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启示

2022-12-30胡显海蒋若凡

关键词:老龄恩格斯人口老龄化

胡显海 蒋若凡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单指人口年龄的增长,而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人口结构变动。国际上普遍认为,如果某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数中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达7%,那么该国的社会人口结构就基本呈现老年状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归因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人口寿命的延长,这与世界整体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相关;二是生育率维持在低位数,这与人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相关。两个因素都是生产力提高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人们认识人口现象、探寻人口规律、剖析人口实质的重要理论工具,是我国多年来制定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发展、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百年人口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术界已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的发展历程(1)张纯元主编《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张世生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较为全面地收集、整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与论述(2)张世生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创生、发展及内涵实质的深入研究,学者们深刻挖掘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意义,积极尝试从中探寻我国人口问题的应对之道。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口观有助于正确认识人口形势,科学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3)郑志国《马克思主义人口观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第45页。;马克思主义人口均衡观指导中国特色人口制度实践(4)李龙、陈佳鞠《马克思主义人口均衡思想及其中国化》,《人口研究》2019年第3期,第106页。,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的扩展对人口新政实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5)龚晓莺、甘梅霞、乔文瑄《两种生产理论的扩展及其对我国人口新政实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再阐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5期,第38-39页。,是我国制定人口政策的理论基础(6)何建宁《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第14页。。要解决适龄人口生育意愿不足、人口增长乏力等问题,破解中国当前人口增长的困境,我们首先要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口再生产理论那里寻找答案(7)刘永凌《马克思人的再生产理论对破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启示》,《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9期,第135页。。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关联、现实启示的系统研究还较少,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依据,提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遵循与实践路径的文章还不多。因此,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凸显的今天,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并用以探寻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正确路径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治理之道,非常重要亦十分必要。

一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社会现实性问题,也是关系国家战略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既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人口研究的重点。认清现状、找准原因、明晰影响,是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前提。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整体呈现出三个突出特征。一是基数偏大,增长较快。连续近40年超10亿的人口基数,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埋下伏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4.12亿大陆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亿,65岁及以上人口已超1.91亿,占比分别为18.70%和13.50%(8)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国家统计局网站,2021年5月11日发布,2022年2月24日访问,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qcrkpc/ggl/202105/t20210519_1817698.html。。部分专家预测,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总体规模在2035年将突破4亿人,老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将接近30%,到2050年这一比例则会超过35%(9)杜鹏、李龙《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长期趋势预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第108页。。二是分布不均,差异明显。从整体上看,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比西部地区更严重。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接近或超过20个百分点,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这一数据分别达到25.72%、23.06%和23.22%,而西部地区仅有重庆和四川两地区的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西藏这一数值仅有8.52%(10)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国家统计局网站,2021年5月11日发布,2022年2月24日访问,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qcrkpc/ggl/202105/t20210519_1817698.html。。从2020年数据看,老龄化程度最深的辽宁与西藏之间的差距已扩大到17.2个百分点。三是未富先老,经济承压。“未富先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国家整体经济水平还不十分发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2021年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1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2022年2月28日发布,2022年5月24日访问,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2/t20220228_1827971.html。,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二是老龄人口的个人财富储备不足,养老支出压力较大。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消灭绝对贫困,但贫富差距依然存在,部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老龄人口经济状况仍然不佳。

(二)人口老龄化原因多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多重因素叠加致使年轻人“望儿生畏”。在育儿成本不断提升、生育观念日益开放、受教育时间逐年增长、“养儿防老”概念日趋淡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当下众多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并不强烈。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规模为1200万人,总和生育率仅为1.3,已跌破1.5的“低生育率陷阱”警戒线,基本进入极低生育率范围(12)王军、张露《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形势、长期发展战略与治理策略》,《治理研究》2021年第4期,第62页。。其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中年人“独一无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速了我国从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转变,使得1972-2000年间中国累计少出生人口2.64-3.20亿(13)王金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5期,第28页。。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7-1.8(14)翟振武、陈卫《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人口研究》2007年第1期,第32页。,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15)李月、张许颖《婚姻推迟、婚内生育率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基于对总和生育率分解的研究》,《人口学刊》2021年第4期,第1页。。其三,社会经济发展助推老龄人“延年益寿”。1949年以前,我国有着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增长整体不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科教文卫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口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寿命逐年延长,至2019年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7.3岁(16)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2020年6月6日发布,2022年2月24日访问,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8/202006/ebfe31f24cc145b198dd730603ec4442.shtml。。

