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治脏腑,可疗耳科顽疾;观耳取穴,能治脏腑杂症

2023-01-02刘建华张玉平赵进喜贾海忠刘宁韦企平刘巧平李泽宇

环球中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主任医师脏腑经络

刘建华 张玉平 赵进喜 贾海忠 刘宁 韦企平 刘巧平 李泽宇

耳为听之官,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生理情况下,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耳得濡养则其司听、主衡的生理功能正常;病理情况下,脏腑虚损,经络运行不畅,耳窍失养,或外邪侵袭,清窍不利,则可影响其正常功能,出现耳鸣、耳聋、眩晕等。另一方面,耳窍作为脏腑经络功能的外现,可以通过观耳取穴及耳针、耳穴诊治多脏腑病变。为了深入理解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总结耳窍疾病以及通过耳针耳穴诊治脏腑疾病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赵进喜教学名师工作坊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耳与脏腑经络病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

刘宁主任医师:

头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所,属于清窍,耳具有司听觉和主衡的生理功能。中医理论重视整体,认为耳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1)耳与肾:肾藏精,主宰耳的生长和发育,肾之元阴元阳充足,则耳聪目明,耳窍通利;同时耳为肾之外候,可以反应肾之盛衰。(2)耳与肝:肝藏血、主疏泄,调节气血,气血能够上贯于耳窍,则耳司听、助衡功能正常。(3)耳与心:心主神明,中医将感觉纳为神的范围,听觉为听神所主,平衡觉为位神所主,凡神皆归属于心。心主血,能生血、行血,血液运载营养物质以供养耳窍,可激发听神,使耳窍聪灵。(4)耳与脾胃:脾胃化生气血充养耳脉;脾运化精微和水湿为耳窍输布营养,维持耳窍的水液平衡,且耳为清窍,喜清恶浊,脾胃升清降浊,以辅助耳窍清灵。(5)耳与肺:肺主气,气贯于耳而能听。肺朝百脉主治节,亦可补充血液,滋养耳脉。肺肾金水相生,肺母肾子,母康则子安。

同时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经脉》曰“……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内在脏腑濡养耳窍与经络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功能关系密切,在内的脏腑和在外的孔窍通过经络来进行联系,《灵枢经·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根据《灵枢·经脉》记载,十二经脉均能够直接或间接和耳发生联系,六阳经皆直接循行与耳,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皆过耳周而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过耳周而不入耳中,手阳明大肠经的别络可入于耳,六阴经亦可通过络属关系与耳间接相连。

张玉平主任医师:

生理上耳与肾、心、脾和少阳经关系最为密切。肾主骨生髓,藏精属水,主脏腑气化,为水火之宅,寓真阴元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心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心客窍于耳,张介宾《类经·五脏之应各有收受》言:“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是生痰之源,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临床上如梅尼埃综合征即与土不制水密切相关。十二经脉中少阳经脉反复绕耳,与耳关系密切。

病理上,耳的病因病机特点与耳的结构密切相关。外耳和中耳与外界直接相通,故易受六淫之邪侵袭,其位居高在上,最易受风邪侵袭,其传变也遵循由表入里的规律。内耳与脑神经、脑血管相连,寒邪及内伤七情容易致病,临床上如血管栓塞、后循环障碍、中枢性眩晕、突聋等等都与寒凝、气滞血瘀有关。《严氏济生方·耳门》曰:“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耳聩耳鸣。”解释了劳倦虚损、外邪侵袭内伤的病因病机。

刘宁主任医师:

耳窍的疾患与脏腑整体有着紧密的联系。肾脏失司,精气亏损无法固护濡养耳窍,肾水枯竭,肾气不足,可见听力下降、脑转耳鸣等;肾主水,肾阳不足,温煦失司,水湿泛滥,则可见耳内水肿流脓、头晕耳鸣等症。肝肾同源,肝肾精血不足,亦可见耳鸣耳聋;另肝为刚脏,为将军之官,肝阳上亢,易致眩晕、耳鸣、耳衄等。脾胃气血生化乏源,升降失司,耳窍失养,可引起耳鸣、耳聋等症;脾胃湿热可见耳部局部疮肿,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职亦可见局部水肿。肺脏受邪,肺气不利,升降失司,则出现耳窍闭塞,耳鸣耳聋。李东垣即强调脾肺二脏在气机升降中的作用,治疗耳窍疾病注重肺脾同治,在升脾阳的同时也要升肺气,如补中益气汤中用升麻、柴胡、黄芪肺脾同补。肺气郁滞可出现听力障碍,或肺气不足,血脉瘀阻,也会出现耳窍失养。肺卫外失司,则会出现耳中如物阻隔,耳内胀痛。

2 从脏腑经络论治耳病

刘建华主任医师:

