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转变”提升校本教研质量
——以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为例

2022-12-31柴曙瑛杭燕楠王丽娟

江苏教育 2022年86期
关键词:教研组青年教师教研

柴曙瑛 杭燕楠 王丽娟

一直以来,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以下简称“学校”)科研治教敢为先,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便开始参加中央教科所的集中识字、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实践研究。“本色课堂”“博爱新语文”“博爱微学院”“全课程”等项目研究,更是通过几十年坚守的校本教研深耕实践,促进了教师成长,积淀了办学底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任务变得紧急而迫切,需要更快速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紧抓校本教研主阵地,通过转变教研生态、转变教研主题、转变教研形式、转变教研主体的“四个转变”,帮助教师转观念、提能力、培素养,从而实现减负、提质、增效,在守正创新中续写博爱教研的新篇章。

一、转变教研生态,从教研失衡走向教研共融

一直以来,学校的教研活动专注于契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打造轻负高质的“本色课堂”,促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因此打造了一支实践技能专精的教师队伍,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展现高质量的博爱风采。然而,在梳理学校教学成果和教师发展调研问卷中发现,部分教师专业发展失衡,虽然课堂教学能力比较强,但是科研意识和能力还较为薄弱。基于现状,学校抓住着力点,促进教研融合。

1.行政推动,部门协同

学校教研活动是提高教研质量的保障营,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学校行政部门首先统一思想,守正创新,摒除原先的经验式教研,让教与研从相对并行走向深度共融,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成为会教、会说、会研、会写的“四会”教师。学校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分管校长根据自身教学领衔相关学科,教师发展部(教科室、教导处)和学生发展部紧密合作、协同并进,通过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项目组等团队,以课题和项目为抓手,将课题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整合融通,各部门通力合作、相辅相成,实现教研共融。

2.形成机制,共同保障

学校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多方联动,各负其责,协同并进。通过对教师进行学习层、实践层、结果层三个层级的助力与考核,推动教师研教一体。在学习层,主要由教科室牵头对教师进行“菜单式”培训,通过检查教师研修手册和培训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师进行评价;在实践层,主要由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针对课题、项目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由教导处对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专场汇报、学科展示等进行评价;在结果层,由教导处和教科室两个部门对教师进行综合型评价和考核,主要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课题研究成果和校内或域内的辐射引领成效进行积分制绩效考核。

二、转变教研主题,从散点研究走向精准研究

按照传统的做法,各学科组的教研虽有主题,但研究课内容大多数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以所在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试教和研讨,基本成型后在大组教研中展示并由与会专家和教师共同评课、议课。这样的教研方式缺少整体规划,主题不聚焦,同时忽视了各阶段、各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成长相对受限。基于此,学校教研更加聚焦主题的选定,推动研究从散点走向精准,从表层走向深层,从而促进教研的有效转型。

1.长程规划,精准实施

为了应对散点教研带来的问题,各学科教研组以课题或项目为抓手,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举措、有成效的长程式教研。例如,英语教研组在省级课题的引领和子课题的支持下,形成同主题、多层级的课题链。英语教研组以研究目标为指引,以研究内容为抓手,以学期为基本单位,精准规划研究施工图,并根据节点开展序列化的课题研究。利用3 年左右的时间,英语教研组围绕课题开展学科类、方法类、专题类和特色类的“网格式”教研,通过课例研究、沙龙分享、专题讲座等教研形式让每一位教师发挥专长,共建专业发展共同体。

2.关注差异,精准定位

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解决教师个体在教研团队中被动参与各项活动的现状,各学科教研组对不同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精准定位,对教师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专业发展提升,激发不同教师群体积极参与教研的热情,促进他们集中力量进行教学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教研活动的质量及专业发展水平。[1]19例如,学校数学教研组在开展“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从关键词入手,找出“互联网”和“核心概念”两个关键词。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优势,但他们对数学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成熟型教师对数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比较深入且具备娴熟的教学技能,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弱。基于此,数学教研组尝试把教研主题分解成“小学数学核心概念的梳理”和“合理使用网络工具提升教学有效性”两个子主题,经过主题分解后,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成熟型教师,都能在教研活动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参与其中。

三、转变教研形式,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组合

一直以来,为确保各学科教师都能参加“一周一研”活动,学校在课务安排上花足力气,并通过“集体备课—多轮磨课—展示上课—参与评课”的教研模式,推进深度教研。由于集团化办学以及校区的改建、扩建,目前学校有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博爱校区、怡康校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过渡校区这3 个校区,人员分散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带来不小的阻力。随着课后服务工作的全面落地,更是让校本教研的推进工作“雪上加霜”。面对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制约,学校打破传统单一的教研形式,创新思路,多维并举,打好教研创新的组合拳,让教师“时时可研、处处能研”。