(三)人口老龄化影响广泛深刻

一是对我国消费结构产生影响。老龄人口在收入水平、消费需求、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势必带动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变,涉及老龄人口的诸多行业,如医疗保健、食品消费、服装休闲、文娱教育等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二是对我国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小,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将整体提升,这不仅严重制约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同时将深刻影响我国总体劳动生产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5-59岁的人口数约为8.94亿,占总人口数比重为63.35%(17)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国家统计局网站,2021年5月11日发布,2022年2月24日访问,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qcrkpc/ggl/202105/t20210519_1817698.html。,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年4月28日发布,2022年5月24日访问,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104/t20110428_30327.html。相比,已下降6.79个百分点。三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产生影响。老龄人口的增长会加重全国养老金支付负担,并对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形成巨大考验,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沉重压力。这就要求我国尽快建立更为完善的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四是对家庭及个人生活产生影响。目前我国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人口老龄化必然加重大部分家庭,尤其是“421”或“422”(19)“421”家庭,即一个家庭中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422”家庭,即一个家庭中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两个孩子。家庭的生活负担、经济负担和时间负担,空巢老人和失独老人的现实困境将更为突出。

二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内涵阐释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并未针对老龄人口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进行专门探究,但其在深入研究人口本质、人口属性、人口发展的过程中,揭示了关于人口现象、人口规律、人口运动的科学理论和深刻内涵。

(一)人口本质: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人口本质的揭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将人视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统一,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135页。,这意味着马克思观念中的人并不是独立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实际上已经隐含提出“人口”这一概念。因而,就其本质而言,人口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同样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以,马克思将人口定义为“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21)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页。,直截了当地指明了人口的社会属性,从根本上扬弃了将人口看作生物实体的论断。对人口本质的科学界定,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观的视域下研究人口现象提供了逻辑前提,进而促成“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并进一步解剖了社会生产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恩格斯认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22)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13页。,社会生产正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辩证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人类自身生产是消耗物质资料,生产自己的生命和新的生命,产出劳动力的过程。“两种生产”相辅相成,又互为前提、相互依赖,且二者的主体都是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作为人类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面,“两种生产”通过相互作用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关系变革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不断向前。

(二)人口属性: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正如“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3)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8页。。人正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属性的切换中与经济活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完成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的再生产。人作为生产者具有条件限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劳动工具,掌握相关劳动技能和经验,能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与自然作斗争时,人才能够摆脱单纯的自然人,而成为社会中的劳动力,并成为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作为生产者的人所生产的物质资料将被人所消费,生产是实现消费的前提,消费又是恢复和发展劳动力的基础,生产和消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24)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3页。。马克思认为,消费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在消费行为中,除了有自然内容,同样有社会内容,因此,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中来研究人的消费者属性,这是由“消费的社会性质”(25)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所决定的。恩格斯则把人们的消费资料进行了分类,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26)卡·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6页。,人们正是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不同份额的消费,来体现着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消费力(27)张纯元主编《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第196页。。人口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群体,无数生产者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当下社会的生产力,无数消费者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当下社会的消费力。既然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那么人口理所当然是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统一。作为生产力的人口必须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力人口,而作为消费力的人口则是全体生存着的人口。

(三)人口发展:量增长与质提升的统一

人口数量的增长即人类进行简单的重复的原有规模上的后代繁殖,通过老一代人死亡,新一代人出生,一代更替一代,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实现人口再生产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口再生产是人类存在的必然条件,“像任何活的个体一样,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28)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199页。。人口再生产作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一面,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并受到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制约。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最为关键。如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资本会根据自己的剥削需要来调节劳动力本身的这种生产,即受资本剥削的人群的生产”(29)卡·马克思《资本论(1863-1865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版,第147页。,以此提供满足物质资料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进而促使人口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人口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关于人口身体素质,马克思、恩格斯同意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关于人类遗传性能的研究,承认先天遗传基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同时,他们论述了人口质量与生存条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后天因素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人口思想素质主要指人的思想道德,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0)弗·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470页。。恩格斯认为,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生产关系不同,人的社会意识以及思想素质便会不同。对人口文化素质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了发展联系的观点,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机器对人力的替代效果将越来越明显,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技能、知识水平以及个人文化素质,要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31)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557页。,因为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2)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557页。。量增长基于人口的自然属性,质提升体现人口的社会属性,人口发展正是二者的统一结合。

