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神经病研究概况
2022-12-31于勇刚杨改琴李婷婷曾凯环
于勇刚,杨改琴,李婷婷,曾凯环
(1.陕西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 针灸科,陕西 西安 710003)
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又称多发性神经炎,临床也称之为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炎、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是肢体远端受累为主的多发性神经损害[1]。其临床表现为四肢末梢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或缺失,下运动神经元性轻度瘫痪,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研究表明,多发性神经病总体患病率约为1%,其在老年人群中上升至7%,且有迹象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影响[2]。因多发性神经病致病原因不明,且个体差异大,西医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缓解疼痛等药物对症治疗为主,但疗效不佳,副作用较多。中医则从整体观出发,辨证论治,为患者赢得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引起国内外医家广泛重视。因此,笔者对近五年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文献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中医病名研究
根据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本病可归属于中医“痹证”“不仁”“痿证”范畴。《症因脉治·卷三》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伤寒明理论·不仁》曰:“伤寒不仁,何以明之。仁,柔也。不仁,谓不柔和也,痒不知也,痛不知也……是谓不仁也。”《证治要诀·杂病》曰:“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本病初起可见患肢指(趾)端感觉异常,如针刺、蚁走、触痛及感觉过度等刺激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可逐渐出现肢体远端对称性深浅感觉减退、肌无力,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期则肌肉挛缩明显,可出现畸形。
2 病因病机分析
2.1 中医学
《儒门事亲》曰:“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麻痹不仁。”《素问·血气形志篇》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丹溪心法》曰:“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凌晓五医案》曰:“麻木痹,血不荣筋,加以风湿阻络,阳明虚不能束筋骨以利机关,手指麻木不仁。”中医学从整体辨证原则出发,认为本病多由于素体阳虚、外邪入侵、情志失调及药食不当等因素所致。正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留注经络,使气血闭阻脉络;或阴损及阳,阳衰不能温煦,气虚不能帅血,寒凝血瘀,脉络不畅;或痰浊瘀血,留于经隧,机体营卫气运行不利,发为本病。现代医家金杰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肌肤、经络,发病过程多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相关,病机核心为气血不足为本,湿热为标[3]。严世芸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气虚为本、风痰瘀阻为标[4]。柴可夫提出,脾胃损伤为本病病机关键,脾胃受损,生化乏源,机体失于温养,易感寒邪;又脾胃主四肢,脾胃损伤、运化失职则水湿痰浊内生,日久流于肢体末端,而致末梢神经病变[5]。
2.2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神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无明确定论。目前,临床医学认为引起本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中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变态反应、代谢及营养障碍等。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周围神经轴突变性、神经元变性、节段性脱髓鞘病变,自远端逐渐向近端发展为逆死性神经病[6]。研究发现,神经再生在海马齿状回的心室-室下区和颗粒下区终生存在,周围神经修复过程依赖于神经损伤所处的再生微环境,可概括为神经再生通道的建立、神经营养因子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激素调节等5个方面[7-8]。蒋玲丽等[9]发现,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NI)再生主要经历神经断端华勒变性、修复雪旺细胞形成和“神经桥”形成3个重要过程,miRNA在神经修复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微环境中的雪旺细胞、巨噬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细胞,通过miRNA加速PNI功能修复。
3 临床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以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为主,但由于本病与外邪、痰瘀有关,多属因虚而致实。因而在治疗上应注意区分标本虚实、新久缓急,需辨证施治。治疗方法也当参悟古今、灵活多变,视病情适当应用中药、针灸及其他外治法等,亦可中医药配合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中药内治法
