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原渔业背景下水产养殖学专业“渔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22-12-31毕保良
胡 青,毕保良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吃鱼了。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渔文化”进而成为精神文明生活中的一种时尚[1-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渔文化主要指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化类型之一[3]。因此,了解中国渔文化及其基本构成,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4]。在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的今天,开设“渔文化”等类型的课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为适应时代发展以及思政教育的需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云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系于2019版培养方案中新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渔文化”。在授课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偏文学艺术、涉及面广、没有指定参考材料等,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文章旨在结合目前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渔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1 目前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渔文化”是云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2019版培养方案中新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授课方式只包括了理论教学,不包含实验教学或实践教学,授课内容主要以中华5000年文明史为背景,讲授中国渔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该门课程与水产养殖学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差别较大,文科性质较强,因此如何将知识点与专业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兴趣、体现课程对专业的支撑度成为目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之一。另外,为进一步推动深化学分制改革走深走实,2019版培养方案对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进行了压缩,增加课外学时,该门课程仅设置24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学时。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也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2 教学改革方法初探
2.1 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
“渔文化”课程是四年制本科水产养殖专业的选修课。课程以中华5000年文明史为背景,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角度探索中国渔文化的起源。课程内容涵盖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历史古物、诗词歌赋、民族风俗和神话传说等方面,旨在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渔文化的特点和特色,为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组针对该门课程的特殊性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设定三大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一是了解中国渔文化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和现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是理解我国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宗教和个人对渔文化发展的影响,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理解农业文明和民族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三是理解渔文化的承载形式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中国渔文化的发展趋势,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国家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合型人才。
2.2 丰富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慕课、雨课堂、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逐渐兴起,学生可以利用的课外自主学习的资源也逐渐增多,大学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PPT教学,任课教师也需要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挖掘更多的教学信息,为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奠定良好基础。由于“渔文化”这门课程偏文科性质,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没有固定的参考教材,因此,1)任课教师可在课前根据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与专业方向紧密结合,传达科学研究现状,丰富PPT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2)当课程内容涉及文学艺术、诗词歌赋、民族风俗和神话传说等方面,课堂PPT教学难以将这些内容完整呈现出来时,任课教师可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视频,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更加清楚明白“渔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具有积极作用。如介绍“渔文化”课程中“勇于进取,拼搏合作”的精神时,则可播放“鲤鱼跃龙门”的动画故事,该视频直观地呈现出了中国渔文化奋发进取的精神,鲤鱼逆流而上,争跳龙门。3)任课教师也可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5],为学生自主学习助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由于授课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于这样的背景下,任课教师可将“渔文化”在民族风俗方面的体现在课前通过雨课堂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自行组队,团队成员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并指派一人在课堂上将查阅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如傣族的“柠檬烤鱼”,赫哲族的“鱼皮服”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
2.3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实现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为了坚定学生的专业思想,让“渔文化”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内建立了水产实习基地,同学们可利用课外时间在基地饲养自己感兴趣的水生生物,整个过程即巩固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又提升了学生对中国渔文化的认可度。如观赏鱼养殖和水族箱造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市场上挑选养殖品种,在实验室进行水族箱造景,并可将自己完成的水族箱带回寝室或者放在实验室展示,在舒缓学习压力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渔文化”课程中的“满足功能”。另外,由于云南海拔高差大,气候差异明显,鱼类资源和种类非常丰富,值得开发研究的土著鱼种类也非常多[6],因此部分学生也可选择饲养云南土著鱼,在养殖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查阅相关资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可将“渔文化”课程中的“教化功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传达给学生。
2.4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不同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的考核体系应有所区别,而不同的考核体系所反映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渔文化”这门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难以具体化,所以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难以覆盖整个知识体系,并且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采用以下考核方式:1)翻转课堂小组汇报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部分成绩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的视频资料和讲解效果为参考打分。2)试卷考试采用开卷考的方式开展,占总成绩的70%,考试题目为开放性的,覆盖面广,以达到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试卷涉及的内容即考察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由于这门课程没有固定的参考教材,因此学生可以根据任课教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以及对中国渔文化的理解,在网络上或者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考试时可根据个人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答题,任课教师通过学生综合答题的效果来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水平。
3 结语
“渔文化”作为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选修课之一,对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如何制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文化自信”传达给学生就尤其重要。文章对教学大纲制定、教育教学方式、课后实践内容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几个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具有国家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