1.因势利导,创新模式

如何让“一周一研”活动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和丰富性?学校创新教研模式,积极探索教研活动新样态。例如,英语教研组积极探索“明确主题—学习理论—教学实践—反思调整—提炼成果”研教相融的教研模式,以成果为导向,促进理论实践化、实践成果化,让每次教研都能更科学、更高效、更有品质。

例如,语文教研组勇于尝试“1+1+X”的教研模式:第一个“1”,由年级青蓝团队围绕主题精心打造一节示范课,师傅与徒弟共同备课,徒弟进行执教,锤炼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第二个“1”,由师傅围绕一个主题,结合课例进行微讲座分享,传播经验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主张;“X”是指青年教师围绕语文基本功素养(如粉笔字、朗读等)的一个方面进行集中展示,并由骨干教师进行点评。数学教研组探索“项目驱动,多项融通”的教研模式,从“夯实四基”和“提升素养”两个维度,围绕七大项目(常规学习、五项达标、教材统整、数学游戏、个性拓展、主题拓展、思维导图)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理清基础知识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之间的关系,构建基础与创新平衡互通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2]149,使教师经历深思精研的历程,缩短专业成熟的时间。

2.多元组合,拓展时空

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地面行走”的教研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研需求,学校积极探索“互联网+”的“云端漫步式”教研,通过录播、直播等技术和网络来重构教研的时间与空间,切实突破校本教研的瓶颈,破解教研时间不足的难题。例如,围绕“双减”主题,学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活动。在线上教研方面,通过学习专题讲座,进行通识培训;在线下研训方面,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主题研讨“双减”下的作业设计实施路径与策略,差别化关注不同学科的特点,提升研训的针对性和聚焦性。

学校还尝试把正式与非正式的教研团队活动相结合,除了成立青蓝工程、各课题组外,还成立磨课天团、基本功训练营、科研阅读群、文献研究小分队等教研小组,这些小组分布于学校各年级、各学科,规模大小不一。教研小组打破时空界限,根据发展需求,定期开展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快速成长的“沃土”,让每个教研团队都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进一步“催化”教师的成长。[3]40

四、转变教研主体,从自由生长走向乘势生长

近年来,因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优质资源的输出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梯队发展呈沙漏型,中老年教师的成长动力不足,青年教师来不及成长。如何让教师踏上成长快车道?学校从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唤醒教师成长内外之力,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1.研训结合,唤生命自觉

学校进一步完善造血机制,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开展教师发展需求问卷调查等方式,研制校本“研修菜单”,内容涉及师风师德、校园安全、课改前沿、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必修和选修,提升培训效能。[4]61学校特别重视新手教师的培养,精心编制《新教师修炼指南》,让其快速入门。学校每月定期开展涉及新教师的系列培训,利用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分享、沙龙式研讨等方式促进其快速成长。同时,学校通过师徒结对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方面,青年教师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提优补差、质量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听课、评课、岗位练兵,进行多层次、多主体、多轮次互动,从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中,不断建构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认识与理解,关联自己的教学实践,夯实教学基本功。

2.众人托举,促团队协进

教师共同体是教师改进实践、参与教育变革的重要场域。为此,学校教研专注于教师共同体打造。在学科内,关注“一师多徒”与“多师一徒”的灵活切换;在学科间,形成教科研团队、班主任工作团队、“四有”好教师团队等。每个团队中都包含了两个实践共同体,即青年教师共同体和经验型教师共同体,共同体间的跨界学习和共同体内的互相学习同时发生。比如,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教研能力最强的教师团队,每遇赛事,学科团队甚至跨学科团队的骨干力量都会不遗余力、鼎力托举教师个体成长。学校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成立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用一个人的专业力量来影响一群人向上成长。学校大力倡导和鼓励教师自发形成各种学习共同体,自行组织活动开展社群学习、深度学习。作为集团领衔校,学校还抱着开放的心态,通过跨校区、跨集团联盟教研,跨视野话题共享,跨年龄组团研究来提升团队的校本教研能力。[4]61

教研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通过“四个转变”,形成教研共融生态,促进教师立体生长。

猜你喜欢

教研组青年教师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从课堂中来 到课堂中去——青年教师听(看)课技能锤炼之我见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