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探索

2022-12-31宁家锦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 宁家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持续、生动地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在青年人心中生根发芽。我们目前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比较复杂,一方面,青年的成长期是培养心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另一方面青年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影响下相较于前人更加受到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做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必不可少。

一、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时代特征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各民族培育和凝聚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史。虽然在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正因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延续,才使中华民族不断在历史的洪流中向前发展。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

爱国主义教育从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由于朝代更迭,战乱频繁,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保护君主和人民,忠于皇室。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人民被迫开启了封锁的大门,也同时开启了近代以来我国人民抗拒外国入侵的历史新篇章。一时间,“师夷长技以制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充满革命精神的口号破空而出,孙中山更是在《兴中会章程》中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尤其是1937 年“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对华进行全面侵略以后,“保家卫国”就成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爱国精神。新中国建立之后,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着眼于巩固革命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思想,并强调爱祖国与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先后形成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时代特征的精神,激励了无数青年为建设新中国贡献青春和力量。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各种新鲜事物一并涌入,青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对青年爱国主义观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抓住本质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批评了“爱国可以不爱社会主义”的观点。祖国并不是抽象的,应该让青年认识到爱国主义是可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那就是爱家人、爱学习、爱工作、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文化、爱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当然,我们今天所讲的爱国主义也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既立足中国,又面向全球。我们既要建立文化自信,保持民族自豪感,又要面向国外,扩充和丰富我国爱国主义的内容。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培养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广大青年一代的共同参与,青年作为重要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气质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要高度重视培养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他们时刻跟党走,培养适应新时代主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亟需改进

西方多元文化思想袭来,削弱了我国青年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甚至打击了少数青年的国家自豪感。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新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程度也将加深,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也在同步推进。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进步,网络多元文化使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年感到自我迷茫,负能量的网络文化腐蚀青年大脑,有的甚至丑化青年心中的国家形象,少数青年对中华文化产生自卑和动摇。尽管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爱国主义教学课程体系,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课堂教学不合理,流于形式的现象仍然存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落到实处。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世界各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却是各显其能,常抓不懈。美国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系统,深入美国青年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阶段。在幼儿园阶段,就会要求学生认识国旗、学唱国歌;从小学开始便安排美国史相关的课程,随着之后学业阶段的加深也会不断强化学生对美国历史的了解。美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公民教育,从孩子所在的社区、城市、州,逐渐上升到国家,让孩子对自己身为美国公民这个事实产生极大的自豪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外国人移民美国后,其二代、三代完全融入美国文化,认为自己是彻头彻尾的“美国人”。近乎“洗脑式”的美式爱国主义教育虽然细思极恐,但却行之有效。

(三)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我国社会未来的价值走向

青年是初升的太阳,拥有最大的潜力和竞争力,是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强中华民族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青年“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1]。在近代以来我国民众处在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形势下,中国青年站到历史面前,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爱国救亡运动,无产阶级的亮相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让帝国主义侵略者看到,中国年轻一代拥有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这也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时局变化。

三、聚焦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齐抓共育形成合力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紧紧抓住青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要把青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2]。对于这样一项涉及多个主体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齐抓共育形成合力。

(一)营造社会各界同心协力的教育氛围

人是社会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青年与社会中的其他群体密切相关。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并不仅凭其自学成才,社会各界力量理应共同参与。社会由许多组织群体构成,拥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元的文化氛围,不同社会主体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大众媒体广泛传播的今天,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例如,在地铁、公交、机场中,大量放置相关的公益广告,在电视节目中播放革命英雄人物纪录片或是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电视剧、电影,让青年在娱乐休闲中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各种专家学者和艺体明星应该发挥自己公众人物的作用,在重大节日和有关国家重大事件面前积极主动发声,为青年树立起榜样;政府要加大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投入,为其资金投入、教育场所和实践基地的选定、相关组织的培训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健全问责制度,对忽视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不作为的责任人问责;家庭是青年首先接触的一种社会形式,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年正确观念的形成,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阅读历史书籍,让孩子了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爱国志士们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在孩子的内心种下爱国主义精神的幼苗。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学校教育是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方式。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主题班会,让学生准备英雄人物的爱国故事在班内进行交流分享,或是带领学生参观重大事件的纪念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学校要加强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除每周升国旗、唱国歌,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向国旗敬礼”的活动,培养青年对国旗自发的尊敬感;利用文化墙、宣传栏科普爱国主义精神的知识,举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唱、征文比赛,将爱国主义融入一切可以融入的活动中去,发挥环境对青年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作用。

