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审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22-12-31尹丽娜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财会学习 2022年33期
关键词:实务案例思政

尹丽娜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引言

审计系列课程是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财务管理和资产评估与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1]。审计系列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初步形成审计思维,掌握基本的审计原理与技术方法并能够分析具体的审计案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智能财务的出现等,审计系列课程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跳出现有教学的困境。

一、审计系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

传统的审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重理论、轻实践[2],教师主要针对审计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等内容进行讲解,对于实践操作等涉及的较少。另外,审计系列教材往往缺少前沿案例。多数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很难列出详细的案例,而教师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这会造成培养出来的审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现象。特别是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对审计岗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包括学生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信息系统、财务机器人、风险管理等知识,并善于利用大数据发现、分析并解决审计相关问题。因此,审计系列课程需要顺应时代的变革而发生变化。

(二)教学方法较单一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用多媒体或板书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便捷、简单,但课堂往往比较枯燥,需要学生听课状态保持高度集中,一旦学生缺课或溜号,错过相应知识,则很难听懂后续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常常是老师一人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其次,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会跟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实习协议,但是学生们很难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审计实务,通常只接触最基本的凭证、票据等会计知识,这使得审计理论和实践难以有效结合。

(三)课程考评不全面

大数据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审计工作岗位、工作职能和工作方法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审计系列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纸质试卷为主,学生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即使部分高职院校用机考方式考核,也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结合少量实务案例。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即使不懂审计操作,期末复习几天理论知识,依然可以有不错的成绩。当课程没有考核学生的实务操作情况,就难以督促学生理解和消化新知识,也难以满足对学生岗位能力达成度的考核评估。

(四)教师缺少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中讲授审计系列课程的教师缺少相关审计实务的经验,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得教师没有办法通过具体案例生动讲解相关理论,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与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等课程相比,审计系列课程的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往往缺少学习热情,导致一部分教师不喜欢上此门课程。讲授该课程的年轻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到高校工作,虽然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缺少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将审计的理论知识与实务有效衔接,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表面,难以深入讲解。另外,年轻教师授课门数较多,又有科研任务,无法全身心地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这将导致审计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二、审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落实全方位育人的模式

2020年,教育部指出要深入挖掘高校中各个学科所蕴含的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对于审计课程教师而言,在开展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思政教育工作,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教学中。为有效地将审计系列课程与思政观念相融合,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思政元素,授课教师应该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实现全方位育人,不断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与水平。

(二)是培养合格审计人才的需要

审计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监督、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都有重要作用,由此可发现社会需要审计人才,这也是审计系列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审计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拥有较强的审计思维。因此,审计系列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实操能力,引导学生保持谨慎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态度,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要的合格的审计人才[3]。

三、审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明确信息化背景下审计人才的岗位要求

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驱动着审计岗位人员的能力发生变化。审计人员应掌握大数据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审计软件等,会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数据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由此才能跟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相匹配。应用型审计人才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实践能力与拓展能力。基本能力是指能够运用统计学、会计学和审计专业知识并结合大数据技术解决实际的审计问题。实践能力是指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解审计项目的能力;能够与项目组成员团结合作,找准自己定位并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执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拓展能力是指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审计数据进行收集、清洗和处理,从而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能够选择合适的技术预测和模拟审计所面临的问题;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并能随着实际情况变化加以修正。

(二)明确以岗位能力驱动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人员岗位能力的分析,为培养出“大数据+审计”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应该确定培养目标:首先,以审计岗位驱动,培养学生具有基础的审计思维,掌握审计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次,培养学生掌握大数据技术,能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清洗、挖掘等;能运用大数据等进行审计方案的设计和修正[4]。最后,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和勤奋踏实。由此培养出的审计人员可以在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审计岗位工作。

(三)注重实践性教学内容建设

高职院校审计系列课程应重视实践性教学,在学时上应有效分配理论与实践所占的比例。授课教师应整合有关审计实践教学的流程,不断提高审计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可以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从审计业务事前调查、接受审计业务、获得被审计单位相关会计材料等出发,让学生进行不同业务的循环审计,加深对审计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其次,引入与时俱进的审计实训软件。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审计实训软件的建设,学生通过登录平台,进入真实的审计情景,自主对审计业务进行练习,以此巩固所学知识并查找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审计软件中不同的企业案例,可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理解审计的具体流程与注意事项,掌握审计过程中重难点,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最后,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在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中聘任有丰富审计实践经验的老师走进课堂,通过介绍真实的审计案例,为学生讲解审计流程与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审计业务的理解。学生也可在寒暑假期间跟事务所的老师去企业进行实地项目审计,真实的审计工作环境会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审计工作的流程。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与智慧化

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审计系列课程应进行线上线下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平台包括: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云课堂和雨课堂等。课前,审计授课教师可通过一个线上平台发布本节课的课前预习任务[5]。线下课堂可回顾旧知识点,引入新课程并提问学生预习情况,唤醒课堂。课中,教师可引入线上教学平台已经准备好的视频、习题以及通过平台实现在线选人、加分等调动课堂氛围。课后,教师可利用线上平台发布拓展知识资料、课后知识总结以及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等,检查学生本节上课状态和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课后也可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与学生随时沟通联络,答疑解惑。

2.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

审计系列课程可以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多元教学方法转换师生的角色。首先,教师通过审计实务案例的发布,让学生自动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演讲和辩论等,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审计实务操作能力。其次,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结合热点审计案例、视频等展开思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合作完成编写审计报告等任务并进行汇报。

3.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工具

大数据和计算机的发展,带来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工具,例如,微课和慕课等。线上学习资源的建设可以很好地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审计系列课程教学可以融入优质的微课或慕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只依靠ppt或板书等单一资源教学工具。另外,课上可进行审计实务案例的操作、课堂测试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高效的教学。

(五)深入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

审计系列课程要求学生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细致的操作能力。这使得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评等环节应匠心设计,灵活地融入爱国主义、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

首先,紧贴生活。课程思政的建设不应生搬硬套,不应就思政谈思政,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把思政要素巧妙地融合到讲授的知识点中。例如,引入学生们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们思考,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责任和品质有哪些呢?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其次,精心设计。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通过播放优质的慕课、微课或网络资源等,将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审计沟通与记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尊重中国的传统道德。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下授课方式,有效切入思政元素。例如,介绍审计证据时,可以融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了解到审计证据是多样的,应该要具备充分性,但是要注重时间和成本,所以也要保证适当性。

最后,回忆历史。我国审计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部红色审计史,我国一直注重审计机构的设立与廉政文化教育。教师在介绍我国审计发展历程时,可向学生展示我国的红色审计史,将国家红色发展史融入课堂教学中。

(六)持续推进过程性考核评价

审计系列课程应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期末的结果性考核方式,应向过程性考评持续转换。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增加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才可以得到高分,而不是考试前集中复习几天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考试及格。审计系列课程的考核中应该重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将实践能力的分数比例上调,持续推进过程性考核。更加注重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平时课堂表现情况,以遏制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听课溜号以及靠期末突击复习取得合格成绩的不良学风。考核成绩比例可以为平时成绩10%+实践成绩40%+期末成绩50%,并保证每一部分分值都有据可查,公平公正。高职院校应把成绩比例设置权利下放到教师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酌情修改,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审计系列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的标准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结语

大数据与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现代审计人才做支撑,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摇篮,所以相关授课教师应该找准教学中的痛点,在教学上进行更多的钻研与探索,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新时代的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品质的审计人才。

猜你喜欢

实务案例思政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