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视角下抖音“男扮女”短视频的问题呈现与价值反思

2022-12-31刘丽华

传媒论坛 2022年21期
关键词:博主内容

刘丽华 郝 嘉

性别反串即指跨越男女性别特征藩篱的易装表演,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在中国,性别反串缘起于传统戏曲,“男旦”则在传统戏曲舞台的历史上由来已久。男性表演者通过化妆、服饰等女性行当掩饰自身的男性形象,并配合以婉转的腔调和婀娜的体态塑造出女性形象,以梅兰芳为代表的男旦表演者是性别反串艺术的形象化符号。近年来,性别反串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戏曲舞台上,综艺节目以及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大批反串红人,多以男扮女装为主,如宋小宝扮演的“咖妃”、戏精牡丹、林末范、毛光光、郑丽芬er等。

抖音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短视频平台,用户日活量已突破8亿。其中,“男扮女”性别反串类短视频成为大热门类,抖音平台的加持为“男扮女”性别反串表演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我展演、个性表达空间。然而,在“男扮女”性别反串短视频中,博主基于男性本位视角建构着想象中的女性形象,不断强化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甚至为迎合受众审丑趣味丑化女性形象等。男性博主借助女性性别符号的外衣与资本合谋,而在这一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与现实处境却并未因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而得到真正改善。

一、抖音短视频中反串博主媒介形象呈现的特点

抖音“男扮女”性别反串表演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剧情表演类,男性表演者在反串过程中融入剧情创作,一人分饰多角,表演的内容往往大过于换装本身,凭借惟妙惟肖的演技和生动的剧情设置收获粉丝和流量,典型的博主有“郑丽芬er”“毛毛姐”“林末范”等。第二种是男性表演者凭借自身较为中性或偏向女性气质的相貌出圈,如靠清纯女装形象走红的博主“阿纯是反诈宣传者”“张孝之-BC”等。在“男扮女”性别反串短视频中,男性博主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理想化、生活化以及男性化的特质。

(一)被操纵的“前台”表演:女性形象的“理想化”呈现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指出:“前台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地使用的标准类型的表达装备。”①镜头前表演者的衣着服饰、举止动作、面部表情甚至话语腔调等表征媒介都成为其舞台设置中的道具。同时,个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时,他的表演往往会体现和例证社会公认的准则,使其符合他所处的社会的理解和期望。

在性别反串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往往会挪用代表女性的社会性别符号,使其表演符合社会理想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以短视频博主“郑丽芬er”为例,从外在形象呈现来看,“郑丽芬er”采用了一系列具有社会性别色彩的符号。当他扮演“女教师”这一角色时,身着粉红大衣、红色围巾、女式手提包等这些被社会赋予成熟女性特征的服饰;当扮演“女学生”角色时,双马尾、珍珠发夹、连衣裙这些年轻女孩青睐的扮相又成了标配。从举止动作来看,拨头发、翘兰花指、翻白眼、照镜子、梳头发等这些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动作也是“郑丽芬er”在视频中经常出现的行为。从话语腔调来看,“郑丽芬er”结合其本身所具有的四川方言特色,如“啥子哦”“嗦”等,同时提高声调,形成了相对具有女性化色彩的婉转声调。在用词方面,“郑丽芬er”采用“人家”“嘛”“哈”等语气词凸显其柔弱美。夸张的外在形象、浮夸的演技、颇具喜感的方言都使得“郑丽芬er”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各具特色、饱满立体,从而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

(二)表演舞台的拓展:女性形象的“生活化”呈现

近年来,更多的女性向节目登上荧幕,无论是在电视剧《三十而已》抑或是在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女性似乎逐渐成为独立、自信、优雅、美丽等美好形象的代名词,然而这些女性形象往往与大多数女性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而性别反串类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让女性形象从传统荧幕中抽离出来,更多地展现出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普通女性形象,使之贴近现实生活。

