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2-12-31路远宋跃峰

河南医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一致性肿块影像学

路远,宋跃峰

(漯河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河南 漯河 462000)

纵隔型肺癌属于肺癌的特殊类型,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人群,以纵隔旁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变原发部位为肺部。研究表明,在临床早期纵膈型肺癌能够与纵膈内淋巴结融合,造成肿块扩大而被误诊为纵隔肿瘤,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1]。又有研究表明,纵隔肿瘤很少有内分泌改变,利于临床对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鉴别[2]。但由于肺外内分泌表现的出现时间多早于肺癌临床表现,故在早期临床鉴别诊断难度相对较大。虽手术病理检查能够有效鉴别诊断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但为有创检查,易引起感染,且禁忌证较多,存在一定局限性[3]。影像学检查为目前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多采用X线对纵隔型肺癌进行诊断,其主要以纵隔旁肿块及肿块边缘不规则、毛刺状或光滑为主要表现,但由于该技术的分辨率相对较低,且有检查盲区、易受到呼吸伪影的影响,临床诊断检出率相对较低,应用限制较大[4]。因此,寻找一种可在纵隔型肺癌中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十分重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能够清晰地观察肺癌的纵隔血管及肺门,有利于临床评估肿瘤与纵隔血管间的关系,其增强扫描还可评价淋巴结转移现象[5]。结合上述,考虑MRI或可在纵隔型肺癌患者的诊断中获益。鉴于此,本探究将分析MRI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观察其影像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漯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实施,选择2018年1—12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3例疑似纵隔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60.38%),女21例(39.62%);年龄38~67(53.24±4.72)岁;合并症状包括肢体肥大3例,吞咽困难5例,上肢静脉阻塞综合征2例;所有患者临床主要以干咳、咳痰、咳血等为主诉。患者本人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X线检查疑似纵隔型肺癌;②术前或穿刺前接受MRI检查;③符合MRI检查适应证;④检查前未接受手术、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肺部病变,如肺结核、肺炎等;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妊娠或哺乳期;④合并精神疾病,无法配合;⑤既往腹部手术史;⑥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1.3 检查方法

1.3.1MRI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MRI检查,仪器选择GE SIGNA INFINITY 1.5 T(美国通用电气医疗系统公司)。首先对胸部横断位进行常规扫描,参数设置为:T1加权序列(T1WI)序列,回波时间(time of echo,TE)为90 ms,矩阵为288×160,激励次数设置为1次;T2加权序列(T2WI),TE为90 ms,矩阵为288×224,激励次数设置为4次;TR呼吸门控技术,层厚为10.00 mm,层间距为2.00 mm,视野(field of view,FOV)为400 mm;冠状位扫描T2WI,TE为90 ms,TR呼吸门控,层厚为8 mm,层间距为2 mm,FOV为400,矩阵为256×192,激励次数设置为1次。于常规胸部横断位、冠状位扫描完成后进行增强扫描:采用钆喷酸葡胺对比剂(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045)以流率为2.0 mL·s-1经患者肘前静脉注射0.1 mmol·kg-1,再将20 mL生理盐水以相同流率进行注射。设置T1WI参数为TE呼吸门控,TR为200 ms,层厚为10 mm,层间距为2 mm,FOV为400 mm,矩阵为256×160,激励次数设置为1次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完毕后将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由2位资历丰富影像医生进行诊断,给出一致结论,若2位医生意见不一致,则由更高级别影像学医生进行诊断,并得出结论,并分析纵隔型肺癌在MRI中的影像学特征。

1.3.2 病理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组织检查术:手术操作开始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流程和相关风险,术前6 h开始禁食。患者取仰卧位,术前建立静脉通道,采用利多卡因(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421)喷雾麻醉,先采用喷雾器将20 g·L-1利多卡因2~3 mL分3次喷入鼻腔和咽喉部,之后采用20 g·L-1利多卡因4~5 mL进行雾化麻醉。麻醉成功后,从患者口腔插入超声支气管镜,探查两侧肺六、隆突下及气管周围病灶。之后采用超声弹性成像系统测量病灶的密度、大小、与穿刺点的距离。明确穿刺病灶后,经操作孔道插入通用穿刺活检针取病理组织,术后,将获得的病理组织进行涂片,并在30 min内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

