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思”辩证:论新闻教育改革的因袭与创新
——兼谈新闻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
2022-12-31余亚莉
余亚莉
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行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采、编、传以及具有新媒体理念的全媒体人才受到欢迎。作为应用型学科,新闻教育理应对社会需求做出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说为新闻教育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新闻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构建了清晰思路,即“术”“思”并举。“术”指的是“脚力”和“笔力”和“眼力”,强调新闻教育应注重良好业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懂新闻会采写。“脑力”则要求新闻人才具备“思”之力,即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正确价值观。
一、“术”“思”辩证
(一)“术”是新闻教育的基本内容
新闻教育向来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胜任采访、写作、拍摄、剪辑等工作,能够采取多种方式收集采访素材,并完成新闻作品的写作与创作。脚力、笔力和眼力,是新闻教育对“术”的素养的要求。不具备采、写、编、拍等能力,无法开展以及胜任新闻工作。因此,培养学生懂行会干始终是新闻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思”之力是新闻教育的根本素养
“思”即思想、价值观念,“思”之力支配着“术”之力完成的程度,决定了“术”之力完成的效果。
“思”之力,首先指正确的价值观,包括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新闻教育的根本所在。2018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2.0计划,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卓越新闻人才,明确指出新闻人才培养中“思”之力的地位,即“有理想有担当”。
从表面上看,新闻工作的要求与其他职业相似,都需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本职工作。而实际上,新闻工作也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新闻工作者既要向工作对象负责,也要向全社会负责。其他职业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是一体的,如医生直接和病患交往,也服务于病患本人,律师和当事人交往,直接对当事人负责。而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工作对象是具体的人,而其最终产品的服务对象却是整个社会。这样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职业,从业者仅懂得理论知识、具备“动手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夯实根本素养,即“思”之力。
“思”之力还包括良好的思维能力。“新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脑力劳动”,[1]采访、写作等一系列“术”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受“思”之力的支配。以眼力为例,眼力即观察的能力。观察是采访的方式之一,观察依赖于感官,而观察力依赖于头脑,观察力的根本是思维能力。美国新闻学者梅尔文·门彻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如果记者观察得很清楚,并且是从整体上来看待问题,那么,他们正在向准确且生动的报道新闻的方向前进。”[2]换言之,记者的观察力是一种集合了多种知识和能力在内的判断力,即思维能力。
二、新闻教育强化“思”之力的内核
新闻教育改革应以“术”“思”辩证关系为前提,处理好因袭与创新的关系。首先应注意保持专业内核中那些不变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内容。这些内容永远是追求变革的基础。
(一)价值观的培养
新闻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养,这是党和国家对新闻教育的需要。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工作应该提供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精神支持、舆论保障,[3]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和使命。观念正,则行为正。因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掌握思想的武器,清楚地知道该向何处去寻找新闻,寻找怎样的新闻以及如何确定新闻的导向等一些新闻采写中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之力的重要内容,包括发现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这是对新闻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如前所述,出色地完成采、写、编、拍等基本工作,必须建立在“思”之力的基础之上。
像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专业基础课程,既培养学生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本领,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按照事件的重要性程度排列事实,其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快速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适用于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新闻教育不能放弃对这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从本质上也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这些课程的授课内容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能简单地认为现实中已经不这样写,就说相应的教学脱离了实际。
三、新闻教育锤炼“术”之力的创新
“变”指的是变革陈旧的、落伍的以适应新的、发展着的现实。变不是形式逐新,不是追求时髦,而是首先革除陈旧的观念和方式方法。新闻行业实践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媒介生态的变迁,对新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一)教学内容创新
在人人都可以拍摄拍照、写作、传播的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应在专业性上做文章。首先需增加或强化摄影、摄像、音视频编辑等技术类课程,使学生接熟悉各类器材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熟练使用软件编辑影像,培养一批技术能手,夯实基础;其次需要增加数据新闻类课程,作为新闻编辑课程的补充,在高年级开设。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人才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将主要体现在深度报道的采写及新闻的可视化等方面,而数据新闻是新闻可视化的重要方式。
(二)教学评价创新
改革新闻采访与写作、纪录片创作、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等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此类课程可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完成度及作品质量进行考核。每学期每名学生应该提交不少于一定数量的作品,鼓励学生向媒体投稿,或者通过自办自媒体的方式通过网络传播,可根据刊发媒体等级或阅读量进行评分。
加强传媒技术类课程的作品考核力度。如新闻摄影摄像、音视频节目制作、新媒体设计等课程,用作品考核。或者将课程与相关竞赛相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摄影摄像、音视频制作等技术的提升高度依赖于使用设备的频率,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这类课程应以主要以作品为依据进行考核,以此促进学生使用设备和进行创作的积极性。