这方面体现在视频拍摄场景的生活化。博主选取的拍摄场景往往是客厅、厨房、卧室等,或是根据视频主题搭建生活化场景,拍摄内容也通常是日常生活的片段式重现,如反串视频博主“林末范”在其短视频中一人分饰两角,一边以自己原本的男性形象出镜,一边反串女性形象,其视频展现的是网恋奔现、情侣日常等内容;博主“郑丽芬er”的视频内容则基本围绕学生时代的校园生活,通过“老师检查作业”“抽查背诵”“上晚自习”等情境的设置唤起观众在学生时代的集体记忆。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人物设定的生活化。如博主“戏精牡丹”依靠反串中年妇女“张牡丹”走红全网,就是这样一个大嗓门、唠叨催婚、跟小贩砍价、每天把家长里短挂在嘴上的普通中年妇女形象,让观众产生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的亲切感,引发无数网友共鸣。

(三)双性气质的融合:女性形象的“男性化”呈现

美国传播学家约书亚·梅罗维茨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指出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之一就是男性气质行为与女性气质行为的融合。事实上,男女性别之间原本就存在着一定的中性或双性过渡区间,只是由于在长期传统父权专制社会制度下形成了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的格局,这种对于性别的规训扼杀了原本的过渡区间,使得阳刚性格的男性被视为正统,阴柔性格的男性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了羞耻的色彩;对于女性来说,温婉贤惠、相夫教子的形象则更加符合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角色期待。

而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突破了传统二元对立的性别桎梏,短视频的风靡也给人们提供了自我展现和个性释放的渠道,这一点在“男扮女装”反串博主的性别表演中则尤为突出。一方面,表演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展现出女性气质的敏感、柔和等特点,另一方面,表演者也放大了男性气质的特点。以反串博主“林末范”为例,“林末范”一人分饰两角,一个角色是普通男生的装扮,另一个角色则是戴着绿色假发的女生。视频中表现了女生在和男朋友吵架后与闺蜜哭诉、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各种复杂情绪,但当发现男朋友背叛自己时又毫不犹豫地“手撕渣男”,将敏感脆弱和敢爱敢恨两种气质真实地展现给受众。这种对于性别气质的大胆呈现既让人们意识到女性身上的“男子气”,也开始正视男性身上存在的女性美,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男女性别气质的双向融合。

二、抖音短视频中反串博主媒介形象呈现的问题

(一)男性凝视下的女性形象建构:加剧社会刻板印象

福柯认为,凝视即是“权力的眼睛”,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规训。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女性成为被男性“凝视”的对象,其背后隐藏着权力与欲望,主体(男性)与他者(女性)的二元对立关系。从本质上看,“男扮女”性别反串短视频是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社会形象的演绎,在男性表演者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与操作过程中,博主选取发卡、连衣裙等服饰,翻白眼、嘟嘴、翘兰花指等体态去塑造符合社会认知的女性形象,视频复现的场景也多与家庭有关,很少涉及职场等公共领域。无论是对社会性别符号的挪用抑或是对表演场域的选择,其目的都是通过迎合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而获得观众的认可,收割粉丝和流量,背后隐藏了复杂的权力机制——即对男性中心社会的迎合与拥护。在这一过程中,女性的失语使其成为他者化的存在被凝视,失去了自我形象建构的主体性地位,而伴随海量同类视频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也会进一步强化。

