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体制辨析与深化改革

2022-12-31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体制辅导员政治

徐 娟

(文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并进的过程,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为关键和重要。高校辅导员担负着以德立学、凝神聚魂、润心育人的重任。但现行辅导员体制客观上存在某些瓶颈,应在深化体制改革上下功夫、花气力,激发内生动力。

一、高校辅导员体制瓶颈

(一)兼职角色——责任失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主要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成。辅导员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介绍,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职责: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二是对大学生的管理职责。按这种职责界定,辅导员是一个综合角色,第一责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多项职责是兼职。如按总体职责界定,辅导员又是一个综合岗位,思想政治教育实为兼职。一个极为重要的岗位竟然不是专职,且履行的职能与承担的责任不对等,责任失位。辅导员日常工作多且杂,譬如检查大学生上课出勤、检查寝室卫生、参与评定奖学金、催缴大学生欠费、把控大学生安全离校、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等。所以“64%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大都被事务性工作占用,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投入不足20%”[1]。辅导员承担的使命和任务不断加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逐渐增多,这不是兼职所能承担的。

(二)专兼分轨——机制失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属于公共课教师,除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差别外,配置标准、晋升渠道、激励机制基本相同。例如,职称晋升是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顺序,是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通道。而辅导员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很大差异。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的大量日常管理工作,职业激励机制复杂、失配。从体制上看,辅导员既可在教师岗位发展,也可在管理岗位晋升,但在管理岗位很少能走上领导岗位,基本处于最低管理层级。据2018年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项调研统计,辅导员队伍中90%以上的人的职称或职务在讲师、科级及以下。其职业发展晋升渠道很短,且不完整。辅导员多数是助教、讲师,副教授可能就是“教职天花板”,要想获评非常困难。但专职教师获评副教授则是常态。可见,专兼职分轨运行体制无形中形成了职业等级壁垒,晋升机会不公平,统一运行机制失配,导致辅导员职位难以发挥最大效用。

(三)队伍思变——专家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否稳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取得实际效用影响深远。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为兼职教师,同时,在高校现行体制框架下,其多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博士较少)。在高校体系中,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可以为教师或行政归属,既可以担任教师还可以从事管理工作,表面看很有吸引力。但现实恰恰相反,由于辅导员职业发展定位模棱两可,导致其在职称评定、干部选拔、岗位分流等方面面临被选择,且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大多数人把入职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发展的跳板,为继续攻读博士,或转岗、跳槽作准备,且呈现增长趋势,“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辅导员离职倾向越来越高”[1]。辅导员普遍从事工作时间短,流动性大,难以进行长期的、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和工作。辅导员队伍主体不稳定,其群体总是处在不断补充又较快分流的格局中,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人才就更是缺失。

(四)力量分散——作用失调

高校辅导员与专职教师不同,专职教师基本集中在一个院系,教师的学术层次、师资结构合理,关联程度较高,是一个完整学术和教育体系;师资力量统一调配,教学研究、授课要素、经验总结,自成一体;教学运行管理比较顺畅,利于挖潜、发挥综合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由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组成。从人员隶属关系看,辅导员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单元,且分布较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少必要交流,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一规划。同时,对于改进教学方案、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总结推广有益的经验也有诸多不便,在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研究方面难以形成合力,存在教书和育人“两张皮”现象,只管教不管用。在这种体制框架下,辅导员的作用难以发挥,更不要说让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人生职业规划的导师,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

二、高校辅导员体制深化改革指向

高校辅导员体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下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同高校辅导员体制的设计理念与价值指向存在密切而又深刻的关联。因此,深化高校辅导员体制改革应理顺逻辑思路,把握好其体制的价值指向。

(一)利于:强化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新时代,决策层对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对其岗位胜任能力提出更严要求。高校想要顺利地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一方面,应考虑辅导员的使命担当与职业激励的匹配,明确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内涵要求、专业范畴、素质特色、进步阶梯。只有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形成共识,方可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打下坚实基础。在职业价值考量上,应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鼓励辅导员通过在岗学习和专业培训增强自身的学习力,有效提高授业与育人本领,自觉练就思想政治教育“道术”,树立终身从教的职业理念。另一方面,高校应从体制和制度上搭建有助于辅导员发展与管理的平台,引导辅导员完善自身的人格、知识、技能结构,提升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以强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推进。

