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稳定恢复棉花生产的策略
2022-12-31梅正鼎郭莉莉曾球
梅正鼎,郭莉莉,曾球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洞庭湖综合试验站,湖南 常德 415101)
湖南省植棉历史悠久, 是全国主产棉省之一,2021 年湖南省棉花种植面积居全国第5 位, 长江流域第2 位[1]。近年来,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湖南省棉花生产规模不断缩减,植棉面积由2013 年的20 万hm2下降至2020 年的5.95 万hm2, 皮棉总产量由29.6 万t下降至7.4 万t[2-3]。 目前,棉花仍然是环洞庭湖区农民种植农作物的首选,是传统棉区棉农的主要经济来源,在环洞庭湖区的岳阳市、常德市和益阳市以及衡阳盆地仍有一定的种植规模。 据统计,湖南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500 多家,每年原棉需求量为60 万~80 万t, 而目前省内原棉产量仅为7.4 万t左右[2]。 此外,2017 年国家棉花产业政策调整,在湖南省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约6.7 万hm2。因此,湖南省棉花生产的稳定和恢复不仅关系到传统棉区大部分棉农的收益,也直接影响到湖南省纺织产业赖以生存的原棉供给,更是国家棉花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1 棉花生产形势分析
1.1 棉花生产布局过度集中, 国际市场环境风险凸显
2014 年,国家实施棉花“西进”政策,在新疆启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极大地推动了新疆棉花产业的高速发展,棉花生产布局也由原来的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三足鼎立”逐渐演变为新疆“一家独大”[4]。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新疆棉花成为美国进行打压的重要目标。 继美国出台所谓的“涉疆法案”后,2020 年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BCI)发布声明捏造新疆“强迫劳动”谣言,美国政府颁布法令禁止进口新疆棉花及其加工产品; 随后,BCI 组织成员H&M、阿迪达斯(Adidas)、耐克(Nike)、优衣库(UNIQLO)等宣布抵制新疆棉花,意图通过自身品牌对下游企业的强大影响力, 全面排斥新疆棉花,通过对新疆棉污名化,进而迫使中国企业、东南亚企业也排斥新疆棉, 实现对我国棉花产业的打击[5-6]。另外,新疆地区水资源等生态环境脆弱[7-8],一旦发生较大自然灾害,将对我国棉花的有效供给、棉花产业发展以及国际市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采取抗议、申诉、宣传等手段揭露西方反华势力涉疆、涉棉的丑恶用心的同时,通过稳定和恢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花生产, 增强原棉保障供给能力,保障国内纺织企业生存发展,对于维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出口创汇和增加就业等具有积极意义。
1.2 国家支持政策持续调整, 棉花产业环境积极向好
2014 年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后, 在新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在其他九省主产棉区实行定额补贴。 但2 种植棉生产支持方式标准不一,差距较大,在调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农植棉积极性方面效果不佳,棉花生产面积不断下滑。“十三五”期间,国家从战略高度明确新疆棉花生产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强调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作为棉花生产的补充地位, 启动棉花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以保障棉花基本产能,满足国内纺织企业的基本需求。 2021 年,农业农村部研究制定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生产供给方案,要求巩固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的优势地位,满足国内基本需求。当前,国家出台的新一轮棉花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生产扶持力度,以稳定并适度恢复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生产, 确保国内棉花产业循环机制不受制约,提高原棉供给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2 湖南省稳定恢复棉花生产的策略
2.1 全面制定支持政策
2021 年以来,湖南省紧紧围绕棉花生产“两稳两提”(面积和产量总体稳定、 棉农收入基本稳定,提高品质、提高单产)总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 2021 年12 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湖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将棉花纳入种业攻关范围。 2021 年10 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稳定发展棉花生产的通知》(湘农发〔2021〕71 号),要求确保植棉面积和产量总体稳定、棉农种植收益基本稳定,恢复建立湖南省现代农业棉花产业技术体系。 2022 年《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 年 “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湖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棉花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完成植棉任务”。 2021 年7 月和2022 年5 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印发《关于成立省棉花生产专家指导组的通知》(湘农办函 〔2021〕71 号)、《恢复全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湘农发〔2022〕31 号),充分发挥专家在棉花产业发展决策咨询、科技推广、示范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