(二)审丑文化下的女性形象异化:迎合观众审丑趣味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在长期一致的审美状态下,人们会因为审美疲劳而对新奇的东西产生新的审美从而转移“美”的存在与定义。在审丑上,人们同样存在对新鲜和猎奇的追求。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和多元价值取向的深入,人们会本能地对一些打破日常审美的内容产生兴趣,即产生审丑趣味。这样的审丑趣味背后反映了受众窥视欲、猎奇欲以及对精英文化的反抗心理。特别是当短视频和直播成为新风口后,审丑主播将“丑态”从后台转向前台化表演,受众能够以全景敞式的视角“合理化”观看主播的丑态表演,满足其猎奇心态。学者程勇真认为,“相对于审美一般发生在主流文化空间中,属于一种精英话语的叙事模式,审丑一般发生在被主流社会严重挤压的边缘文化空间中,是一种平民话语的叙事模式。”[2]对于审丑表演的追捧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受众对于精英叙事话语的抵制心态。如在一些以搞笑博主为定位的“男扮女”反串博主的短视频中,廉价夸张的假发、刻意扮丑的土味穿搭似乎成为博主博取观众的注意力的“流量密码”,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往往是粗鄙邋遢、不修边幅、过度情绪化甚至是歇斯底里的。伴随短视频的走红,视频创作者们从开始的无意行为到后来的刻意模仿,迎合着观众不断升级的审丑趣味,搞笑视频也逐渐变了味,成为丑化女性形象的帮凶。

(三)娱乐议题导向下的价值偏离:庸俗内容甚嚣尘上

短视频的出现的确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社会中的娱乐需求,但过度娱乐化,甚至是打色情“擦边球”的低俗娱乐化,用庸俗的内容和无底线的段子来替代健康的娱乐内容,最终可能会让全民陷入娱乐至死的泥潭,影响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传播和树立。从视频内容来看,在“男扮女”性别反串短视频中,一部分博主为争夺观众注意力以“海王劈腿”“情侣互相出轨”、软色情等不良价值观作为创作灵感,其视频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广泛传播,甚至获得了相当一部分粉丝的“青睐”。从形象塑造上来看,博主塑造的女性性格多是负面的,如博主“毛光光”扮演的排挤新同事的势利眼柜姐“吴桂芳”,“董代表”扮演的目中无人的“朴乐仁”等,尽管博主本意是表演市井百态来娱乐观众,但却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样的庸俗娱乐议题偏向并非是短视频博主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在受众的追捧、算法推荐机制与平台把关失责中合力生成。视频创作者在一次庸俗化内容产出后,可能会收获大量观众的点赞和转发,进而促使其下一次的内容创作,甚至奠定视频账号的整体内容基调。同时,在平台把关不利以及算法推荐机制的作用下,这些庸俗化内容的泛滥也会影响优质内容的产出,在“瓦斧效应”下使得性别反串类短视频内容生产陷入误区,久而久之影响网络生态健康发展。

(四)消费主义裹挟下的女性:性别符号被资本收编

波德里亚认为,消费者在享受当今时代赋予的种种丰盛和舒适的同时,也在无意识中成了新的被剥削者。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使女性群体在消费领域不断扩张,但也成为被资本剥削的对象。根据Quest Mobile发布的“她经济”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月,移动互联网女性用户活跃规模达到5.82亿,女性用户对于头部短视频类APP的使用平均每天时长接近2小时。女性活跃用户规模及用户黏性的双提升,让资本看到了“她经济”背后的巨大潜力,意识到女性在消费社会中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在抖音平台上,反串红人们不断塑造出百变的女性角色,折射出的除了游刃有余的演技外,打造出的外在性别属性也为其商业变现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根据新抖数据显示,在抖音平台拥有1411.4万粉丝的反串博主“毛光光”,利用其深入人心的柜姐“吴桂芳”形象,近90天内共进行了15场直播带货,直播销售额达5006.68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毛光光”的粉丝列表画像中,女性粉丝数量远超男性,占比86.33%,直播带货也多集中在女性更关注的美妆护肤、家居生活、医药保健领域。而像“毛光光”这类的性别反串博主不在少数,当粉丝初具一定规模后,红人们大多走上了视频广告植入、直播带货的道路。可见,商业资本披上女性性别符号的外衣,为消费者创造着视觉快感,女性在为其买单的同时又沦为资本赚取利益的工具。

