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数字诗
2022-12-31徐永华
□徐永华
数字虽是枯燥的,但它走进诗中,却变得鲜活灵动,给诗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提起数字诗,我们常常想起宋朝诗人邵康节的《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巧用十个数,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山村风景画。无独有偶,明代才子徐文长也曾巧用十个数,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梅花傲雪的绮丽画面:
一片一片又一片,
二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高校医院可以实现不断优化资产结构、资产规模、货币资金量等关键财务指标,提高了医院的获利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在降低医院的经营、财务风险的同时,实现了国有资产持续保值增值。
飞入梅花都不见。
事实上,“数字入诗”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诗句使用了数字,单是《国风》中使用数字的诗就多达46首。在《唐诗三百首》中,含有数字的诗更是有130余首,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
数字很受古代诗人的青睐,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数字诗句。细腻的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豪放的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沉痛的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感伤的如“六朝如梦鸟空啼”;愤怒的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夸张的如“孤臣霜发三千丈”;欢快的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其实,还有一些数字诗,诗中不仅嵌入众多数字,更蕴含了一道有趣的算式。如南朝乐府民歌中的《懊侬歌》:
江陵去扬州,
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
诗歌通过朴素平实的语言,直截了当地将减法算式“3300-1300=2000”镶入其中,刻画了远方游子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
再如,戏剧家李渔曾写了一道劝友诗:
汝在此静睡,
起床常过午。
便活七十年,
只当三十五。
诗的意思是:你懒睡过午,一天白浪费了半天,照样过日子,即使你活到七十岁,也只能算是活了70÷2=35(年)。
最让人拍案称奇的是明代状元伦文叙写的一首数字诗。相传一乡绅请伦文叙为他珍藏的苏东坡真迹《百鸟归巢图》题诗。伦文叙不假思索,挥毫写了一首:
归来一只复一只,
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
啄尽人间千石食。
开始诗人好像是在漫不经心地数数,一只,两只,数到第八只,再也不耐烦了,便笔锋一转,借题发挥,发出了一番感慨:在当时的官场(“巢”与“朝”同音)之中,廉洁奉公的“凤凰”为什么这样少,而贪污腐化的“害鸟”为什么这样多?他们巧取豪夺,把百姓的千担万担粮食据为己有,使得民不聊生。这首诗既然是题“百鸟图”,为什么全诗却不见“百”字的踪影?原来,诗中的第二句要读成:“三四、五六、七八只”,其中的“三四”“五六”“七八”,都是两数相乘,得数分别是12、30和56,连同上句的1只、又1只,全部加起来,隐含着总数就是“百”,也就是1+1+3×4+5×6+7×8=100。这首诗有如智力游戏,启人心智,妙趣横生。
数字入诗,诗意奇特,魅力无限。数字与文学真可谓是一对如影随形、相辅相成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