(二)促进:高校辅导员个人价值实现

高校辅导员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其个人价值实现应体现在外溢价值和内凝价值两个方面。只有当辅导员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辅导员的个人价值才会变得更加有社会意义[2]74。这时的价值指向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职业发展互促,即在满足辅导员岗位个人基本价值需求的同时也会促使其在培养新时代富有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时做出应有贡献。这不仅有利于辅导员个人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群体、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尊重、崇尚,使辅导员增强对事业的自信心,塑造更独立完整的人格,彰显职业形象。另一方面,有利于辅导员形成自信和自我满足感,展现更大的格局观、更好的包容性。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人性化管理,符合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特点和工作特殊性,既可改善辅导员工作氛围,又可满足辅导员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内外紧密联系,融为一体,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增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

(三)致力:高校立德树人责任落地

高校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高校应进一步遵循中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辅导员的新政策,评选、表彰、推广高校优秀辅导员的事迹,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和关爱,以榜样的精神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高校应用满腔热情关心辅导员,让他们“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3]。在专业队伍建设、科研项目指导、思政课程辅导等方面引领辅导员提升责任使命和修养。高校应倡导辅导员以育人为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自我加压、自我锤炼,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不断适应高校立德树人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2]75,致力于培养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的时代新人,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落地、落到位。

三、高校辅导员体制改革方略

当前,高校辅导员体制深化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因此,高校应通过“以发展为导向的顶层设计、以协同为导向的组织架构、以共促为导向的运行体制”[4],来理顺辅导员体制制度,重组架构、凝心聚魂,激发其内生动力。

(一)打通:专家化职业晋升通道

改革高校辅导员体制,应有全局观念、发展眼光。高校应“以制度安排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执业水平”[5],将辅导员多元化体制归并为一元化制度,将狭窄的职业通道彻底打通,从助理讲师直至教授职称。“只有教育、人事、组织系统等行政体系真正打通,制度的持续性和执行力才不会打折扣。”[6]高校应把辅导员定位为高校统一专业教师,让他们自然地成为高校教师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享受专职教师待遇,成为受人尊重的崇高职业。首先,高校应在新的管理体制上保障高校辅导员真正实现教师的终职化、系列化和专家化,鼓励他们在教师岗上长远发展,让那些基本素质好、没有博士学位,但有意愿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继续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密切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以提高政治才干、学识水平、传授应用能力。其次,高校应建立与其他教师相似的考评体系、相同的晋升渠道、长效的奖惩机制,并与工作成果共进退,以激发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原动力,鼓励他们在本岗位上用心攻克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和应用难题,培育大学生优良品质。

(二)重组:精英型辅导员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在于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培育和道路指引,其包含的教育内容也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四大类别,即政治理论类、价值伦理类、综合引领类、职业成长类。重组学者型辅导员队伍,应从大局出发,高瞻远瞩,高标优选,系统化标配,从选、培、用、升等方面深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重组和职业定位。可从现有高校内部挖潜,把政治水准高、教学素质过硬且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师,以及适合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选拔到教师岗位上来。若存量筛选依然不足,可再通过社会高标准招考进行选聘,其目的是分流辅导员一岗多责。以后的大学生生活管理员,就是专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而改革后的辅导员就是专业化的高校教师,不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这样有利于辅导员的岗位定位与职责匹配,内部结构合理,便于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对一些通过培训、考核达不到任职要求的辅导员,进行合理分流,确保辅导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

(三)整合:一条龙智识互补体系

高校应以系统创新为导向,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目标,以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为基本要求,以辅导员角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基本特征,整合一支专业相关、专长互补、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素质精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高校可采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中心的方式,对在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和科研人员进行集中管理。高校将分散的教育师资、资源、教材、管理通过聚合方式,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把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教育课程,全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范畴,进行一体化教学和科研规划,形成一种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体系。集中优势资源,发挥总体力量,以及专业优势和创新潜能,以便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层次和水平。同时,通过专业系统教学的知识传授,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四)建立:多专业思想政治协同机制

以辅导员队伍为基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协调,夯实教师主体责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高校通过构建专业交叉研究平台、对话平台,突破性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难点和关键点,促进辅导员与其他专业课教师间全方位的交流,力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通,指引辅导员从知识型教师向素养型教师转变。高校通过优化教学供给方式,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促进创新成果的普及和应用。例如,按照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组建联合授课团队,实行模块化教学。把准理论脉搏、厘清逻辑方法、讲透经典案例,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教育有效结合,关注社会热点与思想疑点,加强职业规划引导,拓宽大学生眼界,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培养大学生的时代奉献精神,让大学生感悟社会,知行合一。

高校应理顺辅导员体制,建立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的着力点,夯实体系根基,增强辅导员制度的统领性、精准性与协调性,激发内生动力,从体制与机制匹配上着力,做到机制与行为同向、期望与效果并行。

猜你喜欢

体制辅导员政治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