兼得山泽之利,还保护了城址、宫殿、墓地、祭坛、村落、田地等,体现了良渚社会高超的水利规划水平和良渚文明的发展水平。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Jessica Rawson 评论:“良渚古城外围存在着由许多条坝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十分清楚如何规划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劳动力,这为人类了解早期国家的组织方式提供了很大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鹏在他的文章中评价:“良渚文明可以称之为发达的水利文明。 良渚人精妙的治水智慧与超强的水利工程设计、组织、实施能力,造就了可比肩五千年前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辉煌良渚文明。 ”良渚遗址水利规划的运用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也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长期治水实践提供了早期规划理念。 如,春秋战国时期兴建的芍陂、都江堰、灵渠等工程各具特色,良渚遗址的规划理念在以上工程的设计中都有所体现。

3.古城遗址中排水体系的运用

以平粮台古城遗址为例,平粮台先民曾饱受城内水患的困扰,所以他们格外重视探索将城内积水排出城外的方法。 对此,考古发掘提供了清晰的依据。 在平粮台遗址南城门“门卫房” 通道下曾发现一组陶质排水管,该组排水管及沟渠均位于门道的路面之下。 平粮台先民先是开挖一条上宽下窄的倒梯形沟,然后在沟内铺设陶质排水管道,最后填埋起来,再在其上修筑路面。 除此之外,考古工作者在南城门东侧的城墙内也发现了两组陶质排水管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两组排水管的使用时间并非同时,但它们都穿过城墙,并且城内的部分较高,城外的部分较低,将城内的水沟或洼地与城外的壕沟相连通。 从层位关系上看,这两组排水管道中年代较晚的一段打破了城墙,说明这一时期城内很可能出现了内涝,同时,较早的管道可能存在排水不及的问题,所以平粮台先民将城墙拆毁 (或冲毁) 的一小段用于排水,待水患过后又重新修补城墙缺口,并再次铺设排水管道用于排水。 考古发现为我们清晰地揭示了生活在龙山时代的平粮台先民进行筑城、排涝、修补的动态过程。

为解决城内排水,利用高土台排房和道路外缘分布的排水沟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的精心规划,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规划支撑。 排水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平粮台遗址的先民们科学地规划设计了城市排水系统,成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显示出水利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

三、结 语

以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为依据审视良渚遗址、 陶寺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表现最突出的是这三个遗址都有大规模的城市,最重要的是这三个古城遗址中都揭示出水利要素的存在,并体现了远古时代水利规划的理念和行为,既有良渚大型水利工程系统的综合规划,也有陶寺城邑选址的防洪和水资源利用规划,还有平粮台城市排水供水体系的规划。正是由于各种水利活动,尤其是水利规划理念的形成和运用,使得城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受水害的侵扰,有足够的水资源来管理使用,有完备的排水设施保证城市的运行等。 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提出:在自然环境制造出的所有挑战中,正是不稳定的水环境所带来的任务,刺激人类发展出了社会控制这种水利办法。 把魏特夫提到的“水利办法”放到这三个遗址中去认识,较好地诠释了人类是如何发现和成功运用了“水利办法”。 由于水利这个关键要素的存在,使得代表着文明阶段标志的“城市”从萌芽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也促使其他文明要素的发育、聚集、成熟(如冶金术和金属器的使用、密集型的农业、宗教的统一力量、礼仪性的建筑),保证了农业生产,保护了大型礼仪性建筑,发展了手工业等。 所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文明阶段时,水利是较早进入中华文明形态的关键要素,而水利规划在都邑营建中发挥作用则是文明所到达高度的体现。

猜你喜欢

良渚中华文明古城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通海古城缀记
凝眸古城淮安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