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会说话”的人
2022-12-29刘墉
有一天,一个女学生说她打破了她爸爸的古董茶壶,还好,因为她会讲话,所以没挨骂。我就问她了,“你是怎么说的啊”?她说我打破茶壶之后,我就跟我爸爸说,“爸爸我给您泡了好几年的茶,都很小心,很小心,可是刚才不知道怎么,手一溜就把茶壶打破了。”她爸爸大吃一惊啊,很心疼自己的宝贝茶壶,虽然很生气,但他还安慰女儿说,“唉,破就破了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没被扎到吧?”
妙就妙,隔了一个礼拜又上课了,另外一个女学生说,事情真巧,她前两天也打破了她爸爸的茶壶,可是她照上个礼拜同学说话的方法去向爸爸报告,却挨了一顿臭骂。我就问她,“你怎么说的啊”?她说我跟我爸爸说把他茶壶打破了,我爸爸就跳起来问,“什么”?我说,“我从来都很小心,而且给您泡了好几年的茶”,我爸爸反而更火大了,“你还狡辩”?
我说这个故事,是要谈谈说话先后次序不同所能造成的影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孩子放学了,一进门跟妈妈说,“今天考试”。“你考几分啊”?“六十分”。“啪”一巴掌,小孩一边哭一边说,“全班只有一个人及格”。“你得了,你还有话说?”“啪”又是一巴掌。
小孩真倒霉,不过也怪他不会讲话,如果他换个次序,一进门先跟妈妈说,“今天考试好难哦,全班都不及格,只有一个人及格”。“谁啊”?“我”。“几分啊”?“六十分”,你说的话是一样的,效果差很多啊。就算他妈妈还是觉得分数少才六十分,也不至于一巴掌啊,搞不好后来想想孩子其实拿了第一名耶,还嘉奖一番呢。
尽管我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有一次我还是差点儿犯错。不久之前的一天,我去一个八十多岁老先生家里,老先生很沮丧地对我说他最近很忧郁。我说,“哦,这是脑里头出了问题。”老先生大吃一惊,眼睛都瞪好大了,好像天要塌了。我一看不妙,是自己讲错话了,赶快改口,“其实这是老年人常有的问题,由于负责传导的血清素比较少造成的,有药可以吃,能够改善。”老先生的脸色才缓和下来。
你想想,我刚才是怎么讲错话的,我错在劈头说脑出了问题。没错啊,那血清素确实是担任脑神经之间的传递,但是我不能够直接讲到脑。换作任何人听说是脑出现了问题,都会紧张啊。同样的道理,当前面说的那个女学生直接说茶壶打破了,那个孩子直接说考六十分,也会造成最终而且立即的反应。如果他能够慢慢地说到重心,冲击就会小得多了,很多生意人,都懂得这个说话的技巧。
例如你进店里问哪样东西,他如果一下子就拿出来最好的,价钱非常高,你可能吓一跳,“哎哟,进黑店了”,转身就走。所以他会先拿给你看比较普通的,等你跟他聊开了,对这个东西也比较了解了,他再给你看更棒、更贵的。
再举个例子,你教小孩儿弹钢琴,现在物价在涨,你也要涨学费了。如果家长来接小孩的时候你说,“下次开始要涨价了”,家长很可能一皱眉不太高兴。这时候你如果接着说,“因为小孩越弹越好,要教比较高级的了。”家长很可能一撇嘴,“嘿,得了,我听啊,还是弹得一样烂。”
但是如果你换个方式,一见面先说,“恭喜您啊,您孩子真有进步,有天分啊,下次可以升级了耶”。家长一定眉头一扬,挺高兴,“哎哟,不错啊。”这时候你再说,“不过因为升级啊,学费可能稍稍要调整一点儿”。就算家长不愿意,感觉是不是好得多呢?
最后让我再讲一个故事,我有位球友在他家后院搭了一间三米乘三米半的工具房,也就是那种放剪草机、电锯之类工具的小房子。他才在盖,邻居就隔着墙喊,“你乱盖房子是违法的”。我这位球友立刻跑去美国的监管部门去问,得到的答案是只要在三米乘三米之内都可以。
他立刻回去把那工具屋缩小半米,而且他在跟我打球的时候,就跟我说,“我打算好好地修理一下我这个邻居,我要告诉他,我去问过了我可是合法的,你要告你尽管告”。我听了跟他说,“你换个方式吧,何必呢?邻居嘛,敦亲睦邻,你换个方式去讲”。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就去按邻居的门铃,很客气地说,“我是特别来向您致谢,幸亏您提醒我,要不然我多盖了半米,真会违规、会吃罚单啊。”
结果他跟邻居成了好朋友,还教他的邻居也盖了一个,所以同样一件事,在说之前好好想想,可能造成完全不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