(三)规范教材内容,把好教材政治思想观

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会有什么样的年轻一代,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未来。教科书是国家意志、文化传统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2019 年香港因修例风波引发的一系列暴力事件中,有大量青年人参与,为什么本应坐在教室上课的青年一代却蒙着面,毫无根据地实施暴力?其中,香港教材的不规范、与中国大陆脱离甚至掺杂“反中”言论,是罪魁祸首。引以为戒,教育部门应规范教材引进管理,把好教材政治关、思想关,加强教材内容的编辑和审核。

早期版本的历史书中,抗日战争占据历史教材二分之一的篇幅,后来其篇幅减少到三分之一,而现在的历史教材,更是以仅仅一个单元就概括了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我们应增加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大胆地在课本中讲政治,充分结合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切实通过基础教材激发青年的爱国感情。在2020 年初抗击新冠疫情中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中共党员作为抗疫第一线的先锋队,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课本上写下抗击新冠疫情的事例,可以为青年提供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发青年爱国爱党爱家乡的自豪感。

(四)提高教师水平,讲活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要把爱国主义精神充分融入思想政治课教育,引导青年在为中国梦奋斗的过程中,自觉地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3]融为一体。思政课教师自身要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多结合自己的感受与实例将爱国主义情怀娓娓道来,增加青年对思政课的亲切感,不要照本宣科、应付了事以致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教师可以采用多样教学的方法,增添课堂趣味性,用青年易于接受的方法传授爱国主义相关的理论知识,才有助于推进青年紧随党的脚步。

(五)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优势,打造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

2021 年12 月为止,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0.32 亿,其中20~29 岁的青年网民占据总规模的17.3%,因此,借助互联网平台作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是顺势而为。虽然通过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教育仍然行之有效,并且传统媒体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互联网传播的高效率、大信息量、时效性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手机的发展使现代人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观看自己喜欢的内容,青年人也不例外。以小视频或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短文推送的方式,让青年利用碎片时间吸收有关爱国主义的知识,例如现在大学生正在学习的“青年大学习”板块,每周通过观看最新的时政类短视频,回答相应的课后习题,增强了学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吸引力。

(六)博物馆是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载体

博物馆是向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在美国,昔日名人的住所已经变成了博物馆,比如华盛顿庄园和杰弗逊的住宅。这种将名人故居改造为博物馆的方式在美国非常普遍。这些博物馆中展示了美国如何一步步强大发展,将美国历史寓于一件件具体的遗迹物品中,通过博物馆的精神教育作用,将美国文化传递给他们的青年,激起美国青年浓烈的爱国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了民营企业家张骞的生平展览后,提到“应把南通博物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南通博物苑就是生动的、能够让青年感受“实业救国”这种爱国精神的教育场所。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博物馆建设的投入,把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提高各类博物馆的馆藏数量和质量,充分收集文物史料,尤其是革命历史文物。青年对历史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之上,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发展以及在近代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史为鉴,培养青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感情。

(七)商业企业和文化产业要充分履行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通过有形媒介传递给青年,也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形融入青年的意识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类似于建国70 周年庆典这样的节日盛宴,企业应抓住节日契机,趁此大力宣传爱国思想,感染青年。应要求学校、家庭、商铺、各单位在节日期间悬挂国旗,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唱国歌、为国旗献词等方式展开,以培育青年对国歌、国旗、国徽的尊崇之心。商业企业要积极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例如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背景的古风模拟经营类手游“江南百景图”,青年不仅借助游戏释放了压力,更在模拟经营自己城市的过程中学习了解到明代的历史风俗,通过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有益于青年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当前,我们不仅要发展成为经济强国,也要发展中华文化,打造文化强国。利用电影、电视、音乐、话剧、绘画等一系列艺术载体,创造富有爱国情感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产品。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收看《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展现爱国主义色彩的影视作品,让青年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辛的创业史,感受革命先烈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对党产生敬畏感、自豪感,让青年打心底认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