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流”到“协调”:“普职比大体相当”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
2023-01-01刘学东魏亚
刘学 东魏亚
[摘要]“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是我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经历了试点探索、初步实施、优化调整和协调发展四个阶段。文章通过对2009—2020年全国“普职比”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但“普职比”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文章进而从政府、中职学校、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在普职协调发展背景下“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的实施要求。
[关键词]普职分流;普职协调;普职比;大体相当
[作者简介]刘学东(1985- ),男,河南南阳人,南京审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部,副研究员,博士。(江苏 南京 211815)魏亚(1982- ),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工程学院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教育领域风险点特征与防范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FA19000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3-0005-08
“我国中等教育采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发展的二元结构,实行初中后分流的教育制度,形成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结构。”①所谓“普职比”,就是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改变了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促使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已成为国家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即初中毕业后学生被分流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然而,随着我国高中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加之经济转型、技术升级速度不断加快,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实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随之改变。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提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为“普职协调”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新职业教育法推动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由“普职分流”转向“普职协调”,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普职分流”。在普职协调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施“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一、“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的发展脉络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主要是通过政策来推动的”②,政府颁布的一系列与“普职协调”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成为实施“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的关键依据。将对这一政策产生深刻影响的政治体制变革及关键行动者的观念与行为作为历史节点,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试点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规模已经严重失衡。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扩大职业技术学校的比例”的指导意见,随后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试点工作。1980年,國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大大增长”的要求。“到1982年,全国城市职业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已达到35万余人,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比例已达到1∶5。”③1983年,当时的教育部、劳动人事部等四部委在《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力争到1990年,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体相当”。这是我国最早提出“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要求,为进一步推进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初步实施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力争在5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为落实该要求,1986年召开全国第一次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1990年前后,使全国大多数地区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数达到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大体相当”。此后,全国广泛开展“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讨论,职业技术学校在高中阶段的招生比例也迅速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群众上大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就读普通高中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普高热”现象,“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实施受到严重影响。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使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超过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数。”1993年,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20余次提及“职业教育”,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该文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
3.优化调整阶段。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确保“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有效实施。2002年,为扭转职业教育不断下滑的局面,国务院专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不断推进高中教育结构调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4.协调发展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这表明“普职比大体相当”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继续贯彻执行。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与此同时,教育部在历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通知中也明确提出“按照普职大体相当安排高中阶段招生计划”。
2022年5月1日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进一步明晰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彻底打破了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并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才的可能与机会。新法删除了“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的表述,取而代之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虽然没有再次提及“普职分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废止“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也并非要停止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而都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普职协调”旨在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资源配置、发展水平和教育规模等方面的协调,有助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双减”政策目标。
二、“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的价值意蕴
“‘普职比大体相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调整与设计”④,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生源储备设置了底线,对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就读普通高中的热度持久不退,“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在社会各界的反响不一。“普职比大体相当”作为一项重要国策,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必须立足长远,远离主观判断。