三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关于人口本质、人口属性、人口发展的系统阐述,彰显了其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鲜明特征,对我们以更加清晰全面的视角,去拨开人口现象的迷雾,发现人口运动规律和人口发展本质,找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答案和有效之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以人为本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价值遵循

人口是一定数量人的综合概念,研究人就必然需要研究人口,研究人口则最终要求回归于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人的本质立场上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有着一致性和贯通性,都着眼于现实的人,致力于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事业,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基于此,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注重研究人口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口的能动作用,诉求人的本性复归,为人口问题的解决确立了基本遵循。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老龄人口存在的必然性,但从社会属性角度和人的本质而言,老龄人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是毫无差别的,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多年来,我国的人口发展思想将更多精力放在“口”的研究上,强调人口数量的控制与调节。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更加重视“人口”中“人”的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口治理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努力为老龄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推进老龄人口可持续发展。因此,秉承“以人为本”思想,维护老龄人切身利益,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制定和实施人口政策的根本前提,应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价值遵循。

(二)人口均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要素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口均衡”是打开人口问题的关键钥匙,其核心是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曾说“共同体的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口”(33)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08页。,即他认为人口规模和人口更迭的速度,应当与一定的社会条件保持均衡,以及物质资料生产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应当与人口生产保持均衡。这就引申出两个条件,一是人口作为无数消费者的合集,必须有足够的社会消费资料来满足需要;二是人口总量中的劳动者必须有能力生产出满足所有人口需要的物质资料。如果上述状态出现失衡,就可能出现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从应对人口老龄化角度而言,实现“人口均衡”必须注重三个方面。一是保持生育率与死亡率的均衡。老龄化和少子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其实质是死亡率降低的同时,生育率也相对较低,从而发生少与老之间的失衡。二是保持不同阶段年龄人口的均衡。人口作为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统一体,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当能够提供生产力的人口和拥有消费力的人口保持均衡时,社会才处于一个最佳的平衡状态。三是保持人口素质与老龄化程度的均衡。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意味着生产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中相对减少,人口生产力对比人口消费力减弱。因此,必须提高劳动人口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为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人力基础。我国在2017年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文件中要求“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34)国务院《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7年1月25日发布,2022年2月24日访问,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25/content_5163309.htm。,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3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4版。。可见,“人口均衡”在我国人口政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既是我国人口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要素。

(三)发展经济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口问题时,把人口放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考察(36)张纯元主编《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第166页。,深刻研究了人口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辩证关系,并发现了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所起的决定作用,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素质、人口分布等最终都要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7)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因此,人口发展也必然受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制约。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应对人口发展的经济基石,掌握人口老龄化背后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对我国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至关重要。

首先,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口生育率,而当前我国生育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社会育儿经济压力较大。要缓解此种压力,必然需要提高经济收入水平,降低生活成本,尤其降低医疗、教育、住房等成本,解决人们生育的后顾之忧。其次,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就必须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养老问题的核心在于经济基础。构建健全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需要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增加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社会服务体系需要经济基础作为前提,有效缓解社会和劳动人口的养老压力更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人口老龄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予以应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所揭示的真理,也是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选择。

(四)辩证施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充分论述了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辩证关系,人口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辩证关系,以及人口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自然前提和促进人类进步的社会基础,人口在经济学上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38)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页。,“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39)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408页。,“人口和人口的增长是分工的主要基础”(40)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334页。,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动、人口密集的程度、人口质量的高低,都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反作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在承认这种反作用的前提下,看到人口结构变动给社会生产和消费带来的重要影响,掌握和遵循其中的经济运行规律,顺势而为,主动求变,谋求社会经济结构与老龄化社会的和谐平衡。

同时,人口作为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不同年龄层的人口贡献的“力”自然不同。老龄人口增多虽不可避免地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较大负担,但老龄人口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不仅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更要联系地、辩证地看待和解决老龄人口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发挥老龄人口的主观能动性,放大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启示