(三)师资培养创新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教育教学改革改到痛处是教师。”新闻实务类课程由具备实践经验、又能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双师型教师授课是较为理想的选择。由双师型教师担任新闻实务类课程的讲授,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对实际的了解与认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现实是这样的教师属于稀缺性资源,数量不足,无法满足高校新闻专业实务类课程的师资需求。对于经济落后省份的院校来说,引进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需主动出击,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师资进行自主培养。
首先,鼓励实务类课程的主讲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既能培养学生,也能培养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师必须具备实践经验,这就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机会,不仅能深化对理论的认知,而且能提高教师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避免纸上谈兵。在具体操作上,应以授课教师为主,其他专业教师外围配合的方式展开。每位教师对接一个实践小组,师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前的规划、活动中的指导和活动后作品创作的把关的完整流程。
其次,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校园媒体的运营与管理。当前大学的校园媒体非常发达,从校党委、校团委,到各个院系、专业,存在一批数量可观、种类丰富的媒体,如报纸、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抖音号等等。新闻专业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与上述部门展开合作,直接参与媒体运营和指导,拓宽实践的途径。
总之,在双师型师资缺乏的情况下,鼓励和采用各种方式使教师贴近社会现实,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多参与实践,能够激活理论,使沉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的人生经历,使实践成为教学的源头活水。
四、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新闻教育一贯重视实践环节,但在处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关系上,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情况较为普遍。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而轻效果的局面。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实践教学步入提质增效阶段。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过程管理,重视实践教学成果的产出,改革考核方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成为新时代新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互为表里
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属于“术”的范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是空中楼阁,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前提。《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有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本前提,即重视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重新认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中互为补充的平行环节的关系。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同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体经验,以适应学习者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应认识到,参加实践活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懂行、会干始终是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这个重点必须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充分彰显。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目前的新闻专业培养方案中,理论教育仍是教学重点。理论性课程,贯穿了大一到大四的整个大学教育阶段,日常教学也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种教学安排,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习是从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路径,也即教育教学的安排,应该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上升到抽象。只有在具备充分的具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导致更好的抽象。[4]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从可以提供丰富具体经验的教学内容开始,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逐步过渡到理论教学,以适应学习者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二)实践教学活动贯通大学四年
根据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研究结果,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学习内容的量与学习方式密切相关。该理论表明,参加实践活动的学习保持率高达75%,相比之下,讲座的保持率仅为5%。也就是说,参加实践活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实践教学活动既包括外出实践、参观、见习,也应包括校内媒体的实践。应充分利用高校校园媒体这一优势,与校宣传部等部门合作,以新闻专业的学生作为学校主要媒体采编团队的主要力量,拓展学生的实践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诸如实地采访等实践教学活动时,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流程安排,以防止实践教学流于盲目和形式化。比如对时间的把握和安排,考虑到从课堂到课外的转变,学生们也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适应这种转变。尤其是大一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时间损耗几乎是必须的。因此,每学期依据课程需要进行的短期集结性任务化实践教学活动,每次时长不少于两天。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教育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该及时回应时代需求,及时回答时代变迁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并在新闻教学实践中处理好“术”与“思”、理论与实践、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同时,紧密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和专业认知规律,无缝对接国家的顶层需要,满足社会和业界的新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素养、较强动手能力和过硬政治素养的卓越新闻人才,全面提升新闻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