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助力碳中和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
2022-12-30陆晓如
文/本刊记者 陆晓如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充满了挑战,而科技创新是唯一出路。
●“绿色低碳转型将是今后全部经济活动的内核。供图/视觉中国
专 家 简 介
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长期从事湍动流化床、高速气固流化床反应器、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颗粒技术及反应—反应、反应—分离耦合等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重点研究方向为生态工业工程和循环经济,积极推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工程科学的学科基础建设。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郑重宣布。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其中,大部分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如欧盟、英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但对中国来说,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无疑是一场大考。
如何答好这一时代答卷?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充满了挑战,而科技创新是唯一出路。
四大挑战
中国石油石化:金院士,您好!在您看来,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着怎样的困难与挑战?
金涌: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什么?因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着四大挑战。
首先,中国碳排放总量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338.84亿吨。其中,中国的碳排放量达到105.23亿吨,以31%的占比排在了第一。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碳排放量为25.53亿吨,排在第三。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碳排放量为47.01亿吨,排在第二。预计中国2030年碳排放量可达110亿吨。
其次,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达峰到碳中和仅30年时间,将是全球用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国家。英国早在1971年就已碳达峰。2019年6月,英国新修订的《气候变化法》生效,正式确立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即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英国将用79年。美国2005年已碳达峰,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将用45年。
再次,中国既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又要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挑战巨大。从2020年的人均GDP来看,美国6.5万美元、德国4.8万美元、日本4.1万美元,而中国仅1万美元。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50年我国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宏观经济蓝皮书》的设定,我国2050年人均GDP达到4.1万美元。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我国的人均GDP要达到现行水平的4倍,而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能耗。2019年,我国万元GDP能耗约为0.519吨标准煤,同期主流发达国家的万元GDP能耗一般维持在0.1~0.2吨标准煤。若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2060年我国的总能耗要与当前总能耗持平或减少一半,难度很大,需要下大功夫。
最后,中国要发展必须保持强大的制造业。国外经济学家推崇的克拉克定律认为,应该发展服务业。但是,服务业依赖被服务对象的强大,导致经济发展金融化、虚拟化、空心化。今年斯里兰卡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宣布破产,就是太过于依赖服务业而忽视了农业、制造业带来的恶果。未来经济的发展,应该是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智力劳动推动制造业创新,保证制造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制造业、服务业、智造业三者相互依赖,才能使经济整体健康发展。中国制造业2010年以来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的近30%。根据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轨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要依靠高端制造业,而非金融等非实体经济。而制造业无疑是能耗大户,且随着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碳排放同步降低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两方面入手
中国石油石化: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您认为我国应该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金涌:碳达峰、碳中和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最大驱动力,绿色低碳转型将是今后全部经济活动的内核。它将成为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以及投资、生产、消费等所有经济活动决策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依据。面对上述的挑战,今后的40年我们一定要理性地、智慧地实现碳中和,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中国石油石化:对此,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金涌:我建议,我国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能耗高、产值低的初级产品要慢慢退出。比如,2019年,美国人均水泥产量0.27吨/人,而中国人均水泥产量1.69吨/人,是美国的6倍;美国人均钢铁产量约0.3吨/人,而中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人均钢铁产量约0.9吨/人,是美国的3倍。这类产业能耗高、产值低,且未来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该淘汰就应该淘汰。
随着信息产业、智能产业的发展,5G、互联网等技术的进步,重工业的占比将会数倍下降。实现碳中和,我们要以制造业实现碳中和为主要努力方向,要通过产业结构的改变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数字产业、智能产业。
二是推进技术进步。2019年,我国火电煤耗306.7G/kWh,而发达国家火电煤耗为270G/kWh;石油加工产生的碳排放,中国为230kg/吨油,而欧洲小于210kg/吨油。通过节能技术的进步,我国约有10%~20%的能耗和碳排放降低空间。
双管齐下,科技创新的思路有很多。比如,开展跨学科研究,开发颠覆性技术,比如化学+生物(制药、人造器官)、化学+物理(电池、芯片)、化学+信息(分子炼油等)。推进不同技术间的融合,比如视、听、触觉传感技术与5G、6G量子信息传输技术的融合,提升算力、人工智能水平,发展机器人产业。
目前,我国的5G量子信息传递技术、纯电动汽车技术、电池技术、高铁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型工程机械、无人机处于并跑水平,民用航空、人工智能、机器人已有产业基础,芯片、制药等先进技术加快追赶。这些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兴起,都将为碳中和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出路在科技创新
中国石油石化:作为科技工作者,您如何看待科技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和价值?