进入新时代以来,着眼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人口发展大势,党中央就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4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页。,为我国在新时代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基本方向。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擘画了我国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蓝图。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4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4版。。人口老龄化势必伴随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我国未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来解读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问题和特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指导下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是我国打赢应对人口老龄化这场攻坚战的应然选择。

(一)完善生育配套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人口生产是产生社会生产力的前提,物质生产是满足社会消费力的基础,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协调,是推动人口生产力与人口消费力均衡的关键。要维持社会物质生产的稳定性,满足日益增强的人口消费力,势必要不断强化人口生产,为社会积蓄充足的后备人口生产力。这就需要实施更加开放的生育政策,不断完善生育政策配套,进一步释放我国的生育潜能,平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趋势,构建和谐的家庭代际关系,从生育源头减缓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一是降低家庭生育负担。强化生育经济鼓励,试点生育现金奖励,实施多类型生育补助;减轻家庭教育成本,落实“双减”政策,坚持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性,解决读书难、读书贵等问题;完善刚需住房保障,坚持住房不炒的原则,加强楼市宏观调控,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优化住房贷款政策,增强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流动人口住房,不断减轻年轻人购房负担。二是创造良好生育环境。完善婚假产假制度,适时延长婚假产假期限,保障男性陪护假权利,促进婚育人群家庭与工作间的平衡;完善法律法规,充分保障女性在就业中的平等地位,保障女性就业权益,不断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托育服务,建立完善的托育服务体系,提升儿童照看的服务供给,解决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三是倡导积极生育观念。加强政策引领,加速促进生育政策出台,形成全国鼓励生育的政策导向;拓宽宣传渠道,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发挥社区作用和基层动员,营造“多生优生”的积极氛围;强化教育引导,抓好生育观念教育工作,让青年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和与时俱进的生育观念。

(二)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劳动有效供给

人口质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内容,其认为人口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正如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其综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一般而言,人口质量越高,劳动的有效供给能力越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推动技术进步创新的贡献将越大。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劳动人口比例减少的背景下,不断提高人口整体质量,对增加我国整体有效劳动供给、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加速实现经济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提高人口身体素质。立足优生,着力解决出生缺陷防治,抓好新生儿这一基础性工程;注重实效,强化人口身体素质的科学评估,尤其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综合考核;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城乡整体医疗卫生条件,健全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转变观念,持续增强全民健康意识,鼓励全体国民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加锻炼,练就强健体魄。二是提高人口思想素质。做好德润人心的培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沁润于每个公民的心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强化法安天下的力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坚持用法律与制度端正社会风气,维护正确价值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底线。三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不断完善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建立适应新时代人口发展的教育体系;继续推进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教育差距,保证更多乡村人口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扩充乡村教师数量,奠定教育发展的队伍基础和关键支撑;鼓励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和完善可供社会人员学习的组织机构,推动各类学校和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风尚。

(三)开发老龄人力资源,释放潜在人口红利

从人口的自然属性而言,老龄人口的身体机能逐步下降,在直接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发挥必定受限。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年轻人口红利优势转弱,必须着眼老龄人口的社会属性,进一步释放老龄人口的潜在红利,将我国老龄人口资源丰富、人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富有智慧和工作经验与阅历等优势尽量放大,以充实国家劳动人口,减轻社会养老压力负担。

一是推进延迟退休政策落地。随着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社会医疗卫生水平和人口整体素质能力提升,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已与现实情况不完全相符。结合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和老龄化速度,延迟退休已势在必行,国家也已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4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4版。。应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延迟退休细则,在充分考虑各阶层人群利益和工种特殊性的前提下,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进延迟退休政策落实落地;充分尊重老龄人的主体地位,考虑老龄人的身体和家庭情况,发挥老龄人的擅长技能和工作热情;积极吸引老龄人参加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营造“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二是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健全老龄人就业保障制度,确保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有法可依,保障老龄人的各项权益;平衡城乡老龄人差异和各地区条件差异,坚持全国一盘棋推进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坚持实施分类管理和有序推进的原则,对紧缺的老龄人才优先开发。三是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加快老年大学建设步伐,尝试将老年教育纳入现有教育资源之中,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加强优质教师储备,培养老年教育方向的教师人才;满足老年教育的多元需求,强化老龄人专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充分挖掘老龄人工作潜能;拓宽老年教育的方式和渠道,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网络教育资源,打破老年教育的地域限制。