3.1.1 经方治疗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益气养血温经、和营散寒通痹之功,为治疗“血痹”的代表方剂[10-11]。许晶晶等[12]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现,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疗效突出。吕志华[13]、冯育均等[14]选取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多发性神经炎,与常规西药组治疗比较发现,经方组更能改善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苏子舰等[15]研究发现,除上述经方外,补阳还五汤、阳和汤、桃红四物汤在治疗化学药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过程中也疗效显著。张放放[16]梳理文献发现,四逆散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治疗末梢神经炎,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效果满意。可见,经法理论在诊治神经科疑难病中依然发挥着独特优势,前景较好,值得深入研究。
3.1.2 自拟方治疗 现代医家以古代经方为基础,依据自身临床经验拟出汤药方剂,应用于临床治疗,收效甚好。吴凤娟等[17]采用益气化瘀通络汤(黄连、人参、姜半夏、枸杞子、草果仁、黄芪、金银花、川芎、丹参、当归、豨莶草、桑枝、桂枝、连翘、甘草。淤血者,加三七、红花;阳虚者,加附子)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其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显著提升。林裕术等[18]根据自身临床体会,自拟益气通络活血汤(丹参、鸡血藤、生黄芪、延胡索、白芍、玄参、木瓜、路路通、怀牛膝、沙参、赤芍、水蛭、当归、桃仁、红花,依症加减),辅以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临床疗效满意。李欣[19]应用养阴益气除痹汤(白芍、熟地黄、黄芪、生地黄、何首乌、当归、鹿衔草、龟甲、炙甘草、牛膝、锁阳、木瓜、知母、蜈蚣、全蝎)治疗由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7.01%。由此可知,现代医家治疗本病,多予以黄芪、丹参、当归、白芍、红花等中药方,以益气活血、祛瘀止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了临床效果,最大限度减少了复发率,维护了患者身体健康。
3.2 中药外治法
中药除内服外,还包括中药熏洗、敷贴、足浴等多种外治疗法。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相较于中药口服,中药外治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有效避免口服药物首过消除及口服药物导致部分患者胃肠道不适等缺点。
罗溢昌等[20]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加味金黄膏外敷和中药熏洗(当归、红花、泽兰、苦参、皂角刺、生半夏、天南星、白芷、干姜、艾叶等)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末梢神经炎,疗程30 d,结果患者疼痛缓解,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显著下降。郭寒等[21]给予椒矾膏外用治疗奥沙利铂诱导末梢神经炎,疗效满意,不仅肢体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改善,而且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患肢甲襞微循环加快。李海金等[22]采用温经通络方中药熏洗治疗化疗致末梢神经炎58例发现,中药熏洗能有效改善四肢末梢血液循环,促进末梢神经功能修复,防治化疗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可见,经皮给药,直达病所,能更快发挥药物的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扩宽中医诊疗思路。
3.3 针灸疗法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近年大量临床报道显示,针灸疗法不仅能明显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近期症状,而且可有效控制复发,改善预后。针灸疗法包括普通针刺、艾灸、按摩、穴位注射等多种疗法,可针对该病的治病因素,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发挥治疗作用,且针灸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经济安全、防治结合的优势,更为广大患者接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3.3.1 针刺疗法 《素问·痿论》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法则,倪光夏教授据此提出醒神通阳针刺法[23]。取醒神方(百会、四神聪、风府、风池等)、通阳方(曲池、合谷、足三里、夹脊穴等)治疗痿证,依病情辨证加减,疗效满意。何冠蘅等[24]采用双靶点取穴(督脉取穴配合外周循经取穴)电针治疗创伤性四肢周围神经损伤,电针时上肢神经损伤患者的线路输出连接于大椎穴与身柱穴,下肢接于中枢穴和悬枢穴。结果发现,双靶点取穴方案能更好地解决脊髓神经元凋亡,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封宇等[25]在东垣针法基础上创制“引经导气”针刺法治疗多发性神经病,该疗法可改善患者的感觉障碍,增强肌力,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显著。黄琰慎[26]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对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别施加泻胃补脾针法联合毫火针和常规针刺法干预发现,两种针刺方式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评分,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血糖生化指标,且前者疗法在总体临床疗效上更显优势。综上,针刺对多发性神经病患者四肢末梢感觉功能恢复、神经传导速度提高、肌力增强均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有利于疾病康复,尽显针刺治疗的独特优势。
