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学旅行实施对策研究*
2022-12-31陈瑶
陈 瑶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对研学旅行内涵最好的阐释。依托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红色文化、农耕传统文化等资源,在教育“双减”的背景之下,“研学游”成为乡村旅游中最火热的项目之一。乡村得天独厚的乡土特色为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在乡村”,鼓励学生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乡村。对乡村文化、风俗人情、农耕活动等的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体验深度融合。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旅游属性,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乡村研学旅行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 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学校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研学旅行随之成为国内研究热点。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探究和体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1],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乡村研学旅行是在研学旅行概念的基础上添加乡村地域限制而得出的。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地理类、历史类、人文类研学课程,让学生在农村观察种植、栽培等农业活动及农村生活,体验农耕活动,了解乡村民俗,增长地理、历史、人文见识和农业知识,在实践中对相应的农耕技艺、农作物栽种加深印象,并最终理解和掌握。
二、乡村研学旅行发展现状
(一)缺乏优质“乡土特色”的研学产品
(1)对城市学生而言,到野外去、到乡下去、到大自然中去,通过体验乡村生活、实践农业技艺、了解栽种等农业知识,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劳动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我国“三农”问题有切身感受。但当前农村地区研学产品普遍乡土性不足,一味追求与城市的同质化,学生到农村无法通过研学真正了解农村,研学课程设计侧重理论讲解,体验活动流于形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需要在播种、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收获等真实的农业活动中培养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劳动意识,形成乡土认同感,并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对农村学生而言,研学产品乡土特色不清晰。随着农村越来越多人离开乡村到城市务工,农村很多孩子对农作物栽培种植、农业技艺等的掌握程度也在降低,应试教育让更多农村学生希望考试离开农村,对熟悉的乡村环境并没有很强的认同感,身在乡村而成为“乡村的陌生人”,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更多的是负面认知。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工具使用、有机食品生产、本地特色美食典故及做法了解甚少,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特点,学生不能通过研学感受、体验和探索自己的家乡特色文化,进而内化出乡土特色文化知识体系,促进乡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部分研学活动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学生通过研学没有认识自己家乡的好。
(二)家长、学校的观念制约着乡村研学旅行的发展
目前,虽然乡村研学旅行在整个旅游行业市场热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学生家长思想观念上还是以升学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认为孩子读书主要是为了升学,研学就是浪费时间,学生并没有通过研学在知识上、能力上有较大的长进。同时乡村研学旅行从业人员主要是导游,家长更加认为研学就是旅游,就是学校故意要求学生参与后赚钱的一种形式,孩子并没有学到东西。部分学生参加研学的经费问题、安全责任问题导致学校参与研学旅行的积极性也不高,交给旅游公司,家长认为就是旅游,学校自己组织,研学师资不足。
(三)乡村研学旅行人才缺乏,研学旅行产品开发质量不高
研学旅行需要复合型、全能型人才,他们是导游和教师两个角色的综合体,既需要具备带团能力,又需要课程设计、教学技巧和教师的职业素养。而乡村研学旅行的实施在经济、交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人才紧缺,导致研学旅行发展模式缺乏创新和特色,同质化严重,主要是以观察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容易产生厌倦心理,缺乏实践体验的研学旅行基本没有竞争力,人才紧缺导致研学旅行产品开发质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导致乡村研学旅行的实施陷入难以为继的局面。
(四)资金短缺,政府协调不足
资金短缺是乡村研学旅行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乡村研学旅行的交通、食宿等费用相对不高。但研学旅行如果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城市、乡村都有学生无法支付相关费用,导致研学旅行组织难度较大。而作为一门课程的乡村研学旅行遭遇第一个大障碍就是个别学生会因费用问题无法完成课程学习。政府对乡村研学旅行投入有限,而且统筹、协调各方筹措资金的举措不足,导致乡村无法利用研学旅行来获得发展机会,步入良性循环。
三、乡村研学旅行发展对策
(一)整合乡土文化资源,优化课程设计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特点,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参观、体验、实践过程拓展视野、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最终实现旅游与研学的融合发展[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在不断上升,旅游的消费升级明显。
因此乡村研学旅行课程研发首先要注重有乡土特色的创意。可以将本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农耕技艺、乡土民俗等融入互动、体验、创意活动中,让学生在充满乡土味的农业场景中去接受教育,感受其中的乐趣,从而使乡村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保障乡村旅游充满活力,吸引更多的学校组织学生来研学。第二,要把握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注重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他们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在乡村研学实践活动中,城乡的中小学生既可以通过农业劳动实践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又可以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农耕技艺、磨炼意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也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第三,准确定位研学课程目标。充分考虑每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每一学科的学科特色、每一个传统村落的资源禀赋等问题,精心设计研学课程,做到研学课程目标明确、立意高远,研学课堂生动有趣、充实高效,研学效果潜移默化、深远持久[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乡村研学课程设计还要多吸收其他地区研学旅行发展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本地的人力、物力、资源条件,提升研学旅行服务质量,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乡村研学旅行品牌。
(二)建立与在地资源禀赋相吻合的乡村研学综合实践基地