1.体现政府科学决策,保留各地弹性空间。“普职比大体相当”是中央基于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长远决策,既是国家战略也是现实需求。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教育需求等情况各异,要求各地都保持“普职比大體相当”显然不切实际。“普职比大体相当”并非要求全国各地都做到“大体相当”,或都把“普职比”设定为1:1,而是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初中毕业生总数,确定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普职比”,确保“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有效执行。同时,“普职比大体相当”并没有明确“普职比”1:1的刚性要求,为各地保留了政策执行的弹性空间,体现了中央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遵循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律,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同时这两种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人才培养规格与教育结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尊重学生身心特点,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地存在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同时,个体在认识方式、思维水平、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位学生都是具有自身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塑性人才。“普职分流”的基本假设是国家和社会需要不同类别、层次的劳动力,除了文化和制度选拔的原因,人的素质和天赋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高中阶段实施“普职分流”,可以为不同类型人才成长成材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创设最优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这体现了“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将个体的身心发展状态作为教育行为的依据,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对那些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处于劣势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可以让他们拥有适合自己的“跑道”并获得符合身心特点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4.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提高劳动者素质。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与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高中阶段是学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理性认识、自我意识及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分水岭。“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即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者,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5.符合经济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按照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国际上通常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大类,其中后三类人才又统称为应用型人才。从社会人才需求的比例来看,“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供求的结构是相吻合的。”⑤“假设初中毕业生100%升入高中,其中50%升入普通高中,50%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中又有40%升入学术型高等学校,60%升入应用型高等学校。”⑥按照这种升学比例,在同一时间节点上学术型人才与中、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比例恰好为2∶8。这个比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都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因此,“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能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三、“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的实施现状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和《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招生1521.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876.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644.7万人;普通本专科高校招生967.5万人,其中普通本科443.1万人,高等职业524.4万人。根据以上数据估算,中、高职应用型人才的总数为1169.1万人,约占专业人才总数的72.5%。此外,再加上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数量,我国人才结构基本接近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8∶2的结构比例,各类人才能够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区域比较。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09—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以全国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数为口径(见下页表1),分析表明:第一,在全国高中阶段适龄入学人口减少以及教育选择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以2019年为“拐点”,此前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此后稍有回升;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则相对稳定,2020年达到最高值。第二,全国“普职比”逐年增大,但始终保持在“大体相当”范围内。以2011年为“拐点”,此前“普职比”始终小于“1”,即全国普通高中招生数小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但两者差距在逐年缩小;自2011年起,“普职比”开始大于“1”,即全国普通高中招生数大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且两者差距在逐年扩大。从统计数据看,近十多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较好贯彻了“普职比大體相当”政策的基本要求,但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吸引力,以防止“普职比”进一步扩大,从而保持社会人才结构的平衡。
本研究在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中分别选取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东北部地区的辽宁,中部地区的河南,西部地区的陕西等8个省市,对“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区域比较与分析。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3—2020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粗略计算出这8个省市“普职比”实施情况(见表2)。
在东部地区,北京市“普职比”增长趋势较为明显,2013年为52∶48,2014—2020年迅速增大,2019年达到80∶20,高居全国之首。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它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上海市和广东省“普职比”虽逐年增大但增幅较小,大致保持在60∶40和65∶35,基本实现了“普职大体相当”的目标要求,这与它们的普通高中资源、高等教育规模以及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有关。2018年以前,江苏省“普职比”相对稳定,保持在58∶42左右;自2018年起,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江苏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数进行调整,“普职比”有大幅提升,达到65∶35。浙江省“普职比”相对稳定,始终保持在58∶42左右,较好地实现了“普职比大体相当”的目标要求,这与其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相对较小的贫富差距以及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
在东北部地区,辽宁省“普职比”基数较大,始终保持在65∶35以上,但2018年大幅增长,达到70∶30。中西部地区的“普职比”基数较大,且呈逐年增长态势。河南省“普职比”保持在65∶35左右,增幅较小。陕西省“普职比”保持在70∶30左右,增幅显著,未能实现“普职大体相当”的目标要求。
总体而言,上海、江苏、浙江的“普职比”相对均衡,基本实现了“普职大体相当”的目标要求;广东、河南的“普职比”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但呈现扩大趋势;北京、辽宁、陕西的“普职比”严重失调,差距最大,并呈扩大趋势,增幅明显。
2.原因分析。一是地方政府侧重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我国一直强调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适当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保持了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然而,有些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且在执行“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时出现松动,造成“普职比”虽逐年上升但实际值和增量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片面理解为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因而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办学条件等方面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较低,造成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此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上高中考大学”成为学生家长的首要教育选择。许多家长将职业教育视为“差生教育”,将“分流”等同于“淘汰”,难以认可和接受中职教育,导致职业教育缺乏与普通教育公平竞争的基础,造成“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难以真正落地。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需求,也影响“普职比”。“高中‘普职比与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⑦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对人才需要的层次不同,对普职结构的需求存在差异,“普职比”落实情况也有所不同。在经济发达地区,“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执行情况较好,因为它们拥有许多中小企业,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为中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这些地区的高职学校数量多、质量高,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升学机会,许多学生家长愿意接受“普职分流”,让孩子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普通高中并在大学毕业后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所以这些地区“普职比”往往会更高。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这些地区从有限的地方财政中支付大量教育经费,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没能回到当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不仅造成人才外流,也不利于本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国家主要的希望在于对青年的正确教育。”⑧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适用人才,是增强地方自身“造血”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对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而言,如果当地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其培养的人才就会流向东部地区。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才需求状况,合理确定“普职比”,确保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
