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陉县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12-31井陉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杜振华

河北农机 2022年1期
关键词:粉条红薯

井陉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杜振华

1 红薯产业前景广阔

红薯学名甘薯,是一种喜温喜光、较耐旱的高产农作物。红薯属生理碱性食物,含有大量淀粉和糖,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能保持血管弹性,防止血管硬化,适量食用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医学实验证明,红薯中含较高的抗癌成分,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红薯茎叶有广泛的用途,叶可作为蔬菜食用,特别是脱毒红薯叶片肥大厚嫩,适口性好,作鲜菜食用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茎蔓可加工成高营养饲料,用于各类畜禽饲养,蔓粉是替代棉籽壳栽培食用菌的极好基料。红薯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温度过低,红薯会停止生长,甚至腐烂。红薯的需水量较大,每亩大概需水400~600 立方米。红薯对土壤的适应性强,耐酸碱性好,能够适应多种土壤,以土层深厚疏松,通气性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为佳,但不同类型土壤可以种植出不同口味的品种,能够满足市场多种需求。井陉县作为石家庄市唯一的纯山区县,土质类型丰富多样,许多乡村有生产粉条的历史,并且粉条生产具有投资小、工艺简单、作坊式加工的特点,一家一户就能办到,项目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现代化生产项目虽然需要较大资金规模,但也有较大获利空间,如加工生产羧甲基淀粉,投资约50 万元,年获利可达80 万元,收益可观。

2 井陉县发展红薯产业的优势

井陉县发展红薯产业有多方面优势,如地理和环境优势、政策和人才优势、区位和市场优势等。

2.1 地理和环境优势

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部,是纯山区县,总面积1381 平方千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左右,海拔较低,具有气温高、积温大、光照充足的气候特点,全县所有地区都适合红薯生长。井陉县优质水资源和耕地含矿物质丰富,有种植红薯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土质多为黄土、轻粘土、砂质土,不同的土壤可以种植不同品种红薯,平地壤土水肥条件较好,适宜种植食用型的红薯,种出的红薯表皮光滑,外形美观,山岗砂质土种出的红薯淀粉含量较高,能够制作高品质淀粉、粉条等。

2.2 政策和人才优势

近年来,井陉县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迅速,中药材、红薯粉条、“井陉花椒”“井陉红”小豆等农产品远近闻名,2020 年,井陉县被国家评为“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发展农业产业有了更多优惠政策,2018 年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318 个村完成清产核资,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商会,150 个村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9.8%。井陉县2020 年红薯种植面积约11824 亩,在长期的栽种过程中,井陉群众摸索和掌握了许多红薯高产栽培技术,如起垄栽培、地膜覆盖、轻提秧蔓等技术,近年来,茎尖脱毒技术在红薯育苗上的应用,使甘薯产量大幅提高。南部低矮山区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种植生产高品质淀粉红薯,当地种红薯、制粉条历史悠久,培养出了大批精通传统工艺制作纯手工粉条的“土专家”。“高品质红薯+传统工艺+纯手工+绿色无添加”又恰好迎合了当今市场需求,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红薯粉条制作等深加工产业,在农业、科技部门帮助下,仅割髭岭村就流转红薯种植基地1000 余亩,从事红薯种植及相关产业人员600 人,年产粉条10 余万公斤。

2.3 区位和市场优势

井陉县为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辖县,是首批评选的“千年古县”,县城是省会卫星城,县域面积1381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5万余人,东部与石家庄市区相接,西部与山西省盂县、平定、昔阳三县接壤,公路、铁路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燕赵风情,又有山西民俗,每年接待大批游客和客商。独特的区位优势给发展红薯产业带来巨大市场,红薯、红薯干、红薯面粉、红薯粉条等供不应求。以割髭岭村为例,该村顺应市场需求,成立了金华寺割髭岭合作社,从业人员300 人,注册了“金华寺割髭岭”商标,生产的粉条远销京、津等地区,成为区域性品牌,仅此一项,全村增收150 余万元,带动了周边乡村一起从事红薯种植、深加工和粉条生产。

3 发展红薯产业存在的不足

3.1 自然环境增加种植成本

井陉县作为纯山区县,地块狭小分散、错落不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田间道路崎岖狭窄,机械通道难以铺设,这种地理环境和地形环境与平原大田相比,不利于农业种植,也不利于生产效率更高的农业机械作业,如红薯种植过程中,有的地块不能够使用机械起垄、铺膜、打孔浇水,只能依靠人工栽培,西部山区坡高地陡,运输不便,还需要人力运输,生产成本升高。

3.2 劳动力需求量大与从业人员流失形成矛盾

红薯种植、生产加工过程中有的工序只能依靠人工完成,需要大量劳动力。一是种植过程中的人工移苗定植需要大量劳动力。二是山区农田道路建设存在短板,红薯块根体大而重,水分多,机械运输比较困难,需要大量劳动力。三是收获技术不完善,如霜冻前机械收获也是将薯块翻出地面,还需要人工去捡,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些都造成劳动力投入较多,增加了人工成本,影响了红薯产业在山区的大面积、规模化发展。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井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失严重,个别乡村甚至出现了有地无劳动力现象,矛盾突出。

