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

2022-12-31张云飞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时代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学习纲要》)出版发行了。《学习纲要》全面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我们要以《学习纲要》的出版发行为契机,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 科学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从深邃的历史思维视野出发,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科学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组成部分,最终科学锚定了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不同的社会形态塑造了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在原始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臣服于盲目的自然必然性。在农业文明时代,出现了“天人合一”等追求,但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等问题。传统工业化在促进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引发了生态危机。因此,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在唯物史观看来,文明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积极进步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1]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从历史进步的高度看待生态文明。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传统工业化之所以引发了生态危机,关键原因在于其运行的社会制度。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在实现工业化中不惜牺牲一切财富的源泉——工人和自然。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各种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频发,“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2]。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将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走内治理环境外转嫁公害的邪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一”的谋篇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重要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21 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五个一”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更加成熟完善。显然,“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3]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否则,就会成为别有用心的势力攻击我们的借口。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推动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了生态文明的普遍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这样,生态文明又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推动我国成为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的经验表明,发展可以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兼容和共赢。因此,只有将生态文明看作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重要推手和构成的重要部分,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才能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从大历史观出发系统分析生态文明的演变机理和发展规律,科学锚定了生态文明的总体历史方位,丰富和发展了以人类史和自然史辩证统一为主题的唯物史观。

2 系统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十个坚持”的科学原则

围绕着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生态文明建设中涉及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十个坚持”的科学原则,系统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5]

2.1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事业。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这一原则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2.2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6]我们要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从历史演变中深刻领悟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这一原则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

2.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二者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坚持敬畏自然和敬畏生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一原则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2.4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一原则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2.5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大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确保良好生态环境能够成为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生态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原则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

2.6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按照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要义的绿色发展理念,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实现降污减碳扩绿增长协同增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绿色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这一原则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2.7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自然界的各种要素和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我们要树立“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7],按照系统工程方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原则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

2.8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我们要树立“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更多运用制度尤其是法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一原则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2.9 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我们要树立“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的理念,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开展全民绿色行动。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创造性实践和发展。这一原则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

2.10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必须大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将地球看作是一个生命机体,实现人类和地球的共存共荣;必须大力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用绿色发展的方式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坚持以各国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原则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

总之,从科学的创新思维视野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十个坚持”的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科学高度,系统形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精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3 科学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面向未来,“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8]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3.1 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9]。因此,我们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3.2 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10]。因此,我们要自觉讲政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环境治理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坚决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促进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这样,才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

3.3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11]因此,我们要坚持大力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大力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丰富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我们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生态文化前进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样,才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支撑。

3.4 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息息相关。我们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严厉打击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大力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促进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系统观念的高度,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科学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路径和现实选择,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

由上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大创新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要坚决贯彻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就一定会谱写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华章,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时代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HANDS OFF THE WHEEL
对不文明说“不”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