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待中的期许

2022-12-29张恒

今日文摘 2022年1期

曾听一位图书出版界朋友讲了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前些年,他在一个饭局上,遇到一个初次见面的人。中国人聊天,总是会问到籍贯,就像英国人要聊天气。听到那人说到自己故乡来处,朋友心弦微动。他忽然想起一个名字。三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个少年,从杂志上找了一位笔友。两人通信很久,聊聊日常琐事,青春悸动。直到后来,毕业、上班、搬家,逐渐失联。

这是千万少年都有的经历,成长,始于告别。这位朋友一直记得笔友所在的城市——就是饭局初见的那个男人的故乡。他随意问起,是否认识XXX(他笔友的名字)。男人当即回道,那是自己的邻居。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然而,他们依然通过这种巧合,再次相遇了。两人都结了婚,有了家庭和孩子,换了城市各自过着平淡而没有意外的生活。不过,这么巧合的事情,也算生活里的一个小奇迹。朋友还找机会去到笔友的城市,与她和家人见面吃饭,从此建立联系。只是交流方式已经不再是车马慢的信件,而是微信,两人也升级为网友。

和同事聊起这个故事,让我惊讶的是,这群90后竟然也有笔友。再次生出感慨,对这个世代千万不能小觑。一位同事还提到一个网站,注册后,会收到一个随机地址,可以给对方寄送明信片。他也收到很多,来自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日本片友,很体贴地写着中国地址;法国片友,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写了“你好”两个字。(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试试: www.postcrossing.com)。

据这家网站统计,已经有80多万会员收到了来自207个国家的6293万张明信片。这种跨越千万里的期待,总是令人怦然心动。想起喜欢的一首诗,来自济南诗人西风没落。它讲述了一个男人,穿越一座城市去找女人幽会的故事。“出租车颠簸我的心脏和想象。可我想象不出你在怎样等待我,我不知道我们是否一样被想象和激情捕获。”

多年前,我出差外地,还时不时给同事寄上一两张明信片,总算生活中,能有一些小小的惊喜。只是现在已经没有那种心境。那些惊喜也是“等待”的迷人之处。像《等待戈多》里说的,“我在等待我的戈多,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沈从文写《边城》,也说翠翠等着心上人,“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日本人伊藤秀夫却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孩子能够再回来。10年前,他的孩子就已经因落水而丧生了。但是前不久,他却收到一张明信片,上面显示是儿子寄出。原来,就在孩子遭遇意外之前,岐阜县政府搞了一个防止全球变暖的传播和启蒙项目。他们邀请小学生们给10年后的自己寄送一张明信片。他的儿子参加了。10多年后,政府才把这些明信片寄出。伊藤也才知道,儿子当时最关心的一件事——明信片有明显擦过的痕迹,说明他可能修改过几次,但最终写下:“我弟弟在干什么?”一下子,伊藤记起了那个冬天,那个孩子的样子,“我的胸口很紧”。我也忽然想起“刻舟求剑”这个词来。那张明信片,就是伊藤儿子刻下的那个记号,他永远找不回儿子来,记号却一直存在。

身边的邮筒正在慢慢消失,说起来总免不了唏嘘感慨。可是,要让我们真回到那个车马慢的时代,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拒绝。现实如此,这个时代不断加速往前跑,总是会甩下一些东西,有得有失。

前两天看新闻,一家外卖平台,要搞社交了。我于是掰着手指头数了数,我们有了电商社交、短视频社交,现在又有了外卖社交。真是一个社交极大丰富的时代,只是,曾经那种社交的丰富感觉——期待、温馨、畅快、痛苦、伤心……却大概很难再享受到了。一个点赞图标,几乎表达了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切感情。

(潘文虹荐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