乡村研学旅行的发展需要立足于乡村独有民俗文化,以乡村生态建设为出发点,开展配套工作,进行研学旅行的运营[4]。乡村研学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一要依托当地乡土资源和乡土文化,与在地农户合作,整合现有乡村研学旅行基础资源,把乡土乡情的地域特色资源做足、做齐,将现代特色农业、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等特色资源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二要与景观相融合,开展现代农业栽培、种植等大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农耕体验。三要鼓励产业基础扎实、资源环境优良、经营效益显著的农业企业围绕研学基地创建要求和劳动教育个性需求建立“产业全覆盖、各自有特色”的乡村研学综合实践基地。乡村研学基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环境,只有学生在研学中获得成长,才能吸引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到来,乡村研学旅行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培养乡村研学旅行专业人才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创新。人才是乡村研学旅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培养对乡土特色资源有深入了解的研学旅行指导师,才能将乡土特色资源在研学旅行中的作用最大化,提升乡村研学旅行质量。
首先要加强培训,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其参与意识。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参与度,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其明白发展乡村研学旅行对自身的好处,这样当政府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或引进企业投资时,农民才会主动参与到乡村研学活动中,壮大乡村研学旅行的人才队伍。二是聘请研学旅行指导专家培训农民担任乡村研学旅行农业活动实践兼职教师,把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民、一线农业技术人员等充实到研学指导师队伍中,让爱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土专家”,来示范、讲解研学课程中的农业活动、民俗文化、各种农村劳动技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真正实现乡村研学与乡村农业活动零距离,实现乡村研学的“乡土化”。三是注重乡村研学旅行人才队伍建设。与高校合作,在培养研学指导师方面打通职业技能鉴定渠道,在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宣传营销、品牌塑造、农业知识、技艺传授技巧等方面对农民进行合理指导,培养知识储备丰厚、动手能力过硬、能实施乡村研学旅行方案,组织、指导开展研学体验活动的人员。同时鼓励农民考取相应级别研学指导师资格,增强农民对“农民”身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认同感自豪感,积聚起乡村研学旅行的重要力量,“拴心留人”稳住乡村研学旅行指导师队伍。
(四)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王昆欣认为,研学旅行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应当被认作为准公共产品,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行,而应当由政府部门牵头引领其发展[5]。研学旅行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政府部门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推动者,需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一是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经费筹措渠道,借助政府、地方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来筹措专项经费,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问题不参与研学旅行。而乡村研学旅行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完全不够的,需要政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吸引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资金获取渠道少、资金不足都会导致学校组织研学旅行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大幅降低。通过乡村研学旅行发展乡村经济的目标难以实现,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也将难以实现。因此,发展乡村研学旅行要动员我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并且明确各参与主体的社会责任以及所扮演的角色,让社会各界把发展研学旅行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二是要拿出真招实招,搭建平台,吸引农村地区的本土学生回乡就业。当前城镇化发展迅速,农村地区各方面人才紧缺,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专题培训,培养具有“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品质的本土化研学旅行指导师。三是要在乡村研学旅行综合实践基地营地建设上给予支持,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激励办法,激发村民参与乡村研学旅行的热情,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参与研学旅行给他们带来的益处。充分挖掘当地乡土文化特色,打造精品乡村研学旅行线路,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四、结束语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研学旅行不仅是落实“双减”政策,推动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更是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手段。研学旅行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好乡村的各类研学资源,充分认识乡村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发挥乡村研学旅行对大中小学生的教育功能,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乡土特色”研学课程。政府强化教育和培训,与高校、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帮助农民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切实提升农民专业技能水平,才能稳定优化乡村研学指导师队伍。借助政府、地方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筹措专项经费,才能确保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的学生参与度。整合好各类资源,乡村就可以为研学旅行提供新的内容,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乡村研学旅行也才有可能实现长足推进。
【相关链接】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是一所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创办,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入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简介”编制院校、首批“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中德职业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单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理事单位、广东女性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
据2022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花都、白云两个校区,总办学用地面积414.14亩,总校舍建筑面积207018.1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建筑面积101672.82平方米。设有9个系(部),开设有23个高职专业,有专兼职教师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