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生不息》港乐不止情怀
2022-12-29林小文

“过去过去多少次心乱,今天今天随着云烟渐远;听听鸟语静望雨丝飘断,悄悄的风赠我衷心……”60岁的歌手叶蒨文站在舞台上再度演绎《祝福》,当年一头飘逸的长发已经变成如今的满头银丝,但她的声音似乎完全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将我们一起带回了以往的时光。
这是献礼香港回归25周年策划的歌曲竞唱综艺节目《声生不息》第一场演出中的一幕。该节目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播出,邀请了叶蒨文、林子祥夫妇,及李克勤、林晓峰、杨千嬅、李玟、曾比特等不同年龄层的香港歌手,与李健、周笔畅等内地歌手一起演唱香港流行音乐。当《沉默是金》《海阔天空》《执迷不悔》等金曲竞相响起,往日熟悉的旋律狠狠地戳中了观众的怀旧情感,也让“港乐”再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怀旧成为一种“症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怀旧成为了当下综艺的制胜法宝,不论是《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的钟丽缇、张柏芝等香港“女神”,还是《披荆斩棘的哥哥》里的“大湾区哥哥”,每当香港老牌明星“重出江湖”,哪怕只是简单演唱旧日歌曲,都能让人高呼“时代的眼泪”。人们因为现实困境无法释怀,似乎就越发觉得过去可贵,彷佛“最美的都在上世纪”。
有人也许会说,今天的娱乐圈难以重现当年的辉煌,我们才格外怀念那个巨星辈出的时代。
关于这点,伍迪·艾伦在电影《午夜巴黎》里做出了解释。当对现实不满的男主角漫步巴黎街道,偶然“穿越”到他心心念念的1920年代,见到了海明威等文化偶像后,才发现这些他心中的“20年代之子”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他们更喜欢的是19世纪。原来每一代人都会“怀旧”。
诚然,随着罗文、张国荣、梅艳芳等香港巨星的离世,整个华人娱乐圈似乎都少了一种“风华绝代”的气质,但也并不代表今天的音乐就比当年的差。或许,也因为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变得更加多元和分众,在不同背景人群中都具有知名度的音乐人、歌手再难出现。
“港乐”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事实上,人们怀念香港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这些歌曲本身——它们不仅代表了华语世界较高的音乐制作水平,还是时代精神脉搏的所在。通过这些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的城市人群内心深处的爱恨情仇。香港华洋杂处的特殊环境,让港乐呈现出多元融合的面貌,也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香港的流行歌手往往是“影视歌三栖”发展,一首首熟悉的歌曲背后,承载着一幕幕影视剧的名场面。
有趣的是,由于上世纪两地之间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当港乐以各种形式进入内地之后,内地歌迷很快就将这些歌曲看作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正如歌手李健在节目中回忆的那样:港乐被赋予了叛逆、前卫、大胆等内涵;由于这些歌曲大部分是所谓的“情歌”,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内地歌迷的情感启蒙。因此,当今天的我们再听到一首老歌,感受到的已经不仅仅是歌曲本身,而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体经验和情感体验。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近年来香港流行音乐的影响力渐渐衰退?这背后与内地歌迷不再需要借助香港作为“异域”给自己提供关于城市生活与亲密关系的想象有关。当两地的差距越来越小、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人们事实上在共享同一情感结构时,香港流行音乐就失去了独特的魅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港乐借助综艺这一面向大众的媒介,再度成为大众流行文化事件,或许能延长生命力。
“港乐”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一个主打“怀旧”和“致敬”的节目,《声生不息》遭到一些观众的质疑。比如,节目将两地背景不同的歌手放在一起竞唱,部分内地歌手的粤语发音不准,或者直接选择了普通话版本。
抱着宽容的态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扪心自问,这恰恰不正是当年大部分内地歌迷真实的体验吗?试问谁没有在午夜的KTV操着不准、甚至是自创的广东话去抒发自己心事的经历呢?从内地去香港发展的“天后”王菲也曾被说粤语不够标准,但不妨碍她成为港乐的Icon。
或许,《声生不息》带给我们真正的思考在于,港乐是否还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和活力?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我们的歌手依然在舞台上演绎着旧日的歌曲,人们或许更想知道的是,今天“大湾区”的年轻人在听什么,在唱什么?如何才能帮助当下仍在为梦想努力的独立、小众音乐人?这些问题对于热爱粤语歌的人们来说是迫切的,也是《声生不息》没有提供给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