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特色小镇典型特征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2-12-30孙美静
孙美静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 引言
云南省特色小镇起步较晚,且创建过程中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本文期望通过对云南省小城镇的现状研究,特色小镇培育对象的特征分析和体系构建,寻找问题和挖掘潜力,探寻适应云南省情的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2 云南省特色小镇典型特征
2.1 资源优势明显
云南省滇东、滇中高原盆地、滇西北东部地区、滇西保山、德宏以及滇西南的河谷地带可利用土地资源较丰富,分布在这些区域的特色小镇在经济发展、土地开发、城镇建设等方面具备相对优势。滇西、滇南、滇东南中部、滇东北东部区域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是国家级、省级农产品主产区分布区域,分布于这些区域的特色小镇在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方面具备优势。另有高原特有生物资源的分布特征,为特色小镇发展生物创新产业指明方向。
2.2 旅游环境成熟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有山水景观、农业风光、热带雨林和火山温泉等自然资源,也有民族风情和边境特色等人文特色,目前已经形成覆盖全域的空间格局。依托旅游产业和资源优势,不同地域的资源特质为特色小镇发展优势旅游文化指明了方向。
2.3 文化底蕴深厚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云南各民族融合、演变、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以元谋古人类文化、古滇文化、爨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南诏大理文化、滇越铁路文化为代表的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1]。
2.4 民族特征鲜明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为特有少数民族,而云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及乡土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5 生态环境制约
云南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 年)》对云南提出构筑形成“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格局的要求。云南生态屏障内以及九大高原湖泊周边的特色小镇创建时需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生态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片区特色小镇的发展。
3 云南特色小镇分类引导
云南特色小镇从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少数民族、地理区位等方面对现状特色要素进行分类,可划分为七种类型:旅游文化小镇、民族手工艺小镇、口岸小镇、双创小镇、农业小镇、工业小镇和物流小镇。
3.1 旅游文化小镇
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建水临安古城、沙溪古镇、红河水乡、香格里拉月光城、临沧翁丁葫芦小镇、丙中洛小镇、楚雄彝人古镇、官渡古镇、轿子雪山小镇等76 个小镇为旅游文化类小镇。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应协调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乡村布局等方面的关系,根据旅游资源地域禀赋及文化特色展开针对性地挖掘和保护,以旅游为主体功能,以文化为主题吸引,坚持文化、产业、旅游“三位一体”发展,通过文化挖掘和特色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打造独具文化韵味的旅游特色小镇[2]。
3.2 民族手工艺小镇
建水西庄紫陶小镇、保山永子围棋小镇、鹤庆新华银器艺术小镇、剑川木雕艺术小镇等4 个小镇为民族手工艺类小镇。民族手工艺小镇应充分突出当地民族手工艺特色,以民族手工艺制品的加工、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手工技艺的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要进行重点保护,通过民族手工艺小镇的创建,延续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手工技艺,展示云南文化魅力。
3.3 口岸小镇
瑞丽畹町、孟连勐阿、姐告跨境电商等3个小镇为口岸类小镇。口岸小镇应依托云南“大通道”优势,发展物流、加工、旅游等功能,以口岸经济区带动和壮大沿边进出口加工园区。
3.4 双创小镇
“云上云”小镇和腾冲启迪冰雪小镇为双创小镇。双创小镇是指创业创新型小镇,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业平台和创新空间。双创小镇的建设应围绕核心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规划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凸显和放大小镇特色,统筹布局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产业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用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3]。
3.5 农业小镇
思茅普洱茶小镇、昆明斗南花卉小镇、陆良蚕桑小镇、通海杨广智慧农业小镇等17个小镇为农业类小镇。农业小镇应依托现有高原特色农业资源,合理确定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完善业交通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和水利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贸市场设施、特色农副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生产服务和农业信息化平台。立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打造地域品牌标识,发展文化创意农业,促进农旅融合。
3.6 工业小镇
个旧大屯特色制造小镇、高原冰酒小镇为工业类小镇。工业小镇应依托现有规模企业或产业相对集聚的园区,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引进投资、引入人才、技术等,帮助企业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生活、休闲等于一体的产业特色突出的城镇,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小城镇品质[4]。
3.7 物流小镇
镇雄以勒小镇为物流类小镇。物流小镇的建设应明确其在大区域商贸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区域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规划布局要求,建设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 云南特色小镇体系构建
遵循云南省自然地理、文化脉络和生态格局,按照省域“一区、一带、五群、七廊”的空间结构,构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差异互补的特色小镇空间结构[5]。
4.1 主体功能区划导向
根据《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国家及省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南部、大理东部、红河东部、保山北部等区域。应确定该区域内特色小镇为鼓励发展的类型,放开条件,重点打造。位于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的特色小镇应以保护农田为首要任务。位于国家及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特色小镇则应以发展绿色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
4.2 地域文化脉络限定
从整个云南地域文化形成因素和分布特征来看,主要有以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边境文化为特点的文化类型。云南的大理、丽江、德宏、楚雄、西双版纳、文山、昭通这几个州市的少数民族分布较多,这些州市的特色小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较突出的民族文化特征;大理、楚雄、昆明、玉溪、曲靖、保山、德宏部分地区以及茶马古道沿线的特色小镇,应结合传统产业和历史进行打造。
4.3 上位规划导引
根据云南省的发展战略定位及省域层面相关规划,云南省近期形成以“一区、一带、五群、七廊”为主体构架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空间结构[5]。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体系的建构应以云南省城镇体系总体空间结构为指引,形成整体布局上高度契合的空间关系。位于发展轴线和经济带上的特色小镇获得了最优的发展条件,其次为纳入各城镇群的特色小镇。
5 云南特色小镇实施路径
5.1 旅游主导,产业融合
特色小镇兼具旅游功能,突出云南旅游大省特色,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的,按照国家4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创建全省一流特色小镇的,按照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标准建设[6]。特色小镇结合选定的产业方向和资源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区位条件、发展模式、功能定位不同的特色小镇,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上与产业特色相匹配。
5.2 生态优先,科学布局
坚持特色小镇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山水条件及地形地貌,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小镇与周边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联系紧密,塑造山地、滨水、乡野等各具特色的小镇自然景观,实现借景山水、镇景共生。
5.3 文化传承,风貌凸显
在保护基础上传承云南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独特的云南文化标识。云南特色小镇的城镇风貌应重点突出各自发展类型和主题,并结合25个世居少数民族,9个直过民族的自身特点,运用当地民族建筑元素,营造具有地域性的传统建筑风貌。
5.4 补齐短板,加强配套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建设补足特色小镇的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配套,并结合各自类型主题增加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标准、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品质,形成集购物、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5.5 政策支持,多元融资
云南省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用以保障特色小镇的建设用地和财税支持。同时鼓励特色小镇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特色小镇发展的信贷支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新格局。
6 结语
云南省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建设应依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探索适合云南省特色小镇的特有发展模式,根据自身的特征提出发展思路和实施路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实现产业转型和旅游升级,这已经成为促进云南省小城镇产城融合、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最终实现特色化、生态化、多样化、差异化的云南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