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县某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
2023-01-02李贝童王一石刘倩
李贝童,王一石,刘倩
(新乡市封丘县水利局,河南 新乡453300)
1 某项目区概况
1.1 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封丘县荆隆宫乡前钟銮城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6′,北纬34°58′,距封丘县行政中心约20 km,交通便利。封丘县荆隆宫乡前钟銮城村项目区总面积为50 hm2,水土流失面积230 hm2。
1.2 地质、地貌
项目地处封丘县西南端,地处黄河冲积扇形平原的北半部,具有典型的黄泛区特征,属平原地貌范畴,微地形有起伏。
1.3 土壤、植被
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潮土、风沙土2类,土壤含沙量较高,土壤土层易被冲刷,易被风力搬运,沉积。全县属豫北平原栽培作物植被区,多为栽培植被,植物的截留、降水蓄渗、抗风沙能力相对较低。
1.4 水文、气象
1.4.1 降水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0 mm,其年内降雨分配不均匀,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58%左右。年际降雨变幅较大,丰水年为845 mm,干旱年为335 mm。项目区10 年一遇24 h最大降雨量为108 mm。
1.4.2 温度及光热条件
项目区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13.80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8.50 ℃,极端最高气温42 ℃。年平均日出数为2 382 h,日照率为55%。年平均无霜期211 d。
1.4.3 水文特征
年内分配亦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6、7、8 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8%,9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占26%,3-5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6%,降水空间分布呈现由西向东之间递增趋势。年平均蒸发量1 857.50 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9%。封丘县全年风向频率以北、东北风最多,年平均风速3.40 m/s。
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约160 hm2,其中:耕地面积53.33 hm2。
从土地及利用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坑洼不平,地面落差较大;二是风沙地,土地跑水、跑土、跑肥严重,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植物赖以生存的表面土层被剥蚀走,增大治理难度。因此有效增加耕地的保水能力,是治理流域的重点。
针对目前土地利用状况,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通过坑洼不平改造,增加基本农田数量,提高农地单位产量。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中评价方法,结合荆隆宫乡土壤普查资料,对项目区内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不同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认为沙碱地土层较厚,耕作条件较好,适应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3 某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和原因
3.1 水土流失特点
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风蚀轻微,以面蚀和浅沟蚀为主,重力侵蚀如风沙。
3.2 水土流失的危害
项目区地处沙丘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一是降低土壤肥力,氮、磷、钾等有机质肥料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降低;二是破坏土地资源,土层变薄,表土沙化;三是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加剧频繁,小麦等农作物无法适时播种,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四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贫困,阻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滩区搬迁项目正在进行。
3.3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3.3.1 自然因素
项目区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58%降雨集中在6—8月份,且多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造成超渗径流,形成水土流失。据资料统计,日降雨量在50 mm以上的暴雨,平均每年出现4次以上,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因素。
自然因素与地貌、土壤、植被、降水等有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貌,流域为沙丘,坑洼地较多,土层松懈,为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二是降水,流域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暴雨集中、强度大、历时短,从而导致地表径流较大,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三是植被,流域内林草覆盖率低,保水固土能力低。
3.3.2 人为因素
一是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二是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三是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
3.3.3 资金投入力度相对较小
由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面较广,措施较多,单位治理面积投资较小,从而使治理效果很难取得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为了提高治理效果,治理时多为连片治理,这样必定要打破原有的边界,将出现较多纠纷。
4 某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
4.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封丘县荆隆宫乡前钟銮城村位于封丘县西南境内,东邻陈桥镇,西接原阳县陡门乡,南面与古都开封隔河相望,北面与城关乡相邻西北距新乡市60 km,距省会郑州约90 km。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较差,环境治理情况欠佳,遗留了大部分的荒地、坑洼地,水土流失、风沙灾害现象十分严重。
为此,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不但对于保护水源,减轻水土流失、风沙压力,而且对促进封丘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重要意义。
4.2 水土保持目标
通过水土保持的治理,使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年拦沙率达到70%以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通过项目区工程措施综合治理,农林综合开发,切实改善项目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3 建设规模
根据流域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现状、水土流失特点以及生产发展方向,采取综合治理和自然修复、预防监督并举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 hm2;其中:土地整理50 hm2;种植乔木2 000棵;标志牌2块。
4.4 水土保持措施
4.4.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坡改梯等平整土地措施,可以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同时还能改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减少土壤的流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工程布局上,坚持面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优化布局,分区防治;充分调动治理区农民和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4.4.2 植物措施
该项目植物措施是:选择在黄河滩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段对项目园区内50 hm2的坑洼地种植树木,在项目园区内符合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原则,项目园区内种植树种,在树种选择上兼顾防风防沙双重作用,此次树种为秋树。
项目区内荒地、坑洼地全都得到改造,对25°~90°度以上陡坡进行整体平整绿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环境。同时,经济林面积的墙加,也为当地农民做了一个防风防沙的墙。
4.4.3 加大资金投入
针对项目区水土保持资金相对较小,河南省省财政拨专项资金用于封丘县水土保持项目,以增加项目水土保持建设资金。
5 总结
到建设期末,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土壤侵蚀模数将由550 t/(km2·a),减少到200 t/(km2·a)以下,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水保措施的实施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作用。使土地利用结构得以调整,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都得以很大提高,控制了水土流失,风沙侵蚀,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水保措施的实施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