2.2 灵活运用资金支持
湖南省通过加大棉花生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资金使用效能管理,全力推进棉花生产。 资金主要分为3 部分使用: 一是用于支持与奖励棉花大县。继续支持棉花大县稳定棉花生产,市(县)还可统筹部分资金用于棉花规模化、绿色化、轻简化、机械化试验示范,并对棉花大县实行绩效奖励。 二是在严格管控区创建植棉示范县(片)。支持严格管控区调整种植结构,开展棉花示范县、示范片创建,并科学引导严格管控区开展棉花种植试点示范。三是推进科技和经营管理创新。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模式。
2.3 明确工作方向
一是稳定生产规模。 重点利用好、发展好棉花生产保护区、传统棉田和重金属重度污染区改造棉田。 二是建设高标准棉田。 支持在棉花主产区将棉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机耕道路和灌排沟渠, 提高棉田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提升机械化水平。加大农机研发力度,加快研发及推广先进适用的棉花播种及采摘机械。将耕整地、播种、采摘等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提升植棉机械化水平。四是加强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在品种选育、技术集成、农机装备、智能信息等方面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 五是培育产业主体。 加快培育棉花家庭农场、植棉大户、植棉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模式,鼓励探索发展订单生产。
3 湖南省稳定恢复棉花生产采取的行动及取得的成效
3.1 组织推动
2021 年以来先后召开4 次全省棉花生产工作会议, 推动政策落地、 措施落实。 2021 年1 月21日,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在长沙市召开全省粮油棉生产高标准示范片建设推进落实会议,在全省9 个主产棉县(区)启动实施“棉油轮作高标准示范县”项目。 2021 年7 月19 日,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在长沙市召开全省棉花提质增效工作部署会议,传达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棉花生产支持政策的有关精神,部署全省棉花生产工作。 2021 年10 月18日,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在常德市召开全省棉花提质增效暨技术培训现场会, 总结2021 年全省棉油轮作试点工作,部署2022 年全省棉花生产工作。2022年5 月17 日,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在常德市澧县召开全省棉花生产现场推进会。 会议强调,要深刻把握稳定棉花生产的重要意义,培育壮大棉花新型经营主体,着力于稳定生产规模、开展示范创建、加强科技创新、培育产业主体、做好总结推广,构建棉花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完成既定棉花生产目标任务。 在棉花新政策和市场价格的拉动下,农民植棉意愿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棉花种植大户和植棉专业合作社。 2022 年湖南省棉花种植范围由环洞庭湖棉区扩大到全省14 个市(州)。
3.2 试点示范
3.2.1推进棉油轮作试点。经多次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徽省望江县学习“取经”[9],结合省内产业座谈和省内主产棉县实地调研等前期工作,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形成“1 个请示(《关于开展“棉油双直播与全程轻简化示范及订单植棉试点工作”的请示》)、2 个报告(《望江县调研报告》和《湖南省棉花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得到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的高度重视。 2021 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创新性地利用油料补贴资金支持棉花种植,在全省9 个植棉大县实施“棉油轮作”项目,以点带面,示范推广棉油双直播栽培技术。
3.2.2实施棉花“百千万”示范片创建。2021—2022年连续2 年制定实施棉花大县奖励政策。在严格管控区(或尾矿区)创建“百亩示范片”(编者注:亩为废弃单位,1 亩≈666.7 m2),在常德市鼎城区、桃源县、汉寿县、津市市、临澧县,岳阳市君山区、岳阳县,衡阳市衡阳县、衡南县,益阳市南县、大通湖区、沅江市这12 个666.7 hm2(1 万亩)以上的县(县级市、区)创建“千亩示范片”。在华容县、安乡县、澧县这3 个6 666.7 hm2(10 万亩)以上的县区创建“万亩示范片”。
3.3 科研创新