(四)夯实养老财富储备,筑牢养老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科学地阐释了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基础对人口的反作用。人口老龄化作为人类发展和人口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社会现象,也受到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不解决养老财富问题,不筑牢养老经济基础,应对人口老龄化则必受掣肘。当前,我国居民养老财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养老金“三支柱”,即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二是家庭自主投资,如理财产品、证券投资、房产投资等;三是退休后的合法收入,即获取的劳动报酬。在此基础上需要探索更多创新举措和有效措施。

一是强化养老制度保障。继续调整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减轻企业支出负担,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大力发展职业养老金,减低提取税率,鼓励企业增加职工福利;引导国民做好家庭理财,鼓励投资型收益,推进家庭理财向长期投资模式转型;探索“以房养老”、“以地养老”模式,拓展老龄人自身资产利用率;建立健全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法律制度体系,充分保障合法性收入。二是增强金融产品供给。发挥金融机构理财顾问作用,明确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使其在家庭理财中充当导师角色,而非单纯的利益追逐者;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多元化、多层次且适合家庭长期投资,符合老龄人个性需求的金融产品,充分保障养老资金安全和有效保值,实现养老金融开发的创新发展。三是加强养老金入市监管。建立健全养老金入市监管机制,理顺各管理部门权责,强化监督和执行能力;推进养老金入市信息的公开透明,充分保障各受益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和问责力度,确保养老金在法律监控下进入金融领域,并不断提高投资管理能力。

(五)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挖掘银发消费潜力

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具有消费能力的个体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社会消费力。与年轻人相比,老龄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较弱,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当代老龄人消费观念的改变,老龄人口集聚的消费力也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发展老龄产业,拉动“银发”经济,以老龄人口为“锚”来刺激消费、拉动生产,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

一是协调市场需求和供给。加强老龄市场调研,从生理和心理、物质和精神多方面切入,找准“银发”市场的潜力所在,为老龄产品的供给“把脉开方”,为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赋能;不断优化“银发”市场体系,构建研产销集成平台,增强市场创新服务动能,协调驱动老龄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更加丰富的老龄产品上市。二是加码政策制定和扶持。进一步强化政策制定,为老龄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支持,形成协调有序、综合全面的政策体系,推进“银发”产业法治化;进一步强化政策对“银发”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合理的贷款与资本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加大“银发”产业投入;加强“银发”产业发展保护,维护市场的公平性与协调性,促进市场和谐有序发展。三是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充分融入国际市场,借鉴和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引进优秀的外资、理念、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银发”市场;鼓励国内优秀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抢占“银发”产品高端市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好格局。

(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养老格局

养老服务体系是关系老龄人口福祉的直接变量,是影响老龄人养老生活质量的关键变量,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显性变量。切实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多元、科学、稳步发展,构建全方位服务老龄人生活的支撑系统,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目标的重要一环。

一是协调推进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和专业机构,形成服务内容更加多样,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机构养老,并将其作为居家养老的有力补充;制定政策引导资本进入机构养老行业,发展一批有优势、专业化、口碑好的先驱企业,打开机构养老的市场蓝海,积累机构养老口碑和营造良好氛围。二是有序发展公办机构与民营机构。养老机构因其社会福利性而非单纯盈利性的特质,必然要求公办养老机构在我国养老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政府要积极创新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机制,探索事业单位性质或国营性质的养老机构发展模式,提高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优先保障困难老龄人需求;建立科学的准入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用地、融资、经营和用工方面给与民营养老机构更多政策支持,鼓励民营养老机构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以满足不同老龄人群的服务需求。三是有机融合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支持社区医院进一步深入居民家庭,建立老龄人档案,加强健康管理,与困难老龄人建立一对一服务关系,提供上门服务和咨询工作;健全老龄人医疗保险服务,在社区和养老机构搭建更多医保便利平台,融入更多养老服务结算,为老龄人提供更加多元的医保便利。

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人类进步趋势和历史前进趋势,是当前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因其成因的多方面和影响的广泛性,决定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将是一个持续、艰巨且长期的过程。人口老龄化会让经济社会发展承压,但其作为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必须辩证看待和积极应对。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充分吸收其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并用以科学指导我国未来人口发展,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掌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权。

猜你喜欢

老龄恩格斯人口老龄化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