三、抖音“男扮女”性别反串视频的价值反思

(一)性别文化场域失衡,女性主体性回归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以男性为话语中心的现实社会,女性很难在传统媒体中得到与男性同等的曝光度和话语权地位。塔奇曼在《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一书中指出,在诸多大众传播媒介的呈现过程中,由于女性很难介入大众传播领域,传播媒介由男性工作者主导支配,妇女注定要遭受来自大众媒介的“象征性歼灭”。而在传播媒介日渐平等开放的今天,互联网媒介的快速发展则给予了网络女性主义丰沃的生长土壤,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给女性主义者提供了发声的机会。借助互联网,女性能更好地言说自我,赋予自身合法性地位,情感婚恋、性别偏见、家庭暴力、女性就业等性别议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也逐步消解着传统媒体对于女性群体的“象征性歼灭”。

但也应该意识到,在互联网这个看似理想的乌托邦中,无论是技术运行规则还是传播内容本身都依旧充斥着以男性为主导的思维逻辑。在虚拟与现实的相互交织中,女性时刻暴露在男性凝视的审判之下,同时又被父权中心主义包围和定义。在这场性别意识形态的“圈地运动”中,性别文化场域的失衡让女性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再次面临“象征性歼灭”的危险。面对男性中心主义的围困,女性要想打破性别桎梏,就必须从自身的真实经验出发,打破传统性别秩序强加给女性的象征暴力,与此同时建立更加超然的性别平等观念,方能体现出真正的女性主体性。

(二)审丑、庸俗文化泛滥,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必要性

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的前言中就表达了对我们的文化将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的忧虑,提醒人们对电子媒介时代看似丰富的娱乐内容提高警惕。这也同时警醒我们在良莠不齐的互联网环境中扶稳主流价值观的必要性。“男扮女”性别反串短视频的走红体现了相当一部分网民对这类文化产品的追捧,但其中涉及的偏离主流价值的内容也需要及时纠偏和剔除,这需要平台、创作者、受众多方参与共同实现。

就平台方而言,抖音要想提升其平台影响力,就需要落实好把关责任,加强对短视频内容的审核监管。如定期对性别反串类短视频进行价值评估,对于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优质内容予以优先推荐,推出视频创作激励计划,鼓励创作者生产出题材更加新颖、内容更加深度、契合主流价值的短视频。对于价值导向偏离甚至涉及低俗化内容的短视频责令整改或予以封号处理,为受众提供良性内容生态。就内容创作者而言,虽然创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是虚构的,但不能为了追求点赞和流量一味创造视觉快感而忽视内容传达的深层内涵,甚至宣扬不良价值观。对于受众自身而言,在“审丑”有度的前提之下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和内容鉴别能力,提高媒介素养,不过度沉溺于短视频带来的表层快感中。

(三)资本消费女性身体,争取女性话语空间的必要性

波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中指出,身体在消费社会中成为一种符号,“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3]身体的地位在消费社会中得到极大提高,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尤其是在由男性书写的父权社会中,商业资本更是默认女性身体是规训和消费的对象,以商业广告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正在不断加深女性身体的物化程度,“男扮女”性别反串类视频正是资本与父权社会合谋消费女性身体的典型例证。

而女性要想在父权社会和资本的双重围困下,真正摆脱被规训和消费的命运,就必须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地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构建女性话语,不断拓展女性在网络和现实世界的话语空间,对抗传统的男性话语秩序。与此同时,要认清消费社会的本质,警惕消费文化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对女性思想的异化,避免成为被商业资本消费的对象。

四、结语

在短视频的风口下,性别反串类短视频能够异军突起赢得众多网民的青睐,必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应该注意到,“男扮女”性别反串类短视频的风靡存在着加剧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异化女性形象、过度娱乐化、女性符号被资本收编等诸多问题,以及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价值反思的必要性。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性别议题越来越成为公共领域探讨的重要议题,如何借助媒介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塑造更加平等开放的女性话语表达空间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2.

②程勇真.中国当代审丑文化产生原因分析[J].语文知识,2012(04):25-27.

③[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9.

猜你喜欢

博主内容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图片故事
图片故事
主要内容
创意折纸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