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下“增值型”配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探索
2022-12-31张靖
张靖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武汉 430077)
1 引言
数字化转型是服务电网企业能源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利用数字化知识完善企业的配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推进工程造价现代化发展的“数智赋能”新发展理念是企业首选。数智赋能下“增值型”配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突破了现有工程造价管理格局,提高了工程管理的覆盖面、时效性和质量标准,是推动公司投资管理高质量发展、实现公司增值的必然选择[1]。
2 配网工程造价管理面临的形势
配网工程造价管理数字化必须首先考虑如何逐步化解结算面临的主要风险和矛盾,提高结算效率和质量。配网工程造价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2.1 计划管理方面
建设单位没有系统分析投资计划执行偏差的原因,特别是未分析投资与概算的偏差,找准症结所在,切实提升设计深度和结算水平,确保投资资金充分使用。上述问题导致风险包括:一是结余资金比例过大是投资计划不精准的体现,挤占了年度综合计划额度,导致了项目安排的“缩水”,同时结余资金再安排项目又会扰乱在建项目的正常实施,需要消耗更多的工作资源,造成更多的管理性问题;二是中央资本金的项目未及时履行计划调整手续,存在“挤占、挪用中央资本金”风险,使用企业资金的项目未及时履行调整备案手续,存在“未按计划规模实施项目”“结余资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三是无合格的初步设计概算作为前提,项目物资、服务类招投标均无依据,项目造价无控制。
2.2 物资控制方面
项目现场物资管控存在薄弱环节,造成部分工程使用物资来源不明,结余物资未及时处理,物资出库手续不规范等问题。上述问题导致风险包括:一是以前年度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管理部门未及时回收结余物资,物资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造成未回收的结余物资形成账外物资,未办理相关ERP退、出库手续直接混用,造成现场物资在账面查无来源。二是物资部门未参与现场实际耗用物资的核实工作,未严格执行“先退库、后结算”的物资结算管理要求。废旧物资管理计划编制不规范,部分拆除物资未足额回收。三是物资部门未及时对回收后的废旧实物办理处置手续,增加了仓储物资盗窃、损毁风险。
2.3 结算管理方面
竣工验收时未全面核实现场工程量及施工费用的真实性。项目管理部门、监理未对施工单位提交的结算书进行审核把关,项目管理部门造价管控能力不足,造价审核不到位。上述问题导致风险包括:一是各单位有关部门参与项目竣工验收流于形式,未严格执行验收方案,履责不到位,造成项目竣工图与现场不符,工程结算不真实,项目投资增加;二是工程造价不实,存在虚增结算、造价失控的风险,工程量不实,相关人员存在廉政风险[2]。
2.4 财务资产方面
建设单位侧重于安全生产和项目进度,忽略对项目成本费用归集和管控,费用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对于工程投资全貌不了解、不关心。上述问题导致风险包括:一是财务部门未严格审核票据合规性,对不符合要求的单据予以退回,确保资金支付合理、准确。决算编制与成本归集脱节,竣工决算报告与账面金额不一致。二是项目管理部门及建设单位认为提前或滞后支付款项风险不大,一些费用存在虚假列支或列支依据不充分的情况造成了国有资金流失。
3 数字化建设改造的主要内容
配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数字化建设是根据真实的业务需求和审计工作难点进行系统性研发,经过业务全量试运行、管理规范同步赋予、数据质量和安全性评测、专家多维度试用等多种方式的研究讨论,集规范性、科学性、标准化于一体[3]。
3.1 造价管理模块无缝对接
配网造价管理体系包括计划管理、物资管理、结算管理、财务管理、知识管理等模块,数字化建设改造依靠互联网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数智赋能”将配网项目管理流转化为数据流分段分权实施,建立计划、可研、初设、施工、验收评价的一站式作业体系,实现各模块的无缝对接;同时应用手机APP将工程现场的造价流程管控起来,形成从计划到验收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各节点工作无缝对接、实时跟进的动态管理格局,实现工程现场数据和非现场数据的充分结合以及造价工作和资源共享平台的有效整合,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实现工作效率的“增值”。