3.3.2 灸法 贺菊芳等[27]研究发现,艾灸合谷、内关、外关、曲池可有效减轻奥沙利铂化疗所致外周神经毒性分级,认为艾灸可提高机体白细胞代谢活动,提升NK细胞杀伤能力,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兰花兰等[28]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艾灸丰隆和足三里发现,艾灸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疼痛,促进足部受损神经功能恢复。艾灸是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其产生的热效应对局部血液循环、炎症渗出吸收及局部水肿减轻均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3.3 按摩疗法 李玉梅等[29]、王伶俐[30]对晚期肺癌化疗伴末梢神经炎患者应用按摩疗法发现,穴位按摩能有效减轻患肢末梢麻木及刺痛症状,结合健康教育,疗效更加明显。林静等[31]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双下肢经络拍打干预奥沙利铂化疗致末梢神经炎60例,临床疗效显著。按摩通过经络、穴位作用于人体,促进血液及组织间的代谢,引起部分细胞蛋白质分解,促使大脑产生神经介质,达到改善血循环、消炎止痛、缓解麻木的目的,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增加患者痊愈机会。
3.4 综合疗法
3.4.1 中医药结合疗法 杨志新等[32]运用放血加艾灸联合方法治疗化疗后末梢神经损伤,放血穴位:气端、十宣;雷火灸穴位:解溪(双侧)、阳溪(双侧),较甲钴胺组临床效果明显。于淼广[33]将60例多发性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治法,对照组予B族维生素,治疗组予针刺(取穴:手足阳明经穴和局部腧穴为主)配合四藤通络汤外洗。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全血黏度改善,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加快,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乔雪蕾[34]将60例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予中药内服联合外洗,西药组常规西药口服治疗,28 d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中药组较西药组能有效降低外周神经毒性分级,减轻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王欣欣等[35]运用“中药内服+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发现,相较于“静脉注射硫辛酸+口服甲钴胺”对照组,中医综合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麻、痛、凉、痿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中医药治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熏洗、针刺、艾灸等多种方案,通过中医药联合使用,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神经传导,改善生活质量,实现未病先防的作用。
3.4.2 中西医结合疗法 王晓苗[36]将62例气虚血瘀型多发性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试验组口服甲钴胺片+雪莲通脉丸,14 d疗程结束后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潘燕等[37]在控制血糖和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予患者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蛭辛胶囊及联合针灸治疗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炎,相较于口服西药组,该疗法可使各项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快,疗效显著。刘鑫[38]运用针刺推拿+心理疏导+康复训练联合西药治疗40例多发性末梢周围神经炎患者,连续治疗15 d,判定疗效。结果发现,总有效率达97.50%,疗效满意。研究发现,中药可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改善肢体远端感觉减退或异常症状,降低该病复发率;西药具有保护作用,起效快但副作用强。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有效改善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率,促进疾病康复。
4 结语与展望
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西医目前尚无较好治疗方法,中医则通过整体审查、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而治之,针对性和准确性较好,优势独特,近年来广受关注。中医治则主要以调治脾胃、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等为主,治疗方法有汤剂、针灸、中药薰洗、穴位敷贴、穴位放血等,具有疗效显著、经济安全、防治结合等优点,可有效减缓该病发生发展进程,成为今后临床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尽管在防治多发性神经病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临床辨证各家经验不一,证型多样,尚缺乏统一的辨证依据及诊治思路,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二是目前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神经病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观察、不同疗法、不同方药治疗上,而实验研究及治疗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今后应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病证,着手建立多发性神经病动物模型,加强观测研究,以验证治疗效果,揭示其生理病理机制;三是新型中成药研制不足。多发性神经病具有治疗周期长、易复发等特点,而目前临床上有关中药复方甚少,且患者长期应用汤剂、针灸等疗法,常难以坚持。因此,在保持临床疗效的前提下,筛选有确切疗效的中成药,改善剂型以便于服用,增加给药途径以提高疗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又一问题。
因此,今后在治疗多发性神经病上仍需深入研究,构建中医药内外治法相结合的系统体系,进一步完善并规范诊疗标准,明确发病作用机制,筛选有效治疗药物,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