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洼尽葱茏
2022-12-30孙克艳
□ 孙克艳
山重水复,我第二次来到阳泉市郊区大洼村。谁知,原本以为的重复,竟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沉思。
汽车盘旋在蜿蜒的玉龙山上,窗外满目的苍翠挤挤挨挨,各种纷繁的绿色,犹如画家打翻了的颜料盘,堆叠在一起,铺满了层峦叠嶂。巍巍太行山脉,因着葱茏蓊郁的绿意更显苍茫而蓬勃。每一帧,每一个视角,都是独特的,并随着曲折的山路猝然冲撞进你的眼睛里,令人目不暇接,并发出由衷的赞叹。
造化,在这一片郁郁苍苍的树林中盘旋着一条巨龙;新颜,就是大洼村新造的1800米的高山玻璃漂流滑道。两年前,我们曾经在一次采风活动中漂流。当时坐在气垫船上,随着清凌凌的水流漂流而下,像是画中人,又如画中游。在那短暂的几分钟里,我们释放了积蓄已久的热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惊险刺激和无以言说的欢喜愉悦。漂流以后,一身清爽,整个人都舒畅了。我们漫步在桃花源般的玉龙山庄,品味着处处皆景、步步入画的美妙风光。
如今重游,我在心里隐隐地期待着,希望这次重游,能有些许的异样。
行至半山腰,车子停下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作家张春义老师和村领导,对我们一行人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紧接着,张春义老师指着对面的山说:“大家看,那就是抗战时期保留下来的‘封锁墙’,也是当前阳泉市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段‘封锁墙’。”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崇山峻岭间,隐约有一条逶迤的山石脉络,就着山势绵延而上,在铺满青翠的山林间,显得突兀而醒目。
这和我之前看到的一些古长城遗迹很相像。然而,听完了张老师的叙述,我才明白,这段“封锁墙”与古长城遗迹尽管相似,本质却有着天壤之别。两千多年来,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长城,是中华儿女抵御外敌来犯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段“封锁墙”的产生,却是当年盘踞当地的侵华日军,为了对抗八路军的进攻,逼迫当地百姓修筑的军事工程。当时日军执行的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以此分割、封锁、摧毁各抗日根据地并巩固其占领区。由于在它的修筑过程中,村民采取了磨洋工的方法,并且被我抗日力量不断破坏,所以直到抗战胜利也没有建成。
这就是抗战时期日本鬼子未能修成的“封锁墙”遗迹
得知这段历史的脉络,我再次眺望远处的“封锁墙”,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原来在这如画的风景下竟然掩藏着这样一段悲怆的过往。在这片绿意里,不知道洒了多少先辈的热血。如今在谈笑风生的日子里,禁不住感怀英烈的青春和生命付出。虽然战争的硝烟已过去多年,但这段遗迹像是身上的疤痕,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历史。
凝视“封锁墙”,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在一个特别的日子去走一走这段“封锁墙”。我要用脚步去丈量脚下的这片土地,用深情的眼眸去搜寻历史长河中的一刻,用滚烫的心去触摸那一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折返至“奇石林”,我再次被震撼。千奇百怪,鬼斧神工,亿万年的天然形成。据说“奇石林”是在一次偶然的挖掘中发现的,大自然太了不起了。“奇石林”中的笔会开始了。我用心倾听着同行的作家、艺术家们的朗诵和表演。他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讲述着大洼村的过往和当下。一段段陈述,或悲壮,或激情。于是,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英雄名字,就钻入我的耳中。“大洼村”三个字,正渐渐汇聚成一条湍急的河流,波澜壮阔。
啊,我脚下的土地呀,我眼中无垠的葱茏呀,正是生活在这里的英雄们抗争出来的。坚守,耕耘,像无数小草。奋斗,又默默无闻。历史需要铭记,英雄必须讴歌。老村新颜,今天的大洼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于是,我又作了一个决定:下次活动,我一定要带孩子来。告诉他这里的英雄,告诉他这里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