3.2 结算报告质量智能复核
按照配网工程结算编制规范,将结算造价所用到的各类数据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分类并格式化处理,形成设备、土建、安装、其他四类1294项标签数据,同时将各项数据分别编号并开展数字化逻辑分析,经过一系列复杂且快速的“数字化”流程最终提炼出213个结算复核模型,再通过模型实现对结算报告的自动智能复核,既提高了结算报告编制的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避免人为错误疏忽,又解放了人员生产力,有效推动配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高质量规范化发展,实现成果“增值”。
3.3 参建商造价管理多维评价
利用系统结算报告质量复核的结论、手机APP监控数据、施工进度执行数据等内容,系统化、智能化地建立了对参建商造价管理动态客观的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自建的五维评价体系涵盖了工艺、进度、安全、费用、物资5个指标,实现互联网数字化技术与考核评价的有机结合,确保评价信息的全面和评价过程的公平客观,杜绝了以往由个人对参建商进行考核评价所产生的不客观评价,使得出现参建商的造价管理失控,实现造价评价机制的“增值”。
3.4 造价管理痕迹自动追溯
运用互联网技术对配网工程造价偏差原因进行智能梳理,同时对照造价失控所对应的问题成因进行研究分析,创建了112个配网工程造价偏差线索自动搜寻算法,通过算法可以提取成果数据自动推演项目存在的审计线索,并纳入对项目管理部门、物资部门、财务部门的整改管理范畴,实现造价偏差线索的数字化整理和搜索,节约人工搜索的成本,提高配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改善了以造价管理职责不明确、造价偏差分析不全面的问题,实现发现履职履责的“增值”。
4 配网工程数字化造价管理体系构建方法
配网工程数字化造价管理体系[4]将配网工程全过程造价业务领域专家经验以数字化方式融入配网项目造价管理过程中,应用了移动终端GPS地理坐标采集跟踪、人工智能画像、AI人脸识别技术、RPA流程自动化机器人、非结构化数据转换等多种新技术应用创新。
4.1 主要管理模块的构建
4.1.1 打造造价管理“自营”数据仓库
加快建设配网工程造价管理全流程所涉及的计划、物资、结算、决算四维数据架构,打造层级清晰、引用便捷的“自营”数据仓储,充分满足配网工程造价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应用性需求。深化业务系统数据、计划数据、物资数据、造价数据、资金数据联动,持续提升数据便捷获取能力和各参建单位各层级数据“获得感”。推动配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由“能用”向“好用”“易用”转变。
4.1.2 深化“三个数智应用体系”建设
一是扩展风险预警体系,细化配网工程造价偏差线索逻辑算法,实现对造价管理偏差问题线索的搜寻率达70%,同时推动问题线索跟踪闭环管理,实现风险预警和风险规避;二是深化多维造价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完成新一轮现场造价管理APP功能数据分析和逻辑验算,实现流程、现场、人员、成果、评价全流程造价成果审核质量管控;三是开发精准画像体系,研究“四级二十层”画像精度,增强决策支撑辅助能力[5]。
4.1.3 创新“拖、拉、拽”建模生态
全面提升数据服务能力,打造简单易用的“拖、拉、拽”数据建模生态,进一步降低数据使用门槛。全面摸清造价过程数据“家底”,优化数据服务流程,发布配网工程造价数据导航目录,为面向专业与基层的一站式数据应用提供精准“选购”服务。建立数字逻辑算法孵化机制,支撑造价偏差线索挖掘和资金监管提质增效。
4.1.4 与专业管理系统“一键”融合
为消除各专业和造价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在物资、财务数据系统开展推广应用,推动造价管理在物资、财务数据系统和本平台的“一键”融合。坚持“造价管理+业务融合”双牵头,完善造价成果产出机制,提出了需要业务系统推送至平台的前置流程和必要的格式化数据,利用推送的数据开发智能造价控制模型。实现项目进度跟踪、智能造价管理调查、业务数据协同的配网工程造价管理全业务链贯通。
4.1.5 优化平台信息化管理流程模块
