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

2022-12-31周宏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共生中国式现代化

周宏春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部署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战略任务,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位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蕴,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和时代价值,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实践探索和认识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增色添彩,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需我们付出持续不懈努力。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准确认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环境与民生、降碳与安全等一系列辩证关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和深刻内涵

其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纵观人类文明历程,人类自诞生以来,已经历采摘、狩猎、农业和工业化等阶段,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演进。原始文明时代人对自然膜拜,世界不少地方存在的“图腾”就是例证;农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是尊重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经典论述;进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征服自然”成为西方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调,自然界也对人们的每一次胜利都进行了报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引领人们善待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觉。

其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表现在规模上是“14亿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是“共同富裕”,道路上是“和平发展”,更表现在新的文明形态上,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现代化主要强调物质产品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更加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更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等理念,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全新思考,也是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路径、方式、举措的系统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现代化而言的,是与时俱进地利用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推进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过程,有着本身的内在逻辑。

从历史逻辑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人类文明兴衰演替,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避免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而付出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一直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组成因素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个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的现代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实践逻辑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出的道路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道路选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大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的创造,对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范例。

从发展路径看,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典型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主张文明交流互鉴,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现代化既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也不存在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唯一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个国家均可以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指明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而言,与西方现代化完全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以可持续方式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打破了西方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吻合,与“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曾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他科学分析我国国情后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1982年9月1日,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特色”出现52次,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基于自己的国情,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原则、必须坚守的底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和认识升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是清末民初以来众多仁人志士的努力方向。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中国致力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主张“洋为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海战失败后,试图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但是没有成功。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致力于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建立现代国家,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经过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等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是历次党代会的重大课题(杨开忠、黄承梁:“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意义”,《中国环境报》2022年10月18日)。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所有这些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是不断升华的。

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的位置愈发重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虽然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却经历了整体性设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等阶段的完善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奠定了根本性制度基础。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6日)。改革开放后,伴随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西方腐朽思想、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开始产生影响,邓小平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防范“和平演变”在中国重演,1997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这就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出现的城乡差距扩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等,2005年2月,胡锦涛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写入总纲,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许光建:“从‘两手论’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40年历史演进”,《人民论坛》2018年第33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单列篇章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2018年,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指导、工作推动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指引。

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愈发凸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条重要方略,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当中的一项重要理念,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中的重要一战。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在“四个一”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一”:美丽中国是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五个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张云飞:“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发展”,《国家治理周刊》2022年第35期)。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和靓丽底色

从发展和保护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与西方国家的共同特征,“先污染后治理”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路,我国也一度走上了这条“老路”;也有中国特色,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等先进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圆满超额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不仅体现在数据上,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观感和体验上。天在不断变蓝。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7.5%;全国空气质量指标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46微克/立方米降到2021年30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球大气污染治理速度最快的国家。水变清了。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2012年的61.7%提高到2021年的84.9%;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上升至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岸绿水清、鱼翔浅底的景象初步展现。地更绿了。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生物多样性得到逐步恢复。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先后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含海洋公园、海洋馆)、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更好保护。十年来,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大熊猫野外种群增至1800多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只左右,藏羚羊野外种群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6万~7万只恢复到30万只,黑脸琵鹭由21世纪初的1000余只增加到4000余只,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藏羚羊繁衍迁徙,白洋淀鳑鲏鱼等土著鱼类逐渐恢复,野外灭绝的普氏野马、麋鹿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等,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学标志。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制度保障。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源头严防、过程管理、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生产者责任延伸、三线一单、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岗双职、中央环保督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相继出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疾,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从源头减量入手,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整治“散乱污”企业及其产业集群。开展生态设计,发展清洁生产产业,建设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56%;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350万辆,累积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3000多万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6.2%,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不断加强生产生活全过程的环境管理,环境建设标准、效率和质量提升,江河湖海生态系统、海洋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少用一次性餐具,倡导“光盘行动”,乘公共交通出行,开展垃圾分类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污染防治攻坚战、“30·60”双碳目标等成为热词,美丽中国建设渐入佳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21年,联合国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6年写入联大外空安全领域决议,符合国际社会共同期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得到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支持和认同(时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第六年写入联大有关决议”,国际在线2022年11月3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联合国相关奖项先后授予中国。2014年,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地球卫士奖”。我国不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四、持续不懈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生态环境质量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需要我们努力推进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兴则文明兴。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憧憬,也是我们党全方位立体化全过程全地域全面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价值理念、制度体系的绿色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分部署了四项任务: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党的二十大系统擘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与战略路径,我们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这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内涵,也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以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目标上,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原则上,要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获得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最大效益;在观念上,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避免“单打一”;在途径上,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避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以邻为壑”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型产业来改善自身生态环境质量的做法,避免“治理了一种污染又产生了另一种污染”的传统污染治理思路和做法,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有机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获得发展的数量和速度;不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一时一地的发展,而是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以高质量发展支撑高质量保护,以高质量保护夯实高质量内涵。高质量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靓丽底色。离开了“绿水青山”,人类社会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也就不会有“金山银山”。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绿水青山,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等手段,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等利益机制。只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修复者获得应有的收益,才能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生态富民也才能得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湖湿地系统休养生息,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展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这是由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程度和治理水平决定的。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一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没有达到相关标准,黑臭水体还没有完全消除,土壤和地下水治理难度更大。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增效,要点是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手段是目标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重点领域是工业、交通、城乡建设、工业园区、农业农村,途径是多领域的深度耦合和产业配套,本质是提高发展质量、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设施建设水平,解决“废物是发错地方的资源”的技术瓶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在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双碳”目标,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坚持先立后破、立破并举,坚持全国一盘棋,避免“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等倾向。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碳汇产业发展等。加强煤炭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利用,加强煤电厂“三改联动”,以提高煤电入网的灵活性;研发煤炭的低温裂解、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途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在严监管、确保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形成“利用炭少排碳乃至不排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规划建设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间歇性和不可控性。具体而言,建的光伏发电板再多如果没有太阳光发不了电,建的风机再多如果没有风发不了电,建的水电站容量再大如果上游不来水也发不了电。鉴此,可再生能源发电必须配套储能设施和能力,发展智慧能源。研发碳基材料功能,拓展市场,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重点行业如钢铁、石化、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国家层面的1+N政策体系已经明确了方向、原则和重点任务,关键在落地落实,既要减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又要降碳以夯实2030年前碳达峰的坚实基础。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已经确定,目标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必须正确认识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牢牢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推进技术含量和生产率高、排放少或零排放、低成本的绿色技术大规模、系统性替代。加快推广技术成熟、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技术,加快形成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推动国家减排目标任务分解落地;进一步调动地方、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体系建设,支持“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用实际行动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让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构建“美美与共”的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共生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