四、“普职大体相当”政策的实践要求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处于最为关键的发展期。虽然“普职比”数据统计上呈现“大体相当”的总体趋势,但这并不能掩盖普职发展相对失衡的客观事实。随着中职学校学生大量流失,中职教育规模日益萎缩,“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实施遭遇极大挑战。因此,在“普职协调”发展背景下,如何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增强中职学校吸引力,确保“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得到有效实施,已成为我们必须解答的“时代之问”“民心之问”。
1.政府部门完善顶层设计,合理确定普职比例。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也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央要完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建立普职融通的立交桥,完善并实施“职教高考”制度,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保障中职学生的公平升学权利。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的宣传,深入解读实施该政策的目的、意义及内涵,消除广大群众的担心和疑虑;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本地区初中毕业生的实际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普职比”;推进区域“普职比”的弹性实施,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教育选择权,不能搞“一刀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区域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性平衡,并推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开展交流合作。
2.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与其纠结“职普比”的问题,不如努力办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首先,坚持立德树人,回归育人初心。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在突出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设置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走出学历提升的误区,着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其次,深化普职融合,推动持续发展。改变中职教育单纯面向就业、普通高中单纯追求学术的局面,将“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就业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一技之长与全面发展融合起来,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再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职教品牌。遵循“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思想,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办好一批适应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最后,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办让学生认为“有用”的职业教育。
3.学生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性看待中职教育。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每个家庭的教育支付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支出已成为家庭经济支出的主要方面,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日益提升。“传统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强有力的约束,进而影响人的选择,要改变人的行为就必须改变在人心目中已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⑨因此,必须改变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这也是消除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阻力的前提。家长要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职业学校是差校”等刻板印象,理性看待职业教育,减少功利性、盲目性的择校行为,帮助孩子选择一条更加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道路。要引导家长全面理解教育、劳动和职业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在职业中教育,而不是为了职业而教育”的观念。不论接受何种类型的教育,只要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能使学生成长成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贡献,就是好的教育。
4.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我国自古就有“重道轻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孔子提出“君子不器”的观点,《道德经》中也有“人多技巧,奇物滋起”的说法。这种传统观念虽促进了“学而优则仕”思想的传播,但也引起了“樊迟问稼”的尴尬,对社会公众衡量某种职业好坏有着重要影响。当前由于受到“教育层次低”“社会地位低”“毕业生发展局限”等不利因素影响,社会公众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也成为许多家庭无奈的选择。因此,要推进“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有效实施,必须引导社会公众打破“以普教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真正从思想上认可接受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置于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社会公众改变陈旧的职业观念,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理性看待生产一线的技能型操作员工;摒弃划分职业等级的做法,确立所有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理念,不论何种岗位都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5.企业参与中职人才培养,招聘注重技能匹配。近年来,我国一再出现高级工紧缺现象,其重要根源之一就在于中等职业教育严重落后。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全发展链——全产业链背景下的全人才链中所占比例始终是最大,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劳动者”⑩。然而,从目前企业用人导向来看,追求高学历已成为常态。因此,企业应积极参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及实习见习指导等环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改变以学历高低评价人才的片面观念,破除唯学历、唯文凭的选人用人标准,注重考核求职者的知识技能水平,打开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之门;提高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与社会地位,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初中毕业生主动选择中等职业教育。
五、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同等重要,它们犹如“人之双手”“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都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职分流”也是一些发达国家中等教育发展的普遍做法。“德国小学生根据教师鉴定、家长意见、个人志趣及学业成绩等因素进行分流……大约有一半的家长会理性地让孩子选择预备职业学校或实科中学,准备以后接受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上发展。”11“在荷兰,小学毕业生都会收到一份描述其学业成就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学校报告,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业成绩和老师的建议接受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12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确保“普职比大体相当”是我国高中教育改革一贯的政策主张,推动并形成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我国已初步建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然而,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我国劳动力素质远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只有中等职业学校办得精彩,学生人生才能出彩,职业教育才有光彩,也才能赢得社会喝彩。因此,我们必须打破普职之间的壁垒,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破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局,使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确保“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得到有效实施和精准实现。同时,搭建普职互通的教育“立交桥”,打通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真正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努力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注释]
①徐桂庭.我国中等教育職普比结构问题的政策发展轨迹及理性思考[J]. 职教论坛,2016(19):20.
②涂端午,魏巍.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J].教育研究,2014(1):47.
③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等.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Z].1983-05-09.
④石伟平,李鹏. “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多重逻辑、实践困境与调整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43.
⑤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4-01-06(4).
⑥11张健.基于统筹兼顾思路的普职比大体相当布局[J].江苏教育,2018(1):10,10.
⑦刘丽群. “高中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政策的现实之困与长远之策[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114.
⑧(美)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 杨春晓,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93.
⑨(美)道格拉斯·C.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 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72.
⑩姜大源.再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6.
12Deborah Nusche, et al.OECD Reviews of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in Education:Netherlands 2014[R].OECD Publishing, 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