该体系的建设融合了建设管理部门、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四方意见,积极探索在投资计划发布、结算报告的出具和调整、资金费用计算和审核等管理模块的优化方案,明确各层级、各部门职责界面,形成规范高效的造价管理信息化管理布局。为提升用户体验,新增待办事项提醒功能,强化系统平台与参建管理人员间的信息交互,提高工作响应速率。着力向施工单位一线赋能,依托配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面向施工班组开放“自营”数据仓库、造价偏差审核逻辑算法库、信息化管理模块、智能应用体系,打造服务一线的“角色权限配置工具箱”。
4.2 数字化开发的主要途径
本次数字化开发工作共设置优化开发和创新开发两个业务工作小组,其中优化开发小组本次负责手机APP与平台贯通、完善成果数据标准、造价偏差逻辑算法的多样性和管理流程优化开发4项功能模块的需求研发,创新开发组负责参建单位画像、业务部门管理系统贯通试点、构建自主建模生态、班组一线统推优化4项功能模块的需求研发。
4.2.1 手机APP与平台贯通
一是梳理APP管理流程和可获得的数据类型7项;二是研究讨论将APP数据贯通至平台内进行展示,并创新开发平台智能应用界面8项;三是运用APP中的数据对参建单位进行考核,并结合考核制度提出考核逻辑算法10项,梳理和完善平台管理流程图2张,编制全数据应用思维导图1张。
4.2.2 完善成果数据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安装工程、设备采购、土建工程造价成果数据的适应性需求开发,提高成果数据价值,新增成果数据表单6张,优化格式化数据20项,并对系统现行通用数据模版进行优化,编制全数据应用思维导图1张,使用新的通用模版以适应上述类型项目,并将新增数据编号分类后纳入数据库管理。
4.2.3 逻辑算法的多样性开发
本次共开发逻辑算法112项,优化逻辑算法17项,编制全数据应用思维导图1张。其中16项造价偏差逻辑算法为可根据成果文件实现造价偏差线索自动审核,7项逻辑算法在联动“配网全过程管控系统”“物资供应系统”“ERP系统”后可实现造价偏差线索自动审核。
4.2.4 管理流程优化
一是根据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建议新增5个管理流,创新开发平台智能应用界面5项,包括结算报告调整管理、施工费校核管理、设计图文件库管理等;二是结合上阶段应用实际,梳理和完善平台管理流程图12张,优化13个功能点,包括造价偏差问题整改闭环管理、项目状态变更短信提示、中间事项汇报、结算报告重编管理等。
4.2.5 参建单位对象画像
一是编制参建单位造价管理多维画像报告模板和思维导图1项,画像内容包括计划管理、物资管理、资金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二是针对画像报告数据逐一开展溯源,并建立数据引用算法38项;三是谋划如何在平台中进行画像报告的展示,并提出智能应用界面1项。
4.2.6 业务部门管理系统贯通
一是对配电网工程全过程管控系统进行操作了解,提出与配网造价管理平台进行结算复核流程的思维导图1张,梳理和完善平台管理流程图1张;二是梳理配电网工程结算编制需求资料清单22项,提出配网系统结算编制的资料和格式化数据需求199项;三是针对结算审核推送的格式化数据,提出对数据进行验算的审核调查逻辑算法12项。
4.2.7 构建自主建模生态
一是提出了自主模型构建基本思路,创新开发平台智能应用界面7项,模型主要由格式化数据和基本逻辑组成,格式化数据主要是以结算成果表、决算成果表或其他系统的数据按项目编号分类取得,格式化条目数据是由数据源进行加工对特定信息整理取得,该模块可以添加或者减少,充分发挥了系统数据库的作用;二是提出了日期运算逻辑、数字运算逻辑、数据比较逻辑等3大类17种数据算法逻辑,其中日期逻辑包含6项,数字逻辑6项,比较逻辑包含5项;三是整理了个性化模型上传审批流程,梳理和完善平台管理流程图1张,提出了从模型建立到推送云端各个阶段不同层级的职责。
4.2.8 一线班组统推前优化
一是新增推送至一线班组层面的应用模块15项、功能点22项,编制全数据应用思维导图1张,包括指令性计划录入、结算申报及撤回、成果数据上传等;二是对推送至一线班组的功能点进行差异化设计3项,开发现场工程量逻辑算法1项,如总承包结算可包含施工费及物资费;三是结合一线班组管理特点新增管理角色4类,设置管理权限5项,如配置了作业班长及安全员等角色,增加了配网项目开工、立杆、安装、送电、验收信息维护等管理权限。
5 结论
配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数字化是适应当今数字时代的新产物。以往的管理模式因缺乏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存在管理力量不均衡、管理流程不流畅等问题,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造价管理风险。因此,这些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相应的就是数字化建设改造的主要内容,通过“数智赋能”逐步解决配网工程造价管理面临的风险和矛盾,更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