1.3.3 评价指标 以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组织检查术为“金标准”,统计MRI检查与金标准检查的一致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年龄)均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若期望值<5,采用连续校正χ2检验;采用Kappa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0.4为一致性较差,0.4≤Kappa<0.75为一致性一般;Kappa≥0.75为一致性较好。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53例高度疑似纵隔型肺癌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纵隔型肺癌35例,其中鳞癌19例(54.29%),小细胞癌10例(28.57%),腺癌6例(17.14%),左肺上叶8例,左肺下叶9例,右肺上叶10例,右肺下叶8例。

2.2 MRI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53例患者经MRI检查,其中阳性34例(64.15%),阴性19例(35.85%)。MRI诊断纵隔型肺癌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903,P<0.05);MRI检查敏感度为94.29%(33/35),特异度为94.44%(17/18),准确度为94.34%(50/53)。见表1。

2.3 MRI影像学特征35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经MRI扫描后其中中央型肺癌13例(37.14%),周围型肺癌22例(62.86%)。13例中央型肺癌经MRI平扫显示如下,肺门区肿块13例,其中分叶状3例(23.08%),边缘毛刺状8例(61.54%),2例(15.38%)边缘不规则;经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后3例(23.08%)发生支气管闭塞,2例(15.38%)出现肺不张,3例(23.08%)出现阻塞性肺炎,另5例(38.46%)为肿块侵犯胸膜及胸椎。2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经MRI平扫显示如下:侵犯胸膜15例(68.18%),侵犯胸椎7例(31.82%);肿瘤边缘呈毛刺状有11例(50.00%),分叶状有10例(45.45%),另1例(4.55%)为棘状突起;经增强扫描发现肿块发生内部坏死或液化。

3 讨论

肺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处于中晚期,错过手术根治机会,导致不良预后[6]。肺癌以中央型肺癌及周围型肺癌相对较为多见,而隐匿型相对较少[7]。中央型肺癌主要来源于纵隔内气管、主支气管及部分叶支气管的肺癌中,患者可出现肺大叶完全性肺不张,在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进行包裹后形成大肿块;而周围型肺癌多存在于纵隔胸膜下,其在生长时可直接对纵隔内进行入侵,故大部分周围型肺癌的病灶可出现在纵隔内[8]。研究表明,纵隔型肺癌肿瘤在生长至一定大小后仍可被误诊为纵隔肿瘤,处于上纵隔肿瘤的患者则会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而处于下纵隔则可被认为是心影增大[9]。

现阶段,手术病理学检查为临床诊断纵隔型肺癌的“金标准”,常见为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组织检查术,通过取肺内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性质,虽准确率较高,但为有创检查,对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适应,应用受限[10]。胸部X线、CT均为临床诊断肺癌的常用影像学手段,其中X线可充分探查肺部病变部位、大小、对邻近部位侵犯性及伴发的炎症病变等,但分辨率较低,且有检查盲区,诊断准确率较低。相较于X线,CT分辨率高,可清晰地显示肿瘤病灶的位置及密度,并进一步验证所有部位、范围,可大致区分良恶性病变。但由于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病灶的位置及密度差异不大,CT扫描诊断纵隔型肺癌的难度较大,影响诊断准确率[11]。MRI属于临床较为安全的检查方法,通过磁场成像无放射性对人体基本无害,且其具有多参数、多方位、组织特异性、功能成像的特点在应用于纵隔型肺癌患者的诊断中能够显示纵隔型肺癌及纵隔血管的位置关系,其不仅能够观察到肿瘤形态及周边组织的关系,同时还能够观察到肿瘤的侵袭范围,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12-13]。此外,通过增强扫描能够对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评价,在对肿大淋巴结以及肿块的诊断中存在明显优势,这对提高诊断检出率与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的准确度为97.14%,特异度为100.00%,准确度为98.11%,且MRI诊断纵隔型肺癌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提示MRI应用于纵隔型肺癌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MRI能够通过T1WI及横断面T2WI成像扫描,经全方位及多序列成像对肿瘤组织形态及周边组织关系进行观察,能够清晰地显示膈肌、胸壁等区域肺癌的纵隔血管及肺门,其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多参数、多功能成像,可准确评估肿瘤与纵隔血管间的关系,提高诊断准确率[14-15]。另外,MRI不具有放射性,安全性较高。本研究经分析纵隔型肺癌影像特征发现,MRI扫描后主要以周围型及中央型为主,边缘多不规则,多呈毛刺状或分叶状;经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强化,伴中央坏死区域呈低信号改变;周围型肺癌以棘状突起、毛刺状及分叶状为主;经增强扫描发现肿块发生内部坏死或液化。

综上所述,MRI对纵隔型肺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根据影像学特征表现进行早期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一致性肿块影像学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