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雨芳草忆清明

2022-12-29林依婷

新教育·校园 2022年4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既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又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为了更好地追忆和祭奠我们的先贤和亲人,缅怀先辈的业绩,感怀亲人对我们的关爱和教诲,《新教育》(下旬)特开设“无尽的怀念”清明节专题。

又是一年清明,缅怀与希望并存的日子,也是一场新生。

挥之不去的思念

微雨如织,悄悄钻进发丝间,绵密而轻盈。晨雾未散,雨丝朦胧融于此间,在心上罩了一层阴霾,无意间勾起了我缕缕愁绪,始终挥之不去。每逢清明,扫墓怀人,是不可避免的沉重。我抬步,随父亲共同清理杂草。与阴沉的愁雨不同,山林到了春天,是怎么也盖不住的盎然的绿,明媚得晃人眼。杂草许久未打理,疯狂生长,紧紧地缠绕着墓碑。我恍神,生死两茫茫,不禁令人唏嘘。

不多时,墓碑旁边的杂草清理完毕。长辈们端来了猪肉、鱼肉、羊肉、鸡肉和白酒等祭品,依次整齐摆放于墓前,再取香烛、香烟插在墓前。不止祭品有讲究,祭拜顺序也有规矩,须从辈分年长者轮次往下。奶奶、叔伯们一个个拜过,神色谦恭,嘴里念念有词。我听了一耳朵,大概是些求先祖保佑后人身体安康,家庭兴旺之类的。没什么意思,甚至可以说迷信,但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仪式,一个保持了千百年的传统,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人们向先人祈求保佑,将美好的寄愿讲述。他们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但又不完全寄希望于此。它更像一个口号、一场见证,见证人们的希冀与努力。他们神色恭敬,眼中有着对逝去之人的怀念,哀痛但不露声色。他们眼眸深处有光,有着对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很快,要轮到我了。身旁的父亲伸手摸了摸我的脑袋,低头温声叮嘱我拜祭礼仪。我点头记下,便上前祭拜。一切顺利,我拜祭过后便在一边站着等候。越往后,气氛越沉重,许是年长者看到了熟识人的墓碑吧。他们在庄重而沉默地表达哀思,似乎此时若不肃穆,便是对生命的亵渎。

此时,我的内心也变得沉痛,被酸涩的苦痛紧紧包裹着。我看着爷爷的墓碑,心中闷闷的。比起令人尊敬但遥不可及的先祖,与我朝夕相处、百般疼爱我的爷爷更能让我体悟到凄凉的哀痛。爷爷过世不过几年光景,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恍惚以为还在昨天。总以为来日方长,殊难料世事无常。我想,曾经祭拜先辈的人们,是否如我此时悲痛,应该更甚于我吧。随着光阴轮转,清明节在中国人心中,早已从二十四节气变成了一个郑重的缅怀先辈的节日。清明,清明,人世混浊,唯此一日,人最清醒。

随风而来的希望

雨,停了;雾,散了。孩子们跟着长辈来到草地上放风筝,言笑晏晏。风筝也叫纸鸢,古语曰:“鸢着长寿。”长辈们耐心地教孩子们缠好丝线,好放风筝。母亲慢慢地缠绕着,温声细语地教我尝试。看上去并没有多难,只是线多,颇为麻烦。我自信地上手,却不尽如人意。我笨拙地将它们乱糟糟地绕了一手,好笑得很。母亲被逗乐了,“扑哧”一声笑出来。我的脸“噌”地一下变红了,像两个熟透了的苹果,很是难为情。奶奶走过来解围,她的手灵巧地将丝线分开,动作干净利落。

老一辈人爱絮叨,话总是零零碎碎。奶奶的面庞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千沟万壑。我注视着她,发现她的眸色依旧那么温柔慈祥,头发盘得板板正正,衣衫穿得整整齐齐,对生活的爱意半分未减。我心中因扫墓的愁绪哀伤也消散了许多。看着眼前的春色,听着长辈们的絮叨,竟觉得日子这般可贵,这般有盼头!

春日清明,草长莺飞,放风筝去!风筝在蓝天上飞,自由自在地翱翔。不觉间,心也豁达了,眼前的一切景色变得开阔。一把剪刀伸出来剪断了风筝线。在清明节放纸鸢后剪断线,寓意着把烦恼灾祸剪断,让它随风远去,有消病去灾、去除霉运的寓意。望着远去的风筝,感受着拂面而来的清风,四野是盎然的绿,新生的希望随风而来。

珍藏祝愿的糒珍

黄昏,倦鸟归巢,炊烟袅袅升起。我趴在饭桌旁,看妈妈和奶奶包糒珍。“糒”在海南话里为“饭团”之意,用作祭品,也是清明时节的美食。这饭团由糯米制成,圆润晶莹的米粒被揉搓成圆团,可爱小巧。糒珍是清明节必吃的食品,寓意着家庭和乐团圆,家人幸福安康。我小时候是个极嘴馋的小家伙,每年清明节蒸糒珍时,我总是围着蒸笼绕啊绕,那袅袅升腾的白雾,带着醉人的米香挑逗着我的味蕾,我趴在灶台上嗅啊嗅,竟馋得挪不动脚步。没多久,糒珍做好了,每个人都有一份,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幸福。饭桌上笑语连连,因为这糒珍里,藏着对团圆美满的美好祈望;这糒珍的香气里,流淌着节日的独特味道,氤氲着时代的记忆,也仿佛带着很古老的记忆香了几百年……

以前,我总以为清明满怀哀伤,殊不然,逝者如斯,永不复回。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现在,把握年华,带着另一份希望,带着先辈们的嘱托,走在属于我们的时代里。

又是一年清明,又是一年春、一场新生。你看,又下雨了,清明时雨润万物……