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无愧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先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2022-12-31肖贵清
肖贵清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历史视野出发,站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水平,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成为无愧于新时代思政课的“大先生”。
一、 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什么人”提出了新要求,强调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思政课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好“经师”。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教师学习的优先地位,如“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等。教师对学生产生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学识,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才能支撑起高水平的教学。思政课教师作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教育的专业群体,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同世界发展的大势相结合;还要广泛涉猎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掌握职业规划等基本技能,对学生常见的思想和行为予以精准指导。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知晓国际国内形势,树立国际意识,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教育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认识自身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还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通过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深入比较明辨是非,教育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好“人师”。“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3]而要评价一个老师是否是好老师,评价一支教师队伍是否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教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好老师”“大先生”“人民教育家”。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思政课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职业,只有不断锤炼品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正与邪、苦与乐的关系,才能以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影响和感召学生,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思政课教师要严于修身,严于律己,用“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用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嘉言懿行传递正能量。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不仅在课堂上教育引导学生,而且在生活当中能够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绝不能成为课上一套、课后一套的两面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道德品质的弘扬者和传播者,也要做积极的践行者,不仅在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在工作生活当中自觉遵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自觉做到“传道”有责、“授业”有术、“解惑”有力。“传道”有责,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要清晰透彻地讲学理,善于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授业”有术,就是要学会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翔实的教学资料,严密的教学逻辑、通俗的教学语言、多样的教学形式等打造精彩讲堂,使教学对象受启发,有收获。“解惑”有力,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分析问题,认清中国发展所处的阶段及面临的问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科学回答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时回应解答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教育工作者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并针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项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只有以此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才能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从政治高度看问题,讲清大是大非,不负“灵魂的工程师”“文明传承者”的天职,进而担负起传播知识、传递思想、追寻真理、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思政课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努力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才能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为重要任务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课,首先需要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高精尖,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能做单纯的“教书匠”,更不能简单成为“传声筒”,而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启迪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培养一代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
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需要思政课教师强化守正意识。强调守正,就是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属性、价值属性和政治属性,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政课教师要自觉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立足教材讲清讲深讲透思政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特别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论断、重大命题、重大关切的原创性成果讲清楚,使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把高校思政课打造成为具有高精尖水平的“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课,必须把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作为基本原则,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思政课的政治导向功能,发挥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的作用,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发声,对错误思想言论要敢于亮剑,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教育和帮助学生明辨善恶是非,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系统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进行阐释,使思政课的基本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价值理念,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需要思政课教师强化创新意识。强调创新,就是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提升自身的言传身教能力上下功夫,开创言传身教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形态,以积极回应时代的变迁、积极呼应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积极面对和释疑社会问题。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建立健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同时,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时代新人的育人大格局。思政课教师要在理论上跟上时代,在教学各个环节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紧跟学科进展和理论研究前沿,以辩证思维分析和阐释最新时政热点,从而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理论前沿,有宏大视野,有思想交锋,有现实回应,方能促使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增强学生获得感。思政课教师还要在形式上跟上时代,一方面,在继承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深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内涵与外延,打造智慧课堂、共享课堂、互动课堂、线上课堂、实践课堂、校外课堂等,使学生学习和生活无处不课堂、无时不课堂。另一方面,在坚持正确导向和强化内容建设的前提下,科学运用慕课、微电影、微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增强师生互动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教学形式和手段创新始终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使学生多维度、全方位受到思想浸润、人生启迪、价值引导和道德涵育,以期达到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思想认同。
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需要思政课教师讲好“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5]。思政课教师要心系“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大局,将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来看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提升教育实效。要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必须树立宏大的历史视野,善用百年党史的丰富宝藏,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实践启示,讲清楚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教育引导学生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了解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就的丰功伟绩,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民族振兴联系起来,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要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既要做到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思政课教师要将亿万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丰富而生动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扎根广袤的中国大地,面向火热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城乡、深入生活,调研乡村厂矿、参观纪念场馆、参加支教服务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上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领略祖国的壮美河山、体验道德实践的崇高感,使学生在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增长本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了解国情社情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多彩实践中直观而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激励引导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三、以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光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强调要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承担起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解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思政课教师要强化资政意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高等学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同样离不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挑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从而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思政课教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要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把个人学术活动与党和国家的需要高度统一起来,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努力成为忠诚服务于党和人民事业、值得党和人民信赖、对党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思政课教师要密切结合世情和中国国情民情社情,深入研究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一批系统性、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现实性、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提高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思政课教师要在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上下功夫。哲学社会科学表现为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这些具体形态内在地提出了构建中国知识体系的历史任务,指明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使命和新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科学回答了事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学术化提炼、学理化阐释和学科化把握正在深入推进。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将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不断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和竞争力;要持续筑牢学术根基,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阐释,不断提出有客观依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原创性学术观点,以开创性、引领性的学术成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要着力提升话语体系创新能力,丰富和创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发挥思政课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好中国理论和表达好中国思想方面的独特优势,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增强理论自觉,紧紧围绕“三大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项目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精神的弘扬者、中国理念的传播者、中国学术的创造者,推动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派在世界学术体系中的影响力。
思政课教师要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模板,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知识体系的再版,也不是西方现代性知识体系的翻版,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知识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此,思政课教师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仅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从中华文明璀璨成果和人类历史长河的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还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广泛吸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思政课教师要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借鉴吸收体现人类社会进步要求的有益成果,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新时代是一个需要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大先生”的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清醒的政治头脑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争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把思政课打造成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不断书写教育事业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