金涌:我认为,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唯一出路。要向生产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的高端制造业转型,高端材料是基础,需要科技创新来实现。与信息产业配套的高纯试剂、高档光刻胶、封装材料等,与生化产业配套的医药、活体3D打印材料、靶向合成等,与精细化、个性化制造业相关的有机发光半导体、碳纤维、滤膜材料、光电膜、卤化丁基胶、特种聚合物等,同样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此外,生态产业园的建设,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技术,使资源、能源、资金、区域达到最优配置,实现全生命周期清洁、源头污染防治。
●供图/视觉中国
中国石油石化:就能源行业来说,您认为应该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碳中和?
金涌:首先,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零碳电力供应。
2020年,我国燃煤机组发电量4.8万亿千瓦时,全年消耗标准煤约14.6亿吨,碳排放约为42亿吨,是碳排放大户。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燃煤发电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
现在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很低。以沙特阿拉伯新建的光伏电站为例,发电成本核算成人民币为每千瓦时8分钱。从质量、经济、技术方面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都是可行的。通过科技创新,可以进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碳排放。例如,风电涡轮叶片原来采用环氧树脂+玻璃纤维材料,使用寿命短、不易回收利用。创新采用热塑性树脂+玻璃纤维,使用寿命延长,且可溶于新鲜单体而再生,抽出纤维再制造。再比如光伏发电,多晶硅材料光电能量转换率在10%~15%,而单晶硅光电能量转换率在20%~25%。目前,实验室正在研究中的砷化镓材料光电能量转换率能达到30%以上。科技创新,无疑将大大降低生产新能源发电相关部件产生的碳排放。
风力和太阳能是实现零碳电力供应的重要力量,但缺点是发电不稳定,夜里或者风力不够时就发不出电,因此必须配套储能。2008年,锂离子动力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10余年来,因为科技创新,实现了装车产品能量密度从100Wh/kg提升到了250Wh/kg。现在储能技术发展很快,方式各异,如化学储能、机械储能、抽水蓄能等等,而且投资火爆。宁德时代研发的方形软包电池质量能量密度304Wh/kg、体积能量密度743Wh/L,已经投入市场。随着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的发展,再通过智能电网做传输,即可形成完整的能源供给网络。“可再生+储能”,将是人类未来能源终极解决方案之一。
其次,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化石能源从化石燃料时代转为化石材料时代。
现在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据主要位置。而人为二氧化碳排放中,90%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中,燃煤占80%、石油占14%、天然气占4%。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是少用甚至不用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未来,应通过科技创新让传统化石能源更多在化工领域发挥作用。
石油方面,在传统的炼化技术下,80%的原油变成了汽油、柴油,仅有20%用来制作塑料、橡胶和纤维。到2060年,如果电动汽车在全国普及,创新催化裂化法,走石油材料路线,将使这一比例反过来,即80%的原油用来制作材料、20%用来做燃料。
煤炭方面,煤炭的分质利用是一种思路。通过分质,煤炭最终变成半焦和氢气。氢气可以作为碳汇处理二氧化碳;经过加热,半焦也可以成为一种碳汇,生成性质活泼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以用来制作酒精,从而用于汽车燃料,甚至塑料、橡胶纤维的使用,实现无机碳向有机碳的转化。现有的煤变油、煤变烯烃甚至乙二醇可能不会受到广泛支持,只有耗能少、碳排放少、收益高的技术才能实现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发展新的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接天莲叶无穷碧,“风”“光”不与四时同。供图/视觉中国
天然气是很好的碳中和原料,应当分离碳和氢元素。氢是碳汇中的一部分,可以与碳氧化合物反应。碳可以作为还原剂,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用途更广泛的一氧化碳。类似的做法为目前正面临淘汰风险的高耗能企业提供了退出路径,可以帮助它们改造原有技术,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损失,契合碳中和目标。
总的来说,实现碳中和,我们要从学术角度研究,要认识到碳元素和氢元素是对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不要惧怕它们,而要进行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自然代谢分析,对社会生态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重新规划和优化利用。我国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进行合理规划、有序替代,积极创新、循序渐进,与经济发展同步。
相信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我国将由工业化时代转变为信息化时代,进入可再生能源主导时代、核聚变能源时代、化石材料时代、资源循环利用时代,摆脱能源资源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