3.3.1实现机采棉品种、采棉机双突破。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经持续多年的研究, 在棉花品种、栽培管理技术和农机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选育出适合本地的机采棉品种。选育的转抗虫基因早熟常规棉品种湘XH50[10],具有良好的机采特性,于2021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210034),是长江流域首批通过审定的早熟棉品种。 二是集成配套栽培技术。 提炼出适宜机采的“密、控、脱”3 项关键技术:棉花种植密度达到每666.7 m28 000 株, 突破了湖南省每666.7 m25 000 株的上限, 每666.7 m2成铃6.4 万个、生产籽棉250 kg;运用减氮控肥和缩节胺控长“双控”技术,控制棉花株高和果枝长度,防止贪青晚熟,实现8 月集中成铃、9 月集中吐絮、10 月上旬一次性采收;运用脱叶和催熟复合技术,提升采净率,降低机收含杂率,有效提高机采棉品质。三是研制采棉机。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合作,为湖南省“量身定做”履带式轻型采棉机械,解决了因棉田地块小导致的大型机械难以通行等问题。 通过品种、技术、农机融合,有望实现湖南省植棉“五个五”,即播种5 月份,生长5 个月,每666.7 m2生产籽棉250 kg、节约用肥25 kg、节省5 个工。
3.3.2开展联合攻关。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坚持多部门联动,通过作物栽培、信息技术、农机装备等多领域的联合,实现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融合发展,品种、技术、模式、装备研究相配套。 近年来,在数字农业方面,与湖南大学合作开发棉花病虫害智能识别诊断小程序(app),创建可广泛应用的智慧植保程序,实现棉花病虫防控信息智能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作共建数字农业 (湖南)基地,引进智慧农业装备,建立湖南省智慧棉花种植新模型。 在棉花机械研发方面,与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合作,研发适宜湖南小块棉田使用的采棉机,突破湖南棉花机械采收瓶颈。在生物修复方面,与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有关团队合作,针对重金属污染耕地棉花替代种植技术及其修复机制开展研究,探明棉花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机理,助力打造重金属污染耕地的绿色植棉。
3.3.3开展“百亩科研联合攻关试验示范”。 2022年,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围绕多抗棉花新品种(系)高产技术攻关与示范、机采棉新品种高产技术攻关与示范、棉花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攻关与示范、棉田间作套种高效模式攻关示范、优质棉花新品种高产技术攻关与示范、中重度重金属污染耕地植棉关键技术研究6 个方面, 分别在常德市鼎城区、安乡县、汉寿县、桃源县和益阳市赫山区开展“百亩科研联合攻关试验示范”。
3.3.4开展专家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湖南省棉花生产专家指导组和棉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作用。 按照“一人一县”包片定点指导,在棉花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以分组或集中交流、调研和考察的方式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分析全省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研判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提供棉花新品种与新技术及市场动态等相关信息;组织编制棉花产业相关的规划方案、 技术规程、项目指南等。 先后形成《湖南棉花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湖南棉花加工行业产业发展报告》 等5 个调研报告,提出《棉花直播与前期培管技术指导意见》等4 个生产技术意见,先后开展4 期全省棉花生产培训班、2 期湖南省“农广助农”工程棉花产业领军人才培训班,专家组应各市(县)邀请在当地组织开展棉花生产技术培训76 人次, 累计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棉农2 000 余人次。 针对棉花常识和用途、植棉技术等制作“棉花十问十技”视频,并上传至学习强国、中国农技app 等平台供广大棉农朋友学习参考,其中“棉花- 油菜双直播种植技术”被列入2021 年、2022 年湖南省农业主推技术。
3.4 工作督导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组建省级棉油轮作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服务组,制定《棉油轮作试点工作督查指导实施方案》。 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全面督查,技术服务组“点对点”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1)全面核查棉花种植面积。督导组分小组划片区,按照“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原则,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咨询等方式核查棉花种植面积,把稳定和恢复棉花生产工作任务落细落实。(2)严格开展项目绩效评价。为确保6.67 万hm2棉花种植任务的落地,因地制宜制定了棉花生产支持政策,用好用活棉花奖补资金,按照项目督导、植棉面积核查以及绩效评价等报告文件进行资金分配,进一步强化资金使用效能管理,全力推进棉花生产发展。 通过这些政策措施,2021 年湖南棉花播种面积为6.02 万hm2,比2020 年增长1.18%;皮棉总产量为8.0 万t,同比增长8.11%;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88.19 kg,同比增长6.84%[1,11];湖南省成为全国植棉生产大省中, 唯一实现2021 年植棉面积、总产、单产三提升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