3.3 储藏技术还相对滞后

红薯块根含有60%~90%的水分及较高的水溶性糖,储藏相对困难。因为地窖储藏成本较低,井陉县农民常用此法,但又无法对地窖内温度精确控制,储藏风险较大,很容易造成腐烂,在出现腐烂的情况下,也只能听之任之,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如果大面积种植,仍采用这种储藏技术,损失不可估量。在有些条件好的地区会采用闲置窑洞储藏,成本也不是太高,但推广范围受到限制。有些种植大户会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建设塑料大棚进行储藏,虽然降低了成本,但在冬季遭到持续严寒时,还是存在极大的易腐烂风险。

3.4 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

针对劳动力需求同流失的矛盾,井陉县也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广红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降低人力成本,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技术娴熟的农机操作人员较少,不能组成农机服务队伍,不能规模化服务。二是机械化普及没有达到应有程度,比如在播种季节,由于播种时间集中,机械定植栽培不够精细,会造成红薯结薯少。三是社会化服务意识不足,有的农机手不能及时上门服务,比如霜冻前红薯不及时收获会导致冻害,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在肥料管理上,社会组织不能及时跟进指导,存在农民盲目施肥、肥料投入成本增加、不施或少施有机肥、重施氮磷肥、忽视钾肥等现象,致使红薯徒长植株,品质下降。

3.5 综合利用率低

红薯种植历史久,易种易管,不仅块根味美,全株均可以食用,除此之外,还属于经济作物和能源作物,具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可以通过综合利用,多层次加工增值。井陉作为红薯种植地区,农民受传统思维及其他因素局限,市场经济思维导向还很薄弱,红薯产业还局限在销售现薯和生产粉条,缺少多层次加工增值盈利思想。红薯品种过分依赖本地农家种、老品种,不注重引进新品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商品性品种选择少,不注重根据市场需求分类种植、分类销售。鲜食、烘烤、生产淀粉品种不加区分,甚至出现鲜食和淀粉生产是同一品种现象,鲜食红薯口味单一,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生产淀粉红薯产量和出粉率不高,影响了经济收益。除此之外,生产淀粉的残渣只当作饲料售卖,没有开发增值更高的长产业链。

4 对策

发展红薯产业是基于红薯的特点和井陉的优势,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克服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平台组织+企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应当成为发展方向,坚持产、加、销相结合,分步实施,融汇贯通。这一过程应当做好3 方面工作。

4.1 建设规模化红薯高产基地

规模化高产基地建设包括3 个方面:成立社会化组织、土地连片成规模、延长产业链。红薯栽培必须选择优良品种,保证高质、高产,并通过社会化组织试验、示范、推广简便的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生产加工等科学技术,重点抓好高产耐旱红薯品种的示范推广和配套高产技术应用。可以采取政府引导、典型示范的运作机制,以重点村为龙头辐射周边,逐步扩大规模,最终形成与加工能力相适应的稳定的生产基地。促进产业健康高效发展。下大力引进红薯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开发有卖点、有市场的专用型红薯,延伸红薯产业链条,充分挖掘增值潜力,增加农民种植效益,实现红薯产业链条式飞跃发展。

4.2 改进储藏方法

红薯当前主要的储存方法有:室内囤藏法、棚窖贮藏发、井窖贮藏法、保鲜冷库贮藏等。不同的保鲜贮藏方法对红薯的要求不同,保鲜周期也不同,农户、企业应根据需要采取合适的储藏方法。

4.3 建设红薯加工企业

井陉县正处于经济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大批煤炭、钙镁企业关停,企业家急切为厂房、资金找到出路,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转产和投资兴办红薯加工企业,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重点大型龙头企业要给予积极的扶持政策,带动各类红薯加工企业得以蓬勃兴起。健全各种推广平台组织,逐步形成“产加销农工商”无缝对接格局,使红薯产业同全县其他产业一起促进全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同发展。

4.4 探索产地特色化、产业旅游化道路

以全县打造“休养胜地、经济强县、魅力井陉”为契机,依托“金华寺割髭岭”品牌力量和井陉天路旅游的支撑,探索休闲、采摘以及其他文化氛围模式,建设传统手工粉条制作展览馆、体验馆,进行传统农耕生活文化展示、体验,充分利用太行山旅游资源优势与红薯产业相结合,为省会市民打造“休闲、观光、养老,体验农耕生活”的良好去处,推动地方经济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粉条红薯
买粉条 学问多
挖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红薯喂猪 注意四点
蒸红薯,学一招
猪肉炖粉条
坚强的红薯
天阳6FT自动蒸熟粉条机
看、闻、折挑出好粉条
陕北粉条悠悠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