耳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跟肾、肝、脾、心、肺关系密切,治疗上也要做到辨证论治,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耳鸣在早期、急性期,若伴有性急、烦躁、易怒等,可以从肝论治,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或疏肝健脾;若表现为烦躁不安、失眠多梦、面色无华,多为心血不足,可以从心论治,养血安神。病程长、反复发作者,往往考虑从脾论治,《素问·玉机真藏论篇》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耳窍失养;脾虚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治疗上应健脾化痰。老年患者往往肝肾亏虚,健脾同时亦需补益肝肾精血。同时肝气郁结者,气滞则血瘀;脾肾亏虚,气血运行无力亦成血瘀,治疗上需配伍一些活血化瘀通络开窍药物。眩晕的论治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张介宾提出“无虚不作眩”,我们治疗眩晕往往从风论治,从痰论治,从虚论治。肝火上炎导致的眩晕,可以清肝泻火,或者由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风火相煽,治当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痰饮内停,痰浊中阻,使清阳不生,浊阴不降引起的眩晕,可以健脾化痰,方用二陈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等。后期脏腑虚损,可有脾气虚或肾精亏损、肾阳虚,或肝血不足,以健脾、补肾、补肝的方法来治疗。

同时耳窍疾病的诊治既要重视中医的辨证论治,也要明确西医诊断,既要注重局部,也不能忽视全身病变。诊察耳病的患者时既要考虑耳源性因素的影响,如耵聍栓塞、中耳炎、内耳神经损害等,也不能忽视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颅脑损伤等也可引起耳鸣、耳聋、眩晕的症状。

韦企平教授:

中医五官科疾病诊治,首先要重视内科基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结合特有的诊疗方法,如耳科使用耳穴、耳针,眼科结合五轮学说、眼底辨证等。和治疗耳科疾病类似,调理脏腑有助于眼科疾病改善,而详查眼底可早期发现部分脏腑疾患并提前防治。同时强调中西医并重,既要有西医病名诊断,也要有中医病名和证型的诊断,也就是病证结合的临床诊断、诊疗的模式。少数中医对西医眼科发展现状缺乏了解,盲目夸大中医疗效,干扰中医五官科的健康发展,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影响,实不可取。

刘巧平主任医师:

某些耳科疾病的西医诊断要秉承“病史为王”,需要详询其病史。以头晕眩晕疾病为例,主要依靠患者详细的头晕眩晕发作病史来进行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首先问其持续时间,每一种持续时间都代表不同的眩晕疾病。持续时间短至几秒,多见于耳石症(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持续数分钟,则要考虑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持续数十分钟甚至是数小时,可能为梅尼埃病;如果持续数天到数周,无听力下降主要考虑是前庭神经炎和后循环缺血;有听力下降主要考虑迷路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和后循环缺血。持续数月或数年的晕,常为头晕而非眩晕,多为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患者多存在焦虑症状。其次考虑诱发因素。如果病人在体位变化时发病,多见于BPPV;如果病人前期有病毒感染,可能为前庭神经炎。再者询问发作频次。首次发作的,伴有听力下降的可为突聋伴眩晕;不伴有听力下降,可能为前庭神经炎;多次发作则可能是BPPV或梅尼埃病。另外还要问伴随症状,如果出现了胃肠道症状,多提示前庭系统的疾病,同时出现明显的耳蜗症状如耳鸣、耳聋,临床主要考虑梅尼埃病或突聋伴眩晕。中枢病变则会伴有共济失调、肌力下降、言语含糊不清等神经系统的症状。

赵进喜教授:

不只是五官科疾病,包括内伤杂病,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医注重宏观调控,西医擅长微观检查治疗。没有这样的临床思维,没有明确诊断和对病因的分析,就无法掌握疾病的核心病机,无法了解疾病的发展与预后,对服药后的疗效也无法形成预判。痰饮、水气的问题与耳科疾病,包括梅尼埃病、耳源性眩晕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诊并治》中即有所论述,如刘建华老师提到的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即是其中条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除此之外,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汤等条文中也有提到“眩悸”“癫眩”“冒”等眩晕的症状。针对痰饮病,仲景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意思是说痰饮的治疗当采用温通之药,或以温药温补阳气、温化水饮,或用温药通阳以利尿化饮,且饮证治疗重在调和,一般不能过用大热燥烈之品。临床上我们治疗肾病也经常遇到耳鸣的患者,治疗上需要重视肝肾,针对肾虚耳鸣可用耳聋左慈丸加减,肝火上炎者可用龙胆泻肝汤或者柴胡汤类方加减,脾虚清阳不升者可用李东垣益气聪明汤加减,随方可加入石菖蒲、远志安神定志、豁痰开窍,或加丹参等活血化瘀、改善循环。

张玉平主任医师:

国医大师干祖望是中医耳鼻喉科的奠基人之一,干老治疗耳病不囿于耳之一窍,而是结合五诊十纲,强调整体辨证,创立调整脏腑治疗耳病的心法要诀,如疏肝开郁解耳鸣,化痰和血启听宫,培土荣木消耳胀,丸药缓图息蝉噪,清震苍耳调气机,解表泄热除耳痛,益气运脾荣清窍等等,匠心独运,疗效卓越。我国著名的中医耳鼻喉科专家熊大经教授有著名的启聋汤,启聋汤由小柴胡汤和玉真散加减化裁而来,组成有柴胡、葛根、红花、黄芪、丹参、水蛭、法半夏、天麻、石菖蒲、玄参等,全方调整肝脾,兼以祛风涤痰化瘀,治疗暴聋疗效很好。

贾海忠教授:

诊察耳病,必须明辨其是单纯的耳部病变,还是合并有全身疾患的耳部病变,要辨明整体与局部,双侧或单侧。单侧病变多局限于耳部,多为外邪侵袭所致,风寒及风热多见,治疗上辨明邪气性质,疏风散邪。如果出现了其他系统的症状,就要从脏腑考虑,不仅要辨病变脏腑,还要辨精、气、血、津液何者不足,是否有气滞、血瘀、水停、邪结等等。针灸在耳病的治疗方面也卓有疗效,本人使用《内经》发蒙法治疗耳聋,多获效验;对于眩晕患者,以头针刺其晕听区,能迅速改善眩晕的症状。辨证用药方面,史载祥老师有一成药名“晕可平”,由半夏、车前草、生赭石、夏枯草组成,其中生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对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疗效颇佳,若兼有气虚可与仙鹤草同用,若兼热象则可径用晕可平原方。

3 观耳取穴诊治脏腑杂病

赵进喜教授:

察耳对于分析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很有价值。若耳朵肌肉丰满,常提示身体健康、体质壮实;若耳轮菲薄,则说明其禀赋不足。施今墨认为糖尿病进展到晚期肾衰阶段,可见耳轮枯萎,耳轮又黑又薄又瘦,往往就提示肾元虚衰,甚至阴阳俱虚,虚阳浮越。包括肾消的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因为脱水等原因,也会在耳上有所表现。所以我们通过耳窍这个外窍来了解内部的脏腑相关的疾病,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张玉平主任医师:

耳的结构复杂,组织丰富。耳内的结缔组织、血管神经、肌肉组织、覆盖的皮肤、骨骼组织分别对应中医的筋、脉、肉、皮、骨五体,五脏主五体,耳之五体皆备,内应五脏。清代张振鉴所著《厘正按摩要术》中提出“耳珠属肾,耳叶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对应关系,详尽论述了外耳的形态、色泽、温度的变化与五脏生理病理的变化关系。观耳察病,可总结为:耳厚且大,肾气充足;耳薄且小,肾气亏虚,先天不足;耳色淡多见于风寒外感,阳虚之人;耳朵红肿常见于肝胆火盛或湿热蕴结;耳的局部血管怒张,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肺病;耳的局部有结节或条索样物隆起,多见于慢性器质性的病变。

刘宁主任医师:

临床治疗中,因为耳直接通于颅内,多条经脉都循耳周入耳中,我们使用耳针刺激耳穴的方法,可以对全身起到调节、治疗作用。耳穴建立在“倒置胎儿”的理论基础上,是耳廓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躯干四肢相互沟通的特殊部位。耳穴既是疾病的反映点,也是防治疾病的刺激点。我们可以遵循“虚则补之,实则刺之”的原则用耳穴压丸、毫针针刺甚至点刺放血的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百脉的作用。耳穴的取穴方法主要有:(1)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择胃的对应点,阑尾炎则选择阑尾对应点。(2)根据脏腑相关理论选穴,如耳鸣则选肾穴,目病选取肝穴等。(3)参考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高血压选降压沟,十二指肠溃疡选十二指肠交感,月经不调选子宫穴等。举例说明,例如胃痛,主穴选择胃、脾、交感、神门,配穴可以选胰、胆和肝;再比如头疼,主穴可以选择枕、颞、额、皮质下,配穴选神门和交感等。

4 结语

耳窍汇聚经脉,联络脏腑,与脏腑经络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联系,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耳病诊疗,既要明确西医疾病诊断,又要了解中医病因病机,重视局部整体结合,确保辨证用药精当,病情预后清晰。耳穴疗法对很多疾病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用治多种脏腑疾病,可以作为中医辅助疗法深入研究、推广。

刘建华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科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耳鼻喉分会副会长。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张玉平主任医师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针药临床30余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发表科普文章100余篇,合写论著10余部。

赵进喜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内科学专家王永炎院士、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首都名中医,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第六批师承导师。

贾海忠教授简介

北京慈方医院管理公司董事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继承人。

刘宁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学术传承人,刘景源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养生学会理事。

韦企平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韦氏眼科第四代传人,首都国医名师,世界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眼科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眼科分会会长。

刘巧平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组、外治组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常委。共发表论文论著40余篇,承担及参与科研课题20余项。

猜你喜欢

主任医师脏腑经络
同时服用多种药,不良反应如何避免
身体出现这5个现象 说明体内的经络不通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郭朋主任医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
养从口入,痒从身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
中